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儿休息,哪儿就被我守望着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iorm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别人眼里,你是诗人张枣;而在我眼里,你不仅是诗人,更是永远的恩师。谨以此文,献给我的老师张枣。
  ——题记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真是很美啊。”某个仲夏的午后,热爱文学的父亲突然对我说。“是啊,你再读读他其他的诗,还有好多比这句还漂亮的呢。”我微笑着回应。是的,如今诗人张枣及其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张枣诗歌及译作的读者也越来越多。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有一段经历是值得我一生反复回味和咀嚼的,那便是作为学生跟随张枣老师学习研读诗歌,并在他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这段经历如今回想起来实在太过短暂,但能够拥有这样的回忆,本身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了吧。
  张枣老师是一位诗人、学者、诗歌翻译家,也是80年代有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或许是天妒英才,他年仅48岁便英年早逝。我迄今仍然记得2010年3月那个阳光灿烂、乍暖还寒的下午,我从同学口中得知了那个噩耗。当时我的反应是完全不相信,因为一向很守信用的张枣老师曾经许诺我,从德国回来就继续指导我的论文;而我手中攥着的法文、英文文献上的圈圈点点,也都在等待着他给予最明确而权威的解释。他不会不回来,他只是工作繁忙暂时不能离开德国而已——我一直笃信这一点,直到发现各大网站对他的生平介绍都已经更新,在那标记着生卒年的括号里,也多了2010这样一个残忍的数字。
  后来我是如何从恍惚中走出来的,如今已经记得不甚清楚;但或许是经过了眼泪的冲刷,回忆的种种细节在脑海中愈加清晰。即便是在七年后的今天,桩桩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老师啊,你可知道这些我从未忘记呢?
  “多谢,多保重”
  记得2009年11月底毕业论文选择导师的时候,我忐忑地发短信问你是否有空指导我的论文,你欣然同意,还夸我是个“好学生”。那时候我原本担心你工作繁忙,奔波于中德两国之间多有不便,然而你说工作没问题,只是“近日身体不大好,希望无大碍”,等过段时间好转一些就见面商量论文的选题。于是我安心地在导师栏填上了你的名字,并且深感自己是个幸运儿。那时候我真的不担心你,一点都不担心——在那个甲流肆虐的冬天,身边病倒的人不计其数,但你那么强壮,扛过去一定不是问题。
  然而事实情况的发展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10天过去了,12月的第一天我发短信问你近况如何,得到的回复却是:“我还很弱,但我们会尽快见一面的。”那时候尽管我有些疑惑,但还是告诉你要好好养病。你说“这回病得真惨,但感觉在好转”。我对所谓的“好转”深信不疑。是啊,怎么可能不好转呢。
  然而我们关于论文讨论的会面却一再地推迟。12月8日下午,在法语课上我突然接到你的电话。那个电话打得很仓促,你的声音很低沉,说要回德国检查,大概一周后那边会给出一个明确的诊断。那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不是甲流,而是某种比甲流更可怕的东西,侵入了你的生活。听得出你的语气里暗藏着焦急、担忧甚至悲观的情绪。你说等回来之后就给我指导论文,说耽误了我们的论文向我们道歉,并且让我帮忙把这件事情传达给同样由你指导论文的另一个同学。我连忙说不着急,身体要紧,我们等你回来。你匆忙地挂了电话,我却再也难以平静下来,纠结再三还是给你发了一些诸如“一切都会好起来,因为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爱我们的人”这样笨拙的话。那天我语无伦次地发了三条,你也回复了三条。第一条:“多谢,多保重”;第二条:“谢谢这些话”;第三条只有一个字:“嗯”。
