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塞上 注魂墨中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zz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雪樵(1894-1939年),名光荫,号右军之裔、雪山樵夫、寒鸦等,陕西神木县人。1914年就读于北京政法大学,1915年经李根源、裴宜丞推荐,在北京政法大学任职。还曾任陕西省省长李根源秘书、北洋政府农商部主事,因与当局政见不合,1923年归隐神木。曾任府谷麻地沟县丞、高志清新编八十六师驻南京国防部代表、扎萨克抗日政府秘书科长。著有《王雪樵墨迹选》于世。
  王雪樵天资聪颖,幼而好学,少有书名,12岁为神木凯歌楼以榜书题匾,被誉为“神童”。1913年王雪樵入北京政法大学攻读法律,期间临池广涉汉魏六朝,搜求碑帖于书肆坊间,每得一册爱不释手,心悟手摹不曾间断。王雪樵在西安任职期间出入书肆碑林,收集历代书法拓本近千册,并广交同好,据传,其与于右任熟识即在此时。1922年,王雪樵又随李根源去北京任农商部主事,不久,王雪樵倦于官场的明争暗斗,萌生退意,遂于次年归隐神木。
  1923年,29岁的王雪樵回到神木后出任神木大学堂堂长(小学校长),开设数学、史地、格致(自然)、体操等课程,进行新式教育。经过资产阶级法律教育、“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潮流洗礼的王雪樵,和旅外回乡学生史仙洲、张耀廷、郭莪村等人一起竭力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打倒孔家店”,不时有惊世骇俗之举。在教学中,王雪樵增设了写字课,传授书法知识和技能,组织书法活动。在王雪樵周围,出现了一批得益于王雪樵的同龄后辈,如学生李二黑、贾绍丞、武新斋、乔国干、陈焕章等,后来都具有相当的书法水平。
  王雪樵于书法成痴,每日清晨起床,不事盥洗即立于案前,杜绝一切干扰,专心致志,临习数百字而后他事,数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其家人因长期磨墨而叫苦不迭,尔后他的学生、亲友为之濡砚亦无不嗟叹劳累。王雪樵常对弟子言:“天分聪明者,也需垛两三房纸练字。”王雪樵每确定一帖,必临习数月,心悟玄微,苦练不辍。有一次,王雪樵为山西忻县一富户写完寿幛谢绝润金,富户过意不去,用四头骡子驮纸八垛,专程由山西运至神木相赠,王雪樵全部用来临帖练字,仅此一项书纸数万张。以笔为犁如牛之耕田,书法之于王雪樵,这种在功利之外的躬身力行,不但是为了精神的自由与心灵的安妥,而且更是为了“生命的自足存在”。
  1925年,陕北镇守使井岳秀过寿,派一副官携重金到神木请王雪樵写寿幛,其时王雪樵正在关帝庙避暑乘凉,来人手端银元依势作大,雪樵断然回绝:“字不卖钱,恕不从命。请复命井大人,是手为父母所生,先师所工,非井镇守使然,送客!”来人倨官傲慢,竟出胁迫之语,王雪樵猛地一巴掌扇过去,二百块银元在山坡上乱滚。隔数日,驻神木八十六师副师长高志清准备送井岳秀寿幛,托人传信请王雪樵书写,王雪樵闻信,大清早跑到族兄王应中家说:“老兄,我这几天要躲鬼,在你家住一段,我有上好纸墨,正好给你写几条。”王雪樵禀性孤峻,不以笔墨侍奉权贵,如诗曰:“不如高卧且加餐。”但乡亲父老有所求,却无不应允,甚或倒贴纸墨,且数量巨大,其诗曰:“暂借老妪复瓦盆。”正因为如此,王雪樵的书作虽历经战乱、文革毁弃,至今仍有数百幅在榆林民间流传。
  1926年春,刘振华在吴佩孚、张作霖的支持下,纠集十万人进攻西安、围城八个月之久,国民军将领杨虎城、李虎臣率全城军民坚守,时称“二虎守长安”,后冯玉祥将军率军入陕,西安之围被解。为庆祝西安解围,陕西各界举行游艺大会。应于右任之邀,王雪樵受命为大会书写榜书大字“游艺大会”为会额,受到了冯玉祥、于右任及二百同道名流的赞誉,一时书名大振。此次西安之行,让王雪樵终生引以为豪。
  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王雪樵曾任神木看守所所长。他嫉恶如仇,常为弱者抱打不平,但这一行为深为权贵势力所不容,一怒之下,王雪樵辞去所长之职,受八十六师副师长高志清之聘,任驻国防部代表居南京三年。后因其母去世,于1930年再次回到神木,又因患病,隐居古佛洞、关帝庙等处,静心专研诗文书法。1932年,古佛洞庙修竣,应高志清之请,王雪樵作《重修古佛洞碑记》,并为此碑篆额、书丹,记乃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采斐然,书为隶体,浑厚劲健,深得汉人神髓。此一时期,王雪樵留下了大量的书作、手稿。
