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学生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育工作从尊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情感及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入手,用实例论证了如何找好学生品德教育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关键词:尊重学生 道德认知 自我教育
现在的教育不同于过去的教育,现在的师生关系更不同于过去。过去教师往往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甚至有着绝对的威严。老师的话学生必须言听必从,不然轻者训斥,重则体罚。尽管威信是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孩子自觉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可这种“强权”之下没有民主和平的“威信”,在教育中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往往还会事与愿违。“强权之下终会有反抗”,这就是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一个人,只有摆脱了“人的依赖”和“物的奴役”,才可能具有真正的独立人格,有了独立的人格,才能有主体、有个性。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应以尊重学生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一、尊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心理发展的规律
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疾呼“以培养判断力为中心”进行道德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充分尊重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发展规律,按照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其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提出一定的道德规范,引导其理解,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使他们道德认知结构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进而形成道德习惯,并以此来指导他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否则,一切教育会成为“对牛弹琴”。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道德观念比较模糊,对是非善恶不分。比如:有些青少年把逞能、当众显示自己、别人不敢做的他敢做、把为朋友“两肋插刀”视为“英雄本色”;把哥们姐们间的江湖义气当作“友谊”;把助人为乐看成“假积极”;把抽烟喝酒视为“男子汉气派”……这都是某些社会现象对当今学生“同化”的结果。若教育者不加分析就对此横加斥责,必然收效甚微。
在教育中应该尊重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帮助他们懂得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有权利得到的,哪些是没权得到的,哪些愿望是不体面的、不允许的、可耻的,哪些需要是正当的、合理的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例如在一次班会上,学生们谈起了自己的理想或愿望。一个学生说:“我最大的愿望是当大官挣大钱。”另一位学生说:“我的愿望就是创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毒品。”面对这两位在道德认识上比较模糊的学生,我在赞赏他们敢说真心话的同时,给他们讲“居里夫人获奖后平静地将奖牌给女儿玩;爱迪生取得巨大成功后却常常忘了兑取支票;发明小儿麻痹症预防针的沙克,不愿作政治家、明星,愿意回到实验室默默无闻地工作”等故事,并组织学生观看“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系列宣传报道,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使他们懂得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不能一味地追名逐利,一个人的理想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是正确的、合法的、允许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书评、影评、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评优活动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分清是非善恶,培养学生“愿望的文明”,让他们成为“合乎情理地提出愿望的人”,并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克服不正当的、不合理的需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健康丰富的情感能促使人产生健康的道德观念。而学生的品德是在教育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通过他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可见,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教育中,教育者应以学生为本,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道德需要,调动起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我们的学生都是具有人格的人,他们既能自尊、自爱、自律、自立、自强,又能尊重、关心、爱护、同情、帮助他人。所以,德育工作者与其滔滔不绝地告诫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如充分利用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独特作用,使学生内心产生“我应该这样做”的情感,即由道德认知落实为道德行为。故而在日常德育中,可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介绍每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做到自我观察、自我尊重,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其有意识地发挥长处,抑制弱点。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还要注意观察学生中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分析其出现的各种现象,如:早恋、追星热、卡片热、电脑热等。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开展道德修养上的自我评价,并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来启发学生对照自己,从而引导学生产生自我要求的内驱力。有的学生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于是可在班里实行“小干部轮换竞选责任制”,将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等各类班级干部,定期轮换,竞选上岗,责任具体,奖罚到位。学生先发表竞选演说,全班同学推荐上任,任职期满自己总结工作,全班同学给予评价。班主任下放权力,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开展工作的机会。学生们自己分析、评价自己的得失、优劣,自己管理自己,既消除了师生间情绪的对立,又让他们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他们就会认识到怎样做是好的,受人赞赏的;怎样做是不好的,受人批评的,从而提高了道德认知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严禁践踏草坪”等标语,其效果当然不言而喻,若写成“芳草依依,踏之何忍”,顿时浓浓的情感就油然而生。这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教育也应如此。“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保罗·帕卡说:“在与人交流中感情比讲理更能成功。”所以,我们在教育中,除尊重学生的情感外,还应“以情激情”。我班一位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当我把收学杂费的任务交给他,并对他说:“我想你能把这事做好的!”他很感动,于是他认真地把钱收好,并将全班学生的学费一分不少地交到我手中。我表扬了他,他心情愉快,情绪高涨。可见“言谈贵在情真,功在情深”。唯有真情的流露,才能产生无穷的推动力和征服力;予以尊重信任和鼓励,才能使他们身上逐步焕发出良好品质的光辉,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总之,从道德情感切入,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并使心理现象转化为生理现象,从而为道德行为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德育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只要我们选准切入点,从尊重的观点出发,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性格的人,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我们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尊重学生 道德认知 自我教育