  当时我特意留下了这些短信,想等到你康复回来,拿当初的告别作为聊天的话题。我也准备好了跟你开玩笑,说当初你的感谢太简单不算数,得请我吃饭才行。遗憾的是,这些话终究没有来得及说出口。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离开中国前联系的最后一个学生,你交给我的转达任务我当晚回学校之后就已经完成。那是你交给我的最后一个任务。也是在那晚,你搭上了去德国的飞机,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你给我发的最后一条短信是在那天晚上(也许就是在登机之前),没有文字,只有你的邮箱地址。我记得你之前曾经告诉我,地址里fern这个词是德語“遥远”的意思。
  我始终没有与你见上最后一面。从12月8日到3月8日,不足100天。
  亦师亦友,良师益友
  如果硬要往前追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日子,那应当是2009年初夏的时候你带我们去798艺术工厂。这计划是你提出来的,立刻就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响应。那天是6月6日,我们一大帮人兴高采烈地跟着你横越北京城来到了朝阳区。有你这个专业导游,我们这些门外汉也不至于只是看看热闹了。那天我和你第一次合影,也是唯一的一次。你笑得像个孩子一样灿烂,而我的笑容却有些僵硬,毕竟跟自己的“偶像”合影还是有些紧张的。要知道你可不是一般的诗人,而是写入了当代文学史的,我是你的忠实粉丝。大二那会儿你给我的那张写有你邮箱地址的纸条我一直叠得好好的,藏在钱包的夹层里;我还曾经悄悄录下了你在课上对卞之琳《鱼化石》的解读,因为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首诗。
  第一次听说你的名字,以为是笔名,后来发现竟然是真名,不由得大呼这名字真是可爱至极。后来选修了你主讲的“英语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才发现不仅是名字可爱,人也超级可爱。有你的地方总是充满了笑声,因为你就是个大孩子,随时随地都能给我们制造欢乐。胖乎乎的你总是喜欢左肩挎着一个大包,右手拿着医用冰块一样的蓝色水壶,牛仔裤宽宽的裤管也总是绾得高高的,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我们大家常说你看起来像个捞鱼的,你就哈哈大笑,依旧天天保持这种形象。其实我们都知道,网上登载着你年轻时的照片,绝对的眉清目秀,风华正茂,可是你对此只字不提。你的普通话也不标准,总是让我们忍俊不禁;每次看到被笑的你害羞地捂住脸,大家就笑得更加厉害。你也时常认真地跟着我们读,让我们教你汉语普通话。除了在认真思考时你会眉头紧锁,其余时间你的脸上永远挂着笑容,让我们时常将你与阳光联系在一起。虽然你的挚友柏桦说你笑是为了掩藏内心的寂寞,可是对于我们来说,这笑容真的太有感染力,足以驱散心底的阴霾。后来我时常觉得,你真的很像我们老家产的特级大红枣,果实圆圆的,十分饱满。于是我就给你起了“阿枣”这个昵称,渐渐地,大家也都开始叫你阿枣了。能给身边的偶像起外号,想来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啊。   你喜欢自由,你的课堂上更是有种超乎一般的自由氛围。你说师生之间是互相启发的,我们如果不发言你就无法讲下去,這让从小习惯了填鸭式教育的我们一开始感到极大的不适应。慢慢地情况有了改观,而你又总是鼓励我们自由地发表意见,如果有话想说不用举手也不用起立,于是时常出现多个人同时发言的活跃局面。上下课的铃声对你来说几乎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的课程一直是随着你的思维延展或停顿,犹如作诗,灵感中断之后不如暂时搁笔,而思如泉涌时自然不该被外界因素所干扰。讲到你喜欢的诗时,你会激动得拍打着讲桌,高呼“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想到开心的事情时,你会一个人在讲桌前自得其乐,直到哈哈地笑出声来,大家也就一起跟着大笑。其实你不知道,我们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笑的,而是因为你笑起来的样子实在太可爱。待到期末,我们都得到了理想的分数,因为你说只要大家都好好学习了就没必要在成绩上那么苛刻。你不理解眼下的考试体制,更为登记分数这种事情劳神。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这些百分比换算让你很伤脑筋,以至于连一个关于小数点移动的问题都要向全班同学请教。而我们则争先恐后地帮忙——谁会不愿意帮助这样可爱的老师呢?