  王雪樵遍游北京、太原、南京、西安、杭州、五台等名城古刹,搜奇仿古,抚碑读帖,眼界开阔,国学底蕴丰厚,诗文俱佳,又精研书之五体,锲而不舍,大起大落的经历、深厚的学养、再加上扎实的功力,为王雪樵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量的艺术实践,使王雪樵的书法产生了质的飞跃,臻至“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之境。其于篆由汉到秦再到先秦石鼓文,力追前贤。于隶遍临汉碑,若《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衡方碑》《张迁碑》《华山碑》《石门颂》等,尤用力于《礼器碑》《乙瑛碑》《石门颂》,深得汉隶笔势气韵,作品古朴厚重、笔致苍劲、风骨宛然。《陕西省志·名人小辞典》中称其:“近代书法家,其作隶书松姿柏态,遒劲古苍。”钟明善评王雪樵隶书曰:“特别是《重修古佛洞碑记》,诉诸金石之后,倘置之《华山》《史晨》之间亦毫无逊色。”王雪樵浸淫六朝,遍临北碑,于《张猛龙》《张黑女》《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用功尤勤,其正书点画方峻、骨力洞达,奇正相生、浑厚雄强。五体之中,王雪樵以行书为最。其行楷用笔以方为主,铺毫而行,沉着稳健,点画刚柔相济,笔力遒劲振迅,凝练厚实,结体宽绰,抑左扬右,稳中见险,墨足力饱,气势开张,形成了雄强粗犷、朴拙浑厚的风貌。尤其大字五言联,其大、拙、重,犹如黄塬山峁般质朴浑实,又如塞上砍头柳般古拙丰茂,意境更显生犷苍茫。行草以“二王”为根基,参以魏碑,笔力矫健奇崛,刚中有柔,结体或方或圆,收放自如,用笔轻重交替,节奏铿锵,气脉贯通,有至性至情之鼓荡,律动的点线充满激情、冲动不息,书卷气外溢。王雪樵入古不泥古,以自己性情出之,书风个性鲜明,不同于古贤亦迥异于时流,卓然自成一家。
  1936年秋,王雪樵赴北平参加“北平笔会”,经轮番竞选,反复鉴评,其书法作品被评为北方第六,书名于塞北竞相传颂。王雪樵北平归来,途经包头,在包头的青冢河畔,王雪樵留下了不少墨迹。
  “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春王雪樵应内蒙扎萨克旗沙王和其子鄂贝子之邀赴内蒙,行前,应侄子王既佑之索,赋七绝两首:
  夜雨泠泠书画连,王朗泼墨便天然。
  从今留幅鹅经卷,竟作吾家故事传。
  
  不妨衣食老风尘,诗酒清寒骨肉真。
  留得千年遗像在,儿孙须仿画中人。
  此时的王雪樵因为地方除恶送一劣绅进入监,却遭受地方恶势力迫害,故诗意凄清似有诀绝之意,亦可见他对自己书作及处世作为于内心之自信。
  至内蒙,王雪樵任扎萨克政府秘书科长兼警备司令鄂贝王子的参谋,成为扎萨克政府的智囊人物。扎萨克政府在百灵庙战役后,协助傅作义、何柱国保护成吉思汗灵柩迁往西北,日本欲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遂告破产。1939年,壮志未酬的王雪樵逝于扎萨克旗(现伊旗新街镇),年仅46岁。
  王雪樵穷困一生,死时仅一袭破皮袍裹身,然而却为后世留下近万件书作、十万余页手稿。1938年,王雪樵书屋遭日机炸毁,部分墨迹焚毁、失散,其家迁往神木城郊贺家坡。1942年,神木县长侯石年偕教育科长杨和春、民政科长张伯英两次前往贺家坡观赏王雪樵遗墨,用四亩半水地置换,在王雪樵遗作中拣去精品两箱及精拓碑帖数十册,日后又被亲朋顺手牵羊许多,散失竟尽。“文化大革命”中,王雪樵的家族、亲友及存有王雪樵墨迹者,纷纷“自我革命”,付之一炬。尽管如此,由于王雪樵喜交下层群众,馈赠频繁,书写量巨大,近年武绍文已觅集其父墨迹百余件,但民间散存仍然为数不少。
  王雪樵在书法初步形成个人风格之时,因患伤寒被误诊,撒手人寰。天生斯人未尽才,能不叹乎?王雪樵的一生犹如彗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耀眼夺目。赵熊云:“民国时期,陕西的书画艺术活动是陕西近代文化史上的一块亮色。当诸多书画大家依托西京金石书画学会,活跃于西安及关中地区时,王雪樵先生独秀于陕北及塞上,其书法风格与关中一脉相承,俱呈宽博敦厚的北派韵致。”艺术的力量,说到底就是人的力量。在土窑破屋中,王雪樵以心血为汁液调合汉魏于鼎鼐,融汇碑帖于一炉,胸中道义、腹内诗书化作笔底波澜,呈现出一种恢宏壮美的生命境界。他为世人留下的墨迹,无疑是书法艺术之库的瑰宝。(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赶集    黄胄(1925—1997年),原名梁淦堂,字映斋,少年时改名黄胄,取意于“炎黄之胄”,曾用名梁叶子、苗迪。“文革”中作品曾题名梁蓬、梁泉。1925年3月生于河北蠡县,后迁居西安。黄胄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中国画家之一,擅长人物画和动物画,尤以画新疆人物和驴著称。人物画善于运用速写的表现手法来抓住人物特征,线条流畅有力,风格奔放,生活气息浓郁。动物画除驴外,还常画牛、马、骆驼、狗、鸡、猫
期刊
