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纨绔笔下的夏日西湖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楠
  陈楠 20世纪80年代生人,籍贯河北。毕业于西北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语言学教学工作,兼任出版社古籍编审。
  先说一说作者张岱。人们对这个人的认识往往有两个极端,要么不知道,要么特别喜欢。我就特别喜欢他的文字和文字中透出的苍凉。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万历二十五年出生于江南繁华地浙江绍兴,后一直寓居杭州。祖上四代为官,高祖父张元汴还是隆庆五年的状元,家势显赫。张岱投胎投得好,生来落入繁华锦绣堆,奴仆以他的喜乐为晴雨表,“喜则各欣然,怒则长戚戚”。张岱就在锦衣玉食、家族藏书和家庭的艺术渲染中长成翩翩公子,精致优雅而又放浪形骸地活着。《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和《夜航船》足可见其风雅博学。
  精致优雅的生活并不妨碍他的学术发展,张岱骨子里是以“史者”自居的,他的《石匮书》和《石匮书后集》从开国写到南明,尤其对明末党争的评判分外犀利。历时三十年,没浪费“史学世家”的根基。
  张岱给自己作了墓志——《自为墓志铭》,虽是嬉笑,也写出了他的骄傲与无奈:“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如果抓住这段话里的一个关键词,张岱仿佛又不仅仅是极富学养的贵公子和治史严谨的学者了。“国破家亡”这四个字给张岱贴上了另一个标签——“遗民”。明亡后的张岱是不同的,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显得更加真实。他不出仕,入山著书。他想随故国去,因为史书未完,不忍丢手。可他又目睹许多良师挚友不食周粟,慷慨赴死,导致他耄耋之年还经常拷问内心,“忠孝两亏,仰愧俯怍。聚铁如山,铸一大错”。不管是为学术理想苟且,还是舍不得离开俗世红尘,都在他含泪感慨“天数如此,奈何,奈何”中,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的张岱。
  《西湖七月半》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是张岱纨绔才子气的体现,清高自傲又风流自赏。文章构思很精巧,中元节七月半,圆月当空之时游湖,风流雅致,可文章开篇就说“一无可看”,接着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不走寻常路,选择不同的视角来抒写,且并无赘语,直接说道:“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中元盛会人山人海,如何看?张岱直言仅此五类可随我看。一类是讲排场,要人知道自己是身份地位不一般的人,游船华美、筵席丰盛,“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一心自炫而无心赏月,虽在月下却辜负了明月;一类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美貌婢仆,坐于船的露台上,嬉笑打闹、左顾右盼,“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庸俗派”。在月下,却不赏月,也不借赏月之名,庸俗,却并不附庸风雅;一类是船上有声歌,有名妓闲僧陪同,可见应该非富即贵,也非等闲之辈。拿出一套作派,浅斟低唱,似乎颇有韵致,且“亦在月下,亦看月”, 但更重要的却在“欲人看其看月”,此番风雅都是作秀; 一类是市井小民,以逛为主,不坐船,不乘车,穿得邋邋遢遢,三五成群,在人丛中挤来挤去,哪有热闹便往哪儿跑。他们大呼小叫,旁若无人,甚至假装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出尽洋相还洋洋自得。这些人“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他们就是按节令出来凑热闹,至于想看什么,该看什么,通通不在乎,只要出来就好啦!从古至今,这种人只要热闹场合都不缺。最后一类是作者着意描写的清雅之士。挂着薄薄帷幕的小船,人影绰约,红泥小火炉,几案明净,香茶烹好,慢慢啜饮。好友知己,佳人绝美,同在月下沐其清辉,怎是“风雅”二字可以形容得了的?于清净处从容看月,不炫耀,不打扰人,也不愿被人打扰,悄悄划至僻静处,静享月色。他们的看月纯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然,并无做作之态。
  假冒风雅的官僚、无意风雅的豪门、稍有做作的雅士、不知风雅为何物的市井之徒和真正风雅的爱月之人。张岱冷眼旁观,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了月下众生之态。
  接下来写杭人游湖好虚名,凑热闹。平时“已出酉归,避月如仇”,白白放过西湖美丽的夜景,可是农历七月十五之夜,按习俗理应游湖,平时不喜西湖夜景的人们成群结队而出。二更以前,侧耳听来,湖上 “如沸如撼,如魔如吃,如聋如哑”,嘈音不堪;放眼望去 ,“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与其说是游湖,不如说是赶集。“少刻兴尽”,各色人等作鸟兽散。来去匆匆,名为游湖看月,实与西湖风月毫不相干。
  张岱这时才真正出场,不再是静静地看着不堪的喧闹。“吾辈始般舟近岸。”西湖恢复了宁静安闲的本貌,湖山美景开始属于“吾辈”。一轮圆月,清光格外皎洁,湖面平静,有微风掠过。“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著安,竹肉发”,其乐融融,心情亦极欢快。“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通宵畅怀,兴尽方散,与不知为何而匆匆来,又不知為何而匆匆散的人形成鲜明对照。兴尽而散,却并不急于回城,而随意“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小文文不长,可人物场景的描写纷繁复杂,极有条理。五类人物,两种场景,信手写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观察之深入细致,笔墨之精练老到确实令人佩服。夏日的西湖在这个风流纨绔子弟的笔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令人不禁拍案叫好。
