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苯甲酰酒石酸构筑的钴

来源 :无机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室温条件下合成了2个配合物[Ni(DBTA)(DMF)(H2O)4](1)和[Co(DBTA)(DMF)(H2O)4](2)(D-H2DBTA=D-(+)-二苯甲酰酒石酸,DMF=N,N-二甲基甲酰胺),并通过元素分析、FT-IR光谱、X射线单晶及粉末衍射表征了2个配合物的结构.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同构,属于单斜晶系,P21空间群.配合物由配位键形成零维结构,再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荧光分析表明当激发波长为280 nm时,配合物1和2具有较强的荧光.尽管2个配合物同构,但表现出不同的磁性质:配合物1主要表现出Ni2+离子间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而配合物2则表现为Co2+离子的磁各向异性以及Co2+离子间强的反铁磁相互作用.“,”Two coordination compounds [Ni(DBTA)(DMF)(H2O)4] (1) and [Co(DBTA)(DMF)(H2O)4] (2) (D-H2DBTA=(+)-2,3-dibenzoyl-D-tartaric acid, DMF=N,N-dimethylformamide) have been synthesized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EA), FT-IR, X-ray single-crystal and powder diffraction analyses.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shows that complexes 1 and 2 are isomorphic. They belong to the monoclinic system with P21 space group and display a zero-dimensional structure constructed from coordination bonds, which is further interlinked to form a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via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s.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at 1 and 2 can exhibit strong fluorescence using 280 nm as the excitation wavelength. Though 1 and 2 are isomorphic, they dis-played different magnetic properties. Complex 1 dominates weak antiferromagnetic couplings between Ni2+cations, while complex 2 exhibits the magnetic anisotropy of the Co2+center and antiferromagne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o2+cations. CCDC:2072164, 1;2065592, 2.
其他文献
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证明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δ13C1)普遍轻于常规煤成气的δ13C1值.关于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偏轻的原因,前人提出了多种作用机制,对于解释特定煤层的甲烷δ13C1值偏轻成因仍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调研与系统分析,对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现象及其偏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对4种主要控制因素的成因机理、适用条件及其资源意义进行讨论.结果 表明:解吸-扩散分馏作用主要发生在多煤层的上部,造成上煤层的δ13C1值偏轻;流动地下水溶解作用多发生在径流区,引起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
国家对煤炭行业明确提出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发展的要求,智慧矿山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等新基建技术兴起,智慧矿山建设得以迅速开展.然而,煤矿现有设备智能性较差、改造难度大、更新费用高以及感知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全面感知的智慧化要求,直接影响了矿山智慧化建设进程,煤矿井下基于大数据量级的全面、实时及精密感知技术成为智慧矿山建设的瓶颈问题.目前,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风速、定位、温度和湿度等关键目标参量已有相应传感技术,但传感器类型众多,不同种类传感器存在传感功能单一、集成兼容性差、体
期刊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深部矿井冲击地压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开采的关键因素.为明确沉积地质条件对矿井冲击地压的影响,为科学防治冲击地压提供依据,通过分析盆地北部中深部煤层覆岩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确定关键砂层分布特征,结合中深部侏罗系矿井微震事件,探究冲击地压与沉积地质条件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表明:微震能量事件主要发育在河道沉积区域,主砂体厚度和岩心采取率的变化与微震能量事件基本呈正相关,主砂体与煤层间距和微震能量事件呈负相关.认为盆地北部中深部矿井冲击地压受沉积地质条件控制,直罗组底部“七里镇砂岩”是矿
为系统解析西非科特迪瓦盆地构造特征、厘定洋陆边界并划分构造单元,明确有利勘探区带,基于新采集地震资料和最新高精度卫星重力数据,应用位场分离技术获取布格重力异常划分科特迪瓦盆地洋陆边界;利用位场边缘识别技术计算布格重力异常总水平-垂向导数推测控盆断裂6组,其中3组为近东西走向,3组为近南北走向;利用剩余布格重力异常反演科特迪瓦盆地沉积厚度,根据异常所对应的隆起和坳陷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和总水平-垂向导数划分东部离散边缘、北部转换离散边缘和洋盆共3个二级构造单元.首次明确了科特迪瓦盆地“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构造
为探讨机械粉碎法批量制备立方碳化硅纳米粉体的可行性,以平均粒径Dv(50)为2.49μm立方碳化硅为原料,采用具有一定实验体量的30 L型砂磨机对250 kg浆料进行砂磨实验研究.通过对砂磨产物的粒度、微观形貌、表面结构、Zeta电位等测试,分析了纳米碳化硅的粉碎机理及其表面特性.结果 表明:砂磨过程中产物的粒径下降速率会发生数量级的变化,可将其划分为快速粉碎、慢速粉碎和均化、整形3个阶段.采用0.3 ~0.4 mm的碳化硅介质球,经砂磨40 h粒径可批量制备Dv(50)在100 nm,单颗粒粒径在30
煤炭开采过程中原煤夹杂的矸石对煤质有较大的影响,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智能化矸石识别对推动煤炭无人化开采具有重要意义.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识别煤和矸石的方法,在网络模型训练过程关注了全局特征,而对局部显著区域特征的关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为此,针对井下大巷皮带主煤流运输过程中的矸石识别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空间通道注意力与残差融合算法,该算法将改进的空间注意力机制和改进的通道注意力机制引入残差网络,实现煤矸石识别.在空间注意力维度上,通过全局最大池化和全局标准差池化实现煤与矸石特征提取.在通道注意力维度上,通过全局平
为解决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矿井高温热害问题,基于COMSOL模拟软件,应用水玻璃膨胀蛭石涂层对高地温矿井掘进巷道围岩进行隔热降温研究.讨论了水玻璃膨胀蛭石不同厚度,不同风筒出口风温、风速对围岩调热圈及巷道风流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隔热层厚度的增加,掘进工作面处围岩调热圈半径减小,巷道出口风流温度降低,厚度18 cm比12 cm调热圈半径仅减小了2.3%,巷道出口风温仅降低1.2%,隔热层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降温效果不明显;随着风筒出口风温的增大,掘进工作面调热圈半径减小,随着风筒出口风速
为揭示建筑物因杂填土渗水导致楼房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增加地基稳定性,以某商铺楼承台桩基础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据计算和后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在该研究项目中,采用托换桩顶升并抬托楼房基础,以及对地基土层进行旋喷桩和压密注浆的方法进行加固,以达到对楼房地基加固的目的 .现场研究表明:托换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300 kN,在旋喷桩与压密注浆的主要材料均采用了水泥浆和压密钢筋玻璃的拌合双液浆,水灰比1:1,水玻璃的模数控制在3:2,掺入量比例为1%,进行加固,效果显著.对此商铺楼基础使用上述综
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创建于抗战时期.学科创立之初,全体师生即以保家卫国、民族振兴为目标,始终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服务国家能源需求和经济发展,1949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创办了新中国的第一个石油地质专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专业人才.据统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14个大油田中,曾有13个油田的局长、总地质师或总工程师均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因此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和“中国石油战线的黄埔军校”.
期刊
煤与瓦斯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受限于其内部采样点的布置数量,使得实验数据与真实现场相比存在样本点稀疏的问题.研究大型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多通道数据采集技术,实现大量采集点数据同步高精度采集对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问题,文中基于分布式时钟通讯结构实时获取各个采集板卡数据,实现了多板卡数据交换的时间同步要求,为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提供了全面、可靠的监测数据.利用SQL数据库构建数据汇总中心,通过挂载的方式将存储、采集、显示3个单元并行相连,实现了多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交换问题.最终以山西某矿为模拟对象,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