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意象油画”是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师大图书馆中偶然翻到一本《俣冠中油画》,对于一个一直画古典油画而有充满创作苦恼的学生来说,它给我带来一阵,陕意,一种舒畅的释放感,那种诗意的“书写”、淋漓的“表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到研究生考试调剂前,看到了导师的作品,那种清新、爽快而耐人寻味的绘画又一次活脱脱地跳到了眼前。“意象油画”由此成为我认识与探索的目标。转眼我现在也成为教师,而“意象油画”由探索、学习的目标慢慢转化成一种艺术追求的方向。
说了对“意象油画”认识,先回头看一看新中国油画的发展,从民国的萌芽到建国初的苏式教育再到“文化大革命”的体制宣传工具以及后来带有一定对立与解放色彩的新美术,然后到现代更加繁复的现代美术教学与创作以及由之形成的美术品市场。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美术除了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美术对立外,也是中国的美术与世界美术再次靠近或者说是融合的一个开端。而80年代后期的新美术在形式上带有强烈的排斥与模仿这样两种特点,排斥中国原有的文化特点,这中间不单指60年代、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美术,甚至也包括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排斥;而模仿是指在形式上完全走西方化的道路,油画不断走向变形、抽象,甚至怪诞、离奇。而80年代后期新美术的创作理论也形成一种带有反省、哲学思考特点的方向。针对80年代之前文化大革命美术的“集体无意识”“政治工具”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救国、建国这些美术意识状态,80年代后期新美术给美术创作带来一种独立、自我、带有哲学思辨意识、发掘个人精神内涵的要求。但是,因为它本身强烈的针对性和探索的模仿与盲目性,当这种带有强烈哲学思辨的意识走到一种枯乏、极端的地步时,当它所呈现的作品与作者意识的传达形成障碍时,怎样去解决美术的独立意识与情感传达成为它发展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这样一句名言也许能给我们这个问题寻找到答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我们回到传统文化当中去,去体会传统绘画的意识、构图,体会传统绘画的作者与环境与人的沟通,体会传统绘画的平静、朴实的表现之后,再看看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否能寻找到一种新的,不再带有强烈的排斥、绝弃色彩的新的创作意识。这种意识它才具有民族的特色、更具有它稳固的地位。而现代绘画的材料、工具在技术与形式上的丰富给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带来更多选择和可能。而“意象油画”正是从这样对传统清晰的了解、对现实申时的思考、对材料充分认识和驾驭之中走了出来。
同时,美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文革”美术到80年代后期相当长时期的新美术,美术与社会的关系中也呈现一个关注对象的转变问题,从“文革”时期政治管制下的作为宣传工具对社会的关注到新美术时期对自由的个人的关注。那么当现在美术发展成为一个逐渐丰富与完满的市场,形成一种社会需要的时候,这种关注是否也应由前期的自由的发展到极致的个人关注回到社会关注中去呢?而当这种新发展出来的社会关注是建立在艺术工作者深刻的自省,对现实有清醒认识之后,那这种关注不再单纯成为一种服务工具,也不是单向的个人精神世界的苦苦挖掘,而是将这种人文的思考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表现出来,带有时代的进步性与发展性,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体现它自身的价值。而这种在清醒的意识指导下充分体现的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与表现正是“意象油画”本身最大的特点。
带着这些特点,“意象油画”在现代绘画的丰富发展中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与西方以及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抽象油画”向比,在创作意识上,“意象油画”把创作方向从个人精神的挖掘、表现转换到如何表现个人精神与社会的关系当中来,将个人对自身的认识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不再把美术当孤立起来苦苦思索,而是将这种思考放到社会发展中去用联系的眼光再次认识它。而在创作内容上,“意象油画”对“抽象油画”也有抛弃与再认识,“意象油画”把个人生活中的小物、小景、小人物用变形、意趣表现出来,在这种表现中去寄托作者对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思考。这种表现既不是对“抽象油画”的模仿,也不是单纯的对实物的“临摹”,而是在对自身精神的反省,与社会建立联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产生的全新的表现。
讲究对传统绘画的创新,就有一个如何看待传统绘画的问题,要看清传统绘画,就首先要看清传统绘画的特点,要发展它就要在这些特点中有所取舍。在我看来,传统绘画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来代表,那就是“水”字。为什么这么说?水,流动的水,是一种生命的象征,它在平静中酝酿了力量。而在平静中饱含热情与动力正是“意象油画”在表现中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在朴实的“表现”中培养观众的情趣、在平静的“表现”中积蓄文化转型的力量,在平和中建立作者与观众、社会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完成作者对自身的认识、完成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完成对生活的表现。
在现代绘画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中,
