学校与家礼之辨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lo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应是家礼的教育和实践场所”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发表于《中国教师》2016年7期的一篇短文的核心主张。楼氏为学界前辈,按理,“先生之道高矣!美矣!岂予末小子之所敢知?”[1]然其主张却有似是而非之处,于家礼、于学校认识都不周,且颇能迷惑一部分热心传统的人士,故而不得不辨。
  一
  “中国的家训内容极其丰富,总的来说,不外乎家法和家礼”,而“学校应该是家礼的教育和实践场所”,这是楼氏的见解。此判断难免令人心生疑惑。既然“家法”和“家礼”同为“家训”的核心,而学校为何独独选择“家礼”而舍弃“家法”呢?
  有人或许会说,选择本是学校教育的题中之义,必须要面对的,人类改造社会的经验是如此的丰富,不可能所有的内容都纳入到学校中,正如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所指出的“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或那个知识有没有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2],童年太短,儿童的光阴太宝贵了,应当把这时间用来学最值得学的东西,把这精力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家礼”与“家法”相比,其价值更高,故而入选。
  上述的解释自然是符合教育学理的。问题在于,我们见不到详细的推理的过程,也没有目睹到最有信服力的证据,只是获得了一个较为武断的结论—“家礼”更重要。
  近代以来,家庭有一大变化,即从传统的大家庭变为核心家庭,在这一过程当中,大家庭的不少阴暗面,甚至是罪恶也被揭露了出来,曾遭遇过不少社会先进的批判,如吴虞曾撰文论述“家庭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3]”。当时尚是青年的傅斯年在《新潮》创刊号上撰文,直接称旧家庭是“万恶之原”[4],控诉了封建家庭对青年个性的压制和摧残,希望能够改造成新式的。李大钊也说中国的社会“万恶之原,都在家族制度。[5]”当时学者除了撰文抨击旧家庭制度之外,也有分析其背后的依据,如周建人认为中国的旧家庭制度“有一个蔑视个性的道德律,来做极有力的维系”[6];顾颉刚认为旧家族制度存有三个主义,即“名分主义”“习俗主义”“宿命主义”[7],揭露了其背后的心理基础。到了小说家的笔下,通过对事实的描绘,批判得也更加彻底,如巴金笔下的《家》,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充满了矛盾,高老太爷是家庭的最高统治者,安排和支配着家庭成员的命运,他有句名言:“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高家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罪恶,几乎都与他有关。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足以明白“家礼”之下实有很多不堪之处,如当时表彰孝女、烈女的贞节牌坊,被视为家族的荣耀、地方的良俗,其实背后不知掩埋了多少女子的泪与血。
  二
  楼氏对“家礼”与“家法”孰更重要也不是没有一点分析,他甚至引了清代一位未具名的学者的话作为注解。“法使人遵,有了这个法就要遵守这个法;礼使人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法使人畏,礼使人亲”。名家之所以为名家,在于他们分析事物时能做到不盲从、不迷信、持客观,他们的论述往往可视为不刊之论。问题在于,此处楼氏并未查考原文,而是依靠自己的记忆,原本这应是令人佩服的,但是人的记忆不可能百分百准确,会有错误,这句话与原文略有差别。这话乃明末清初江南大儒陆世仪(1611—1672)的高论,他在《思辨录》中明言:“今士大夫家,每好言家法,不言家礼;法使人遵,礼使人化;法使人畏,礼使人亲,只此是一家中王霸之辨。”(《思辨录》卷十)清末张之洞曾告诫天下士子“参考西国政治、法律宜看全文”,其实引用古籍、参考文献何尝不是宜看全文、宜引全文呢?特别忌讳的是截头去尾导致句意改变之引用,原本作者是反对的,一修改反而变成赞成的了;或原是赞成的,一修改反而变成反对的了;抑或原本是有限的赞成或反对,一修改反而变成全部赞成或反对了,凡此种种,均为治学者之大忌。楼氏之引用并未犯这种大错误,但将“士大夫家”变成“人们”,原本是少数人的事情,一跃变成了多数人的事情,抹灭了其背后的阶级差异。
  考“家训”一词,出自《后汉书·边让传》,本指家庭教育。汉代也出了不少“教子文”,如王褒的《幼训》、王僧虔的《诫子书》、孔臧的《与子琳书》、刘向的《诫子歆书》、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郑玄的《诫子益恩书》、诸葛亮的《诫子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乱世之中,朝不保夕,连世代簪缨之家亦不能幸免,颜之推亲见“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而变乱发生之后,这些子弟“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只能改换行头、靠典卖祖产过活,兵荒马乱之中颠沛流离,最终落得个抛尸荒野的命运;他还见到一些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其实,这也是他切身的经历,“三为亡国之人”先后委身四朝,才得以存活,这段刺心的经验也让他思考如何保持家运于不坠,于是这才有了传世名作《颜氏家训》。他的思路对于后世士人很有启发,不少人仿而效之,这些人毫无例外都是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知道封建统治的翻云覆雨,这才构成了文化史上延绵不绝的家训文化。手工业家庭、商业家庭、农业家庭是否也有相似的家训文化呢?答案是显明的。
  三
  少数与多数的矛盾,在今日学校教育制度之下,表现得更为明显。学校是公共教育机构,非私家教育机构,其中“教什么”“学什么”不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而是有一套规章制度加以保证的,这套规章制度必须保证其“公共性”,其背后乃是以国家意志为支撑。说白了,不是某个个人所能决定,或妄加修改的。
  古代中国皇权不干涉私家教育,即所谓“父兄之教”也,可以叫子弟歆羡科举,也可以叫他轻视科举,也可以只叫他识文断字,也可以叫他一字不识,全看家庭的意愿和能力。但学校教育不是如此,近世教育观念有很大的改变,主张人人都可受教育、人人也都应受教育。至于“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又由中央政府决定,也非个人所能决定。自21世纪以来,因施行“三级课程”,部分地区及部分学校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课程”,于是“xx进校园”“xx进课堂”的争议此起彼伏,这是改革之初的乱象,随着时间的激荡,“为新而新”的假象终究会被扫灭,所以这种思路不是长久之计。
  概言之,学校是公共教育机关,传统家训乃是私家之事;学校是多数人的,传统家训是少数人的;学校造就新道德,传统家训保持旧道德;学校维护的是现代国家,传统家训维护的是旧式家庭。没有道理让造就现代公民的学校去造就维护私家利益的分子。或许有谓,传统家训中有不少关乎个人道德修养的部分,这部分确有一定的价值,或许将它们置于校本課程中,让学生有所了解、能够欣赏即可。至于是否要照着做,又是另一个问题了,传统家训中也培养不少伪道学家,也是历史的明证。事实上,还应当告诉学生们,家训中也有不少束缚人的东西,它并不全是善的。
  最后,还是引斯宾塞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在花许多年月去学习趋时尚、凭爱好的科目以前,去十分审慎地衡量一下结果的价值,再比较一下这些年月如果用在其他方面会有些什么不同结果,有些什么价值,肯定是件聪明的事。”[8]
  参考文献:
  [1]谢铎.复兴书院记[G]//王映霞.濂溪志(八种汇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75.