  那门叫作“英语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我听了两遍,自己选修那个学期听了你讲卞之琳、闻一多等诗人,在之后的一个学期又到学弟学妹们的课堂上蹭听你讲鲁迅的《野草》。虽然没见到你拿什么讲义,但我的笔记却记了厚厚一沓。我开始学会了用close-reading的方法分析诗歌,开始懂得“元诗意识”对现代诗歌的意义,开始领悟了你所谓的“太阳神话”,开始认识和理解“paradox”“metaphor”这些文学术语。即便只是旁听,你也总是会通知我第二天讲课的内容,好让我提前预习,并且总不忘提醒学弟学妹们留一份资料给我。你发给我的资料每一份我都完整地保存着,即使后来没能接受你的指导,我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里依然保有你当初给我们复印的资料,一些研究卞之琳的英文论文。
  我们是那么熟悉,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以至于后来我不用“您”而用“你”来称呼你,而你则直接叫我逸飏。你的普通话虽然不敢恭维,叫我的名字却叫得相当标准。你送给我的那本书我一直当宝贝似的存放在书架上,对,就是那本你翻译的《最高虚构笔记——史蒂文斯诗文集》,扉页上写着“逸飏高足惠存”。当时学弟学妹看到了开玩笑说你偏心,本来盘腿坐在折叠椅上的你“咚”的一下从讲台上跳下来为自己辩护,说是因为我已经多次向你索要此书所以才破例给我,我也连忙点头附和。但其实我知道,我一次也没有索要过,只是跟你说过,我非常喜欢现代诗歌;而你翻译的史蒂文森诗歌恰恰就是美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之一。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大孩子一样天真无邪的你,其实内心还是有主意的。率真如你,认真如你。
  “我是张枣,我是一个诗人”
  想起你的诗了。冷霜老师说,我该去认真读你的诗。百度百科上说,每次你向陌生人介绍自己时,总会说:“我是张枣,我是一个诗人。”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只知道你是个诗人,了解你非凡的诗歌天赋,而并不知道你是个大孩子,不知道你真正受过的教育只有三年小学课程,不知道你考上大学那年只有十五岁。选了你的课后我也搜集过你的诗,虽然有些不是很懂,但总觉得其中有莫可名状的美感,总能嗅到一种叫作现代性的东西在诗的字里行间弥散。你说你的诗学理想是“传承古代诗歌”,发明一种“张枣式的汉语”,“建立汉诗帝国”。这种汉语“特别传统又特别洋气的”,所以你努力地去学好外语,去吸收各种语言的好处。英语的“简练”,法语的“调皮优雅”,德语的“深刻”,俄语的“忧郁”,最后将全都归于“张枣式”的汉语之中。我知道这被有些评论者称作“理想主义”,然而我并不喜欢这种定性,因为我知道你对炼字的苦心孤诣,那是你切切实实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关于你的诗一直有那么多的评论文章,但我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想去看,因为我只想用自己的心去和那些“迷离声音的吉光片羽”发生碰撞,去亲身感受那些文字的轻重与甘苦。
  记得我们那时一齐吵着让你在课上讲自己的诗,你实在拗不过,终于答应了。那堂课还有慕名而来的旁听者,但结果你只是大略地讲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顺带点到了几首诗。我记得你说,自己的写诗活动是“病态的完美幻想”,《镜中》只是“灵动之作”,要我们记住“作者最出名的作品不一定是作者最喜欢的”。比如你自己更得意的作品其实不是流传最广的《镜中》,而是《何人斯》。你还说自己很喜欢《悠悠》这一首。在谈过了自己的看法之后,你突然来了个转折,强调作者本人的感受最容易影响判断的客观性,鼓励我们直接从文本出发,去得出不同的解读方案。那天我们都听得热血沸腾,意犹未尽,本想再多提一些问题,你却已经不动声色地转向了对其他当代诗人的分析——多多,北岛,之后又讲起你和柏桦(那个被你称作“良师益友”的“诗歌天赋最高的诗人”,发现《镜中》的伯乐)之间那些我们早已经耳熟能详的小笑话,对自己的作品却再也未曾提起。关于自己的事情你总是很低调,正如我们“逼迫”你透露家庭情况的时候,你起初有些害羞;但之后说起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时候,脸上却洋溢着满满的幸福。“他们都是中国人。”你这样补充道。