五月的枝头,拥挤着绿,绿成一束流韵的心声,春已远去,远成一把唐诗里的油纸伞;雨漫不经心地飘着,滴碎了初夏的宁静,滴进我今夜的文字里,在这样的夜晚,我喜欢泡一壶清茶提提神。  其实,喝茶常常不只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生活情趣,同理,收藏也往往不只是为了收集东西,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活品位,一种人生格调……   近来民间博物馆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三月份广州举办的“中国私立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开幕
期刊
早期辽钱,出土及传世均极为稀少,历来为古钱币收藏界所珍视。如“通行泉货”、“天赞通宝”、“天显通宝”、“会同通宝”、“天禄通宝”、“应历通宝”、“保宁通宝”等。其中,“会同通宝”为孤品,成交价55万元。  笔者经十余年苦苦寻求,现已集得其中的四枚,即:“天显通宝”、“天禄通宝”、“应历通宝”、“保宁通宝”。今借《收藏界》宝地予以展示,与古钱币收藏爱好者共赏。    一、天显通宝    “天显通宝”
期刊
“白金三品”是一个古老的话題。  两千多年前的《史记平准书》中已有明确记载,武帝时期曾铸造高额虚值货币——龙、马、龟三品。但是,在它的身上,又围绕着太多太多的谜团。比如它的铭文为什么不用汉字,而用古希腊文?而古希腊文字又错误频出,且拼不出明确的含意,而被人们用臆测作出各种解释。  再如明明是“白金”,其出土实物却多为铅、陶、铜等材质。既然是“三品”,为什么龙币出土早,龟币、马币近些年才出现,且形制
期刊
由中国《收藏界》杂志社等媒体支持,中日韩经济发展协会、中国西部研究与开发促进会、中共黄山市委宣传部、中共黄山歙县县委、歙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东方之光—2011年中日韩当代艺术交流展”于10月25日至11月2日在中国安徽黄山歙县画家村举办,有中国当代艺术家26位、黄山当地新安画派书画家18位、韩国艺术家27位、日本艺术家5位参加了此次交流展。这是近年来中、日、韩三国交流展中规模较大的展览之一,策展人为
期刊
“雍正通宝”,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始铸。  在清代古钱中,“雍正通宝”数量较少,而且铸工精湛,钱文大多数为宋楷体,深受藏家喜爱。据查阅相关资料得知,“雍正通宝”珍品较少,除了几品雕母、牙样、折二以外(好像没发现母钱),只有甘肃宁夏局试铸的背“宁”,算得上是比较珍贵的钱品了。在华光普先生编著的《中国古钱大集》上,批注为三级品,市场参考价为7000元。  《中国古钱大集》上的背“宁”钱只有一枚,
期刊
日本京都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她从公元794年建都平安京,直至明治天皇出走东京为止的1100多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天皇居住的城市,也一直是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千年古都”的京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17处古迹以及与这些建筑物相伴的优美环境组成的“古都京都文化遗产”已于1994年被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而那些被游客青睐的京都特产——京果子、油纸伞、西阵织,也无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集枯淡与华
期刊
毫无疑问,这是一枚宝泉局“乾隆通宝”阔缘大样(图1),然而,它可不是普通的阔缘大样。  第一,直径大于书载的阔缘大样。在华光普先生编著的《中国古钱大集》1196页,有一品同局的阔缘大样,直径是27.5毫米,而本品直径为28毫米,再加上文字深峻的特点,本品有母钱的可能。  第二,文字有别于常品。请看乾隆的“乾”字,第九笔和第十一笔是连在一起的,节省了一个笔画。再看通宝的繁体“宝”字,第二笔和第四笔是
期刊
收藏联系电话:付女士15607988778/王先生13879816128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胜利路连天福瓷器店  QQ:1242697039
期刊
贵刊《收藏界》2010年第4期,刊文《契丹国立国开元大银币》(“神册万年”),读后感到有多处值得商榷。  一、辽太祖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建契丹国,开元大银钱不是“神册万年”,而应是“神册元年”钱(图1),该钱也为银质。“××万年”、“××万岁”这类钱,按华光普先生把它归类为“宫钱”或“庆典钱”,如南宋“绍定万岁”、金“泰和万年”、辽“皇帝万岁”等等。另见有“神册通宝”、“神册元宝”钱,也当为辽太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