其他文献
凉爽的梅雨过后,猛地几个晴日突然让人觉得格外炎热。阳光在一整天里完成了从东到西一百八十度地照射整个村庄里所有房屋的使命。这些房屋被迫吸收的热能,只能在没有方向感的黑夜里,迫切地向四周释放开去。我们在屋子里成了蒸笼里的馒头或者包子。    是夜,母亲、我、妻子、女儿、外甥女挤在二楼西边的小卧房里吹空调,一整夜我们都将在一起入眠。本就小的卧房里一张大床边上铺上了凉席。我把空调的风向调整到可以迎面吹来的
期刊
哑 巴  村里的大人说,一个村子里如果没有脚掰眼瞎耳聋的,这个村子就会衰败的。  我不知道大人们说的话是不是真的,但是村子里刚好都有这样的人。村子也一直这样,时间越久,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兴旺。  哑巴姓白,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村子里的人都叫他哑巴,我也跟着叫他哑巴。    哑巴父亲死得早,哑巴的母亲把三兄弟拉扯长大,两个哥哥都很正常,只有哑巴先天便是哑的。  在我看来,哑巴其实长得蛮俊,高高的个头
期刊
北海是我的故乡,是我自婴儿起便与之同生的海滨小城。有人说,北海四季难分,其实是他只是没有细心体会罢了。  北海的春天是温柔的。春天的北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那绵绵春雨。撑着一把伞走在北海老街的青砖小道上,驻足观望,路人们或许行色匆匆,或许与朋友一起嬉笑而过。又或许会有一个温婉女子也撑着一把伞,渐渐出现在你的视野中,又慢慢地擦肩而过,这时便明白了戴望舒的“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
期刊
“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路。”  ——题记  惊讶于史铁生这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惊讶于他顽强的毅力和精神的高度。愿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这样调侃自己。确实是这样,史铁生是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的,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也许他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也许是已经计划好的人生方向,但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展开。残疾对史铁生的打击却是那
期刊
王 倩 任教于西安市铁一中,所带学生高考成绩优秀。郑州铁路局骨干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2005年获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课题成果展示会观摩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区级一等奖;参与编写《唐诗鉴赏辞典》(中学版)、《“新课程”读本》等书;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获奖。  冬天,捧一杯红茶立于窗前,忽然想起古龙《欢乐英雄》里说:“酒越喝越热,水越喝越冷。”但有些酒却越饮越
期刊
人生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但我遇见了你。你不是我,却又像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萤火虫小巷是一条没有萤火虫的小巷,承载着两个女孩最初闪亮的梦想,还有她们疯狂、笑泪交织却比星星永恒的友情。就是这个关于爱、成长与信任的故事,使我深陷在两个女孩从少女到中年几十年的深厚情谊中。  故事主人公是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女孩,相遇在那个没有萤火虫的萤火虫小巷,从此喜怒哀乐,共知共享。塔莉在外人的眼中,她永远是过得最洒脱的
期刊
这是一本蔓延着成长的小说,密密麻麻的字眼勾勒出让人感动的日常琐碎。读着读着,它会为你绽开独属于布鲁克林的风土人情,在细碎的人间烟火里燃起绵长的欣赏与爱意。  再次重读这本书是在一个燥热的午后。那时心情急躁,在七月流火,蝉鸣四起的夏日,有的只是上不完的补习、写不完的卷子以及班级内因学考到来而隐隐存在的拉锯式竞争。总的看过去,日子就像一杯又苦又浓的黑咖啡,盼望着一口灌下去的彻底解放。可当我再次看到弗兰
期刊
巴里·洛佩兹(BarryLopez 1945-)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自然散文作家,其《北极梦》1986年荣获美国全国图书奖非虚构作品奖。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著有6部散文作品。除《北极梦》之外,他的男一部散文《狼与人的故事》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奖和美国自然散文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其他4部散文作品是:《穿越开阔地》《重新发现北美》《生活往事》《辩解文》。他还著有10部虚构作品,其中
期刊
在世俗尘埃漫卷之时,寻找好自己的大树,守望那一线光明,故且听狂风在耳边吟唱,让心沉淀。这也便是村上春树所想要的吧。  新农人们毅然抛弃了城里沉重的金钱,去农村寻找遍地散落的田园梦,在简单朴素的农家生活中畅想未来的美好。  正是这种对淳朴心灵的追逐,使新农人迈出第一步。司汤达说:“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粗茶淡饭中的真情实意却有着无限的诱惑。职场竞争、生计所迫曾让多少淳朴的人不再纯真。
期刊
1.中元节七月半,圆月当空之时游湖,风流雅致。  可作者张岱却直言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  2.第一类是有身分、有地位的官僚,坐着豪华的大船,摆开丰盛的宴席,奴仆侍奉,演员献艺,船上灯火通明,声乐齐鸣,好不气派。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脸。  3.第二類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