  你嗜烟。因为你是诗人,你的任性让你对烟采取了纵容的态度。烟或许是灵感的催化物,然而也正是烟把你送进了病房。在你飞往德国治疗以后,我曾给你临行前留下的邮箱地址发过两封邮件,都是询问病情的,其中第二封信是我从yahoo greeting挑选的电子贺卡,上面有一只皱着眉头的小猫,旁边有它的话:"I won’t be happy until you get well. "尽管信件石沉大海,我也从没有真正怀疑或担心过什么。当其他同学问起你的情况时,我也只是说目前没有消息,大概是你安心疗养暂时不查邮件了。
  本来就不该杞人忧天,对吧。我想象着你在德意志的某间病房里静养、休息,而诗歌则一直守在你的床榻。你本来就不是个高产的诗人,坚持宁缺勿滥,一首《何人斯》成诗只有20分钟却被你修改了至少300遍——在医院白色恐怖的包裹之下,不知那些脆弱的灵感是否还有容身之地呢。   后来,诗歌没有回来,你也没有回来。
  我多么希望,這只是一场长长的噩梦啊。
  “好运气”已然来临
  2010年以后的这些年里,我陆陆续续读到了一些关于张枣诗艺的评论文章,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柏桦的《张枣》。读着柏桦的文字,张枣老师的形象又在我眼前清晰地浮现出来,使我愈加想念他。同样是读柏桦的文字,让我理解了很多之前感觉懵懂的诗歌,也看清了灿烂笑容隐藏之下的张枣的寂寞。我对老师的感情也由当初单纯的崇拜变成了如今深深的敬仰。柏桦不愧是张枣最好的朋友,我想即便是伯牙子期也不过如此吧。有这样的知音,张枣老师无疑是幸福的。
  每年的3月8日,怀念张枣的人们总会自发地组织各种悼念活动,而我也总是在互联网上默默地关注着。虽然在我的心里,更多的时候仍然觉得老师只是在德国出差,只是暂时不能回来。2016年的时候,我关注了公众号“亲爱的张枣”,结识了运营公众号的两位年轻的网络编辑。他们推送的文章帮助我在头脑中建立了更加立体的诗人张枣形象,每条消息都会给我带来新的收获。即便是现在,我的手机里也还是会定期传来有温度的信息,仿佛张枣老师从未离开我们左右。老师,每当我读到有关你的文字,都想要仰望云天,和你对话——你还记得自己在《云天》这首诗里写下的期许么?
  我想我的好运气
  终有一天会来临
  我将被我终生想象着的
  寥若星辰的
  那么几个佼佼者
  阅读,并且喜爱。
  老师,阿枣,我想我们的好运气已然来临了。和七年前相比,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开始阅读张枣的诗,他们热爱这些词句的轻盈与灵动,流连于张枣诗歌王国的虚构与真实。这其中不乏所谓的佼佼者,他们灿若星辰,给寂寥无边的黑夜带去点点光亮。从今往后,一定也会有更多的人以诗人的身份记住你,阅读你,喜爱你。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你不仅是优秀的诗人,更是属于我们的阿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谢谢你引领我走进欧美诗歌的殿堂,谢谢你为我打开通往崭新世界的门窗,谢谢你让我保留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双眼,为我今后一生受用。在那以后,每当我感到失落、彷徨与无助,都会想到一些诗人——庞德、艾略特、叶芝、张枣。我知道,和我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或许,在茫茫宇宙间,我们都只是微小的尘埃,但正如你所言,“我们不会消逝,正如尘埃不会消逝。”
  诗人张枣,我的老师张枣,如今已是七年过去,现在的你还好吗?“你此刻追踪的是什么?”是否已经抵达汉诗帝国的疆土?“二月开白花”,眼前的六月也是;“你在哪儿休息,哪儿就被我守望着”。
其他文献
巴里·洛佩兹(BarryLopez 1945-)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自然散文作家,其《北极梦》1986年荣获美国全国图书奖非虚构作品奖。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著有6部散文作品。除《北极梦》之外,他的男一部散文《狼与人的故事》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奖和美国自然散文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其他4部散文作品是:《穿越开阔地》《重新发现北美》《生活往事》《辩解文》。他还著有10部虚构作品,其中
期刊
在世俗尘埃漫卷之时,寻找好自己的大树,守望那一线光明,故且听狂风在耳边吟唱,让心沉淀。这也便是村上春树所想要的吧。  新农人们毅然抛弃了城里沉重的金钱,去农村寻找遍地散落的田园梦,在简单朴素的农家生活中畅想未来的美好。  正是这种对淳朴心灵的追逐,使新农人迈出第一步。司汤达说:“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粗茶淡饭中的真情实意却有着无限的诱惑。职场竞争、生计所迫曾让多少淳朴的人不再纯真。