现在的教育不同于过去的教育,现在的师生关系更不同于过去。过去教师往往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甚至有着绝对的威严。老师的话学生必须言听必从,不然轻者训斥,重则体罚。尽管威信是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孩子自觉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可这种“强权”之下没有民主和平的“威信”,在教育中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往往还会事与愿违。“强权之下终会有反抗”,这就是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一个人,只有摆脱了“人的依赖”和“物的奴役”,才可能具有真正的独立人格,有了独立的人格,才能有主体、有个性。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应以尊重学生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一、尊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心理发展的规律
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疾呼“以培养判断力为中心”进行道德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充分尊重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发展规律,按照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其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提出一定的道德规范,引导其理解,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使他们道德认知结构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进而形成道德习惯,并以此来指导他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否则,一切教育会成为“对牛弹琴”。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道德观念比较模糊,对是非善恶不分。比如:有些青少年把逞能、当众显示自己、别人不敢做的他敢做、把为朋友“两肋插刀”视为“英雄本色”;把哥们姐们间的江湖义气当作“友谊”;把助人为乐看成“假积极”;把抽烟喝酒视为“男子汉气派”……这都是某些社会现象对当今学生“同化”的结果。若教育者不加分析就对此横加斥责,必然收效甚微。
在教育中应该尊重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帮助他们懂得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有权利得到的,哪些是没权得到的,哪些愿望是不体面的、不允许的、可耻的,哪些需要是正当的、合理的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例如在一次班会上,学生们谈起了自己的理想或愿望。一个学生说:“我最大的愿望是当大官挣大钱。”另一位学生说:“我的愿望就是创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毒品。”面对这两位在道德认识上比较模糊的学生,我在赞赏他们敢说真心话的同时,给他们讲“居里夫人获奖后平静地将奖牌给女儿玩;爱迪生取得巨大成功后却常常忘了兑取支票;发明小儿麻痹症预防针的沙克,不愿作政治家、明星,愿意回到实验室默默无闻地工作”等故事,并组织学生观看“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系列宣传报道,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使他们懂得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不能一味地追名逐利,一个人的理想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是正确的、合法的、允许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书评、影评、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评优活动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分清是非善恶,培养学生“愿望的文明”,让他们成为“合乎情理地提出愿望的人”,并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克服不正当的、不合理的需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健康丰富的情感能促使人产生健康的道德观念。而学生的品德是在教育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通过他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可见,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教育中,教育者应以学生为本,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道德需要,调动起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我们的学生都是具有人格的人,他们既能自尊、自爱、自律、自立、自强,又能尊重、关心、爱护、同情、帮助他人。所以,德育工作者与其滔滔不绝地告诫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如充分利用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独特作用,使学生内心产生“我应该这样做”的情感,即由道德认知落实为道德行为。故而在日常德育中,可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介绍每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做到自我观察、自我尊重,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其有意识地发挥长处,抑制弱点。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还要注意观察学生中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分析其出现的各种现象,如:早恋、追星热、卡片热、电脑热等。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开展道德修养上的自我评价,并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来启发学生对照自己,从而引导学生产生自我要求的内驱力。有的学生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于是可在班里实行“小干部轮换竞选责任制”,将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等各类班级干部,定期轮换,竞选上岗,责任具体,奖罚到位。学生先发表竞选演说,全班同学推荐上任,任职期满自己总结工作,全班同学给予评价。班主任下放权力,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开展工作的机会。学生们自己分析、评价自己的得失、优劣,自己管理自己,既消除了师生间情绪的对立,又让他们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他们就会认识到怎样做是好的,受人赞赏的;怎样做是不好的,受人批评的,从而提高了道德认知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严禁践踏草坪”等标语,其效果当然不言而喻,若写成“芳草依依,踏之何忍”,顿时浓浓的情感就油然而生。这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教育也应如此。“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保罗·帕卡说:“在与人交流中感情比讲理更能成功。”所以,我们在教育中,除尊重学生的情感外,还应“以情激情”。我班一位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当我把收学杂费的任务交给他,并对他说:“我想你能把这事做好的!”他很感动,于是他认真地把钱收好,并将全班学生的学费一分不少地交到我手中。我表扬了他,他心情愉快,情绪高涨。可见“言谈贵在情真,功在情深”。唯有真情的流露,才能产生无穷的推动力和征服力;予以尊重信任和鼓励,才能使他们身上逐步焕发出良好品质的光辉,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总之,从道德情感切入,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并使心理现象转化为生理现象,从而为道德行为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德育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只要我们选准切入点,从尊重的观点出发,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性格的人,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我们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