  [2][8]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10-11.
  [3]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J].新青年,1917(6):1-4.
  [4]孟真.万恶之原[J].新潮,1919(1):124-128.
  [5]李守常.随感录·万恶之原[N].每周评论,1919-07-30(4).
  [6]周建人.中国旧家庭制度的变动[J].妇女杂志,1921(6):1
  [7]顾诚吾.对旧家庭的感想[J].新潮,1919(2):160-161.
  【张礼永,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讲师】
  责任编辑︱张楚然
其他文献
中国德育:据我们了解,贵局提出了“有效德育,三生为基”的理念,请问这一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初衷是什么?  赵群:我们之所以提出“有效德育,三生为基”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问题导向。大家知道,德育工作是一项关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工作,这种工作的内化过程看不见、摸不着,也很难说得清。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德育的理解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于是,有一段时期,德育内容虚化、形
在整个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提高了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特别是为他们以一个合格的小公民进入社会做好了准备而感到万分欣喜。  11月,在北方的许多地区,已经是大雪纷飞,而在南方的深圳,依然是骄阳似火,热得人昏昏欲睡。走进五(1)班教室,看见学生一个个懒洋洋的样子,仅有的一点上课激情也提不起来了。下课铃声响了,我有气无力地走出教室。  “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
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秉承“兴趣教育”文化特色,在30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兴趣德育”理论,认为德育课程不应该是枯燥的说教,而应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其从内心认同道德观念并自觉地执行,即强调德育课程要设计和组织学生感兴趣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自觉地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学校从学生的品德、学习、劳动、健康、艺术、创新和兴趣七个维度,自主研发了“兴趣德育”评价系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趣
任何时事热点事件之所以“热”,必定有其受人关注的原因。这个热点事件幕后推手是谁?为何会发生?又为何发展为何成为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追究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探讨这个事件的生命力,也可预测它会逐步发展还是会昙花一现。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主动应对未来社会发展新挑战,2014年深圳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理念,着力培养爱学习、爱劳动、
100年前在民族危难之际,一代爱国青年为国家前途挺身而出。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当代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新中国70年暨五四100年”调查显示,對于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国受访者普遍很有信心,给自己的信心度平均打出了8.92分,甚至有一半(50.8%)受访者打出了满分10分。更有92.5%的受访
陈延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肄业。曾担任中小学教师,原服务于嘉义中正大学,再转任至台中教育大学教育学系,现职教授。  今天我主要谈的是台湾品德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困境以及课程实践。  一、台湾品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台湾目前用“品德教育”这一术语,主要是受到美国“新品德教育运动”的影响,强调“德行论”为主,但同时希望保有中华传统文化,所以“品德教育”的意涵应为“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德树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让教师在不断革新、快速发展的社会浪潮中,保持、发挥好培养者、组织者、引领者的作用,我校基于心理学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从“正师格”“立师德”“强师能”三个层面,帮助教师积累正面情绪、澄清负面情
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力量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之一。多年来,学校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主渠道,创新国防教育途径,努力将学校建成一所常态化的“绿色军营”。学校坚持将绿色军营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训练基地,以军养德、以军促智、以军健体,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具有鲜明军事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一、绿色军营管理规范化  为了保障绿色军营各项活动科
家庭教育立法可以将政府的指导意见、家庭的主体责任、学校(幼儿园)的核心位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社会力量的支持参与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从而真正促进整个社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关系到人口素质和人才培养。然而,中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家庭教育凸显出诸多与社会进步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家
在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中,通过回归学生生活,增加法治课的亲切感;注重知行合一,增强法治课的实践指导;利用多样资源,拓宽法治课的教学空间;借助合作探究,提升法治课的学科素养,多维思考,层层递进,多途径实践,上好一堂有趣而有温度的思政课。  2019年秋季,《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全面投入使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较薄弱,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再加上小学道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