期刊
1.中元节七月半,圆月当空之时游湖,风流雅致。  可作者张岱却直言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  2.第一类是有身分、有地位的官僚,坐着豪华的大船,摆开丰盛的宴席,奴仆侍奉,演员献艺,船上灯火通明,声乐齐鸣,好不气派。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脸。  3.第二類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
期刊
陈楠  陈楠 20世纪80年代生人,籍贯河北。毕业于西北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语言学教学工作,兼任出版社古籍编审。  先说一说作者张岱。人们对这个人的认识往往有两个极端,要么不知道,要么特别喜欢。我就特别喜欢他的文字和文字中透出的苍凉。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万历二十五年出生于江南繁华地浙江绍兴,后一直寓居杭州。祖上四代为官,高祖父张元汴还是隆庆五年的状元,家势显赫。张岱投胎投得
期刊
来小城北碚一年多了,今天才第一次拜访同我仅有一墙之隔的梁实秋的雅舍。  顶着酷暑,出大校门左转,沿着林荫道走大约几百米左右,便来到了梁实秋雅舍。雅舍依山而建,小巧而精致,一如梁实秋为文为人,隐藏于闹市边缘的丛林中,居高而下,俯视着街面的喧嚣和繁华,于不动声色中看破万千红尘。  几级台阶之上,有一门楣,上书“梁实秋纪念馆”几个大字,两边是一副木刻对联,联曰:鬓发催人惊岁月文章小技挟风雷  于这样的闹
期刊
人在一切美好的事物面前都会缺乏抵抗力,正如曹文轩所说,美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强大。  美的力量在于希望,这使得人们可以在艰难困苦之中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方慰藉。  金圣叹曾把《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尾拆散,以此来警醒世人,控诉黑暗。然而人们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美的诱惑,仍然执念于相聚的美好。何以为然?因为那一点哪怕是幻想中的美好,也能像一盏闪亮的明灯,照亮人们心中黑暗的一隅,
期刊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朱自清  一盏盏街灯烘焙着夜,只有寒意在寂寞中渲染。雨停了又下,草枯了又绿,实在不知道以何种心情去面对。我只有对时光无情溜走的不知所措。浮生繁华,结局处往往仓促收尾,只做了戏文章节。时间
期刊
我第一次一个人出门旅行,是16岁那年的夏天,去往成都。  父亲送我至火车站,虽然他未对我说只言片语,但他脸上的表情却掩盖不住内心的担忧。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放心吧老爹,路上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没事的!”  南方的夏天,白昼尤其漫长而炎热,临近下午5时,阳光依旧炙烤着大地,身旁的人行色匆匆,一刻也不愿多作停留。他们将去向哪里?他们为何离开这个城市?我不知道,也许只有我是怀着想独自出去看一看外面的
期刊
古有言伏羲之女溺亡于洛水而成神。相传,曹植慕恋其兄曹丕之妃甄姬,自然念而不得。甄姬死后,他将识夕热的情感隐匿在《感甄赋》中,借梦与现实的交错寄意于洛神。后人称之《洛神赋》。  ——前记  四面山下,有一天梯长达六千余级,触及山顶野居和桃花林,人去洛神梯。山底有石,镌言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梯子的女主人去年去世了,在山顶的桃花林里,而男主人自女主
期刊
袁 伟 苗族,笔名人韦。1995年生于贵州印江,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曾参加“2017·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作品发表于《延河》《星星》诗刊《青年文摘》等刊物,部分作品入选年度选集,多次获奖。六井溪  当“六井溪”三个字落在宣纸上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水墨的流动和蜿蜒,整个夜晚都如水一般,向我的记忆中涌动。  “一般来说窄于五米的水流被称为溪流,宽于五米的被称为河流。”这是百度百科对于溪流与河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