“意象油画”在一批睿智而稳重的艺术创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社会的关注与肯定。同时,在这样一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国土幅员辽阔的现代中国,如何呈现城市与农村的新面貌、表现“意象油画”创作的地域性成为这些艺术工作者继续不懈努力的新目标。
说了对“意象油画”认识,先回头看一看新中国油画的发展,从民国的萌芽到建国初的苏式教育再到“文化大革命”的体制宣传工具以及后来带有一定对立与解放色彩的新美术,然后到现代更加繁复的现代美术教学与创作以及由之形成的美术品市场。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美术除了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美术对立外,也是中国的美术与世界美术再次靠近或者说是融合的一个开端。而80年代后期的新美术在形式上带有强烈的排斥与模仿这样两种特点,排斥中国原有的文化特点,这中间不单指60年代、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美术,甚至也包括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排斥;而模仿是指在形式上完全走西方化的道路,油画不断走向变形、抽象,甚至怪诞、离奇。而80年代后期新美术的创作理论也形成一种带有反省、哲学思考特点的方向。针对80年代之前文化大革命美术的“集体无意识”“政治工具”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救国、建国这些美术意识状态,80年代后期新美术给美术创作带来一种独立、自我、带有哲学思辨意识、发掘个人精神内涵的要求。但是,因为它本身强烈的针对性和探索的模仿与盲目性,当这种带有强烈哲学思辨的意识走到一种枯乏、极端的地步时,当它所呈现的作品与作者意识的传达形成障碍时,怎样去解决美术的独立意识与情感传达成为它发展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这样一句名言也许能给我们这个问题寻找到答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我们回到传统文化当中去,去体会传统绘画的意识、构图,体会传统绘画的作者与环境与人的沟通,体会传统绘画的平静、朴实的表现之后,再看看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否能寻找到一种新的,不再带有强烈的排斥、绝弃色彩的新的创作意识。这种意识它才具有民族的特色、更具有它稳固的地位。而现代绘画的材料、工具在技术与形式上的丰富给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带来更多选择和可能。而“意象油画”正是从这样对传统清晰的了解、对现实申时的思考、对材料充分认识和驾驭之中走了出来。
同时,美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文革”美术到80年代后期相当长时期的新美术,美术与社会的关系中也呈现一个关注对象的转变问题,从“文革”时期政治管制下的作为宣传工具对社会的关注到新美术时期对自由的个人的关注。那么当现在美术发展成为一个逐渐丰富与完满的市场,形成一种社会需要的时候,这种关注是否也应由前期的自由的发展到极致的个人关注回到社会关注中去呢?而当这种新发展出来的社会关注是建立在艺术工作者深刻的自省,对现实有清醒认识之后,那这种关注不再单纯成为一种服务工具,也不是单向的个人精神世界的苦苦挖掘,而是将这种人文的思考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表现出来,带有时代的进步性与发展性,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体现它自身的价值。而这种在清醒的意识指导下充分体现的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与表现正是“意象油画”本身最大的特点。
带着这些特点,“意象油画”在现代绘画的丰富发展中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与西方以及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抽象油画”向比,在创作意识上,“意象油画”把创作方向从个人精神的挖掘、表现转换到如何表现个人精神与社会的关系当中来,将个人对自身的认识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不再把美术当孤立起来苦苦思索,而是将这种思考放到社会发展中去用联系的眼光再次认识它。而在创作内容上,“意象油画”对“抽象油画”也有抛弃与再认识,“意象油画”把个人生活中的小物、小景、小人物用变形、意趣表现出来,在这种表现中去寄托作者对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思考。这种表现既不是对“抽象油画”的模仿,也不是单纯的对实物的“临摹”,而是在对自身精神的反省,与社会建立联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产生的全新的表现。
讲究对传统绘画的创新,就有一个如何看待传统绘画的问题,要看清传统绘画,就首先要看清传统绘画的特点,要发展它就要在这些特点中有所取舍。在我看来,传统绘画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来代表,那就是“水”字。为什么这么说?水,流动的水,是一种生命的象征,它在平静中酝酿了力量。而在平静中饱含热情与动力正是“意象油画”在表现中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在朴实的“表现”中培养观众的情趣、在平静的“表现”中积蓄文化转型的力量,在平和中建立作者与观众、社会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完成作者对自身的认识、完成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完成对生活的表现。
在现代绘画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中,
“意象油画”在一批睿智而稳重的艺术创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社会的关注与肯定。同时,在这样一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国土幅员辽阔的现代中国,如何呈现城市与农村的新面貌、表现“意象油画”创作的地域性成为这些艺术工作者继续不懈努力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