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我与《名作欣赏》的故事”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andanlidd12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乘着改革的春风,在全国民众对阅读的渴望和期待中,一本充满人文情味的刊物——《名作欣赏》诞生了!
  她一诞生,就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引领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鉴赏热潮。
  1981年11月5日,在《名作欣赏》誕生一周年之际的北京座谈会上,林默涵、陈翰伯、边春光、李健吾、王瑶、戈宝权、周汝昌、屠岸、李希凡、蓝翎、蒋和森、唐达成、刘梦溪、袁行霈、朱虹等出版局领导和专家学者欢聚一堂,表达了对《名作欣赏》的鼓励和祝福。陈翰伯说,我是《名作欣赏》的忠实读者,每期我都仔细阅读,刊物的确有自己的特色。王瑶说,浏览《名作欣赏》如同进王府井的工艺美术商店,给人以高雅的美感享受。常任侠老先生说,他常读的刊物有二,一是《读书》,一是《名作欣赏》。李健吾先生说,黄土高原的山西,枣树繁茂。我爱枣花甚于桂花,因为枣花不仅清芬沁人,而且能结出养人的佳果,《名作欣赏》就如同香而有实的枣花。
  1984年曹禺先生热情夸赞《名作欣赏》说:“这个刊物办得真不错!内容丰富,文章也写得充实、有水平;有些评论文章颇有深度,很有研究价值;有些文章深入浅出,适合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尤其是文学青年阅读。”谢冕教授曾在贺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中,《名作欣赏》的坚持乃是一个奇迹。它的沉稳、实干,以及不竭的创造精神成为中国瞬息万变的出版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此后,《名作欣赏》连续20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曾蝉联三届国家期刊奖,被评为2005年度中文期刊网络阅读亚洲排行前1(30名杂志,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曾两次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目录”。
  2010年,《名作欣赏》进行了全新改版。以“谦爱为怀,文章行世”为立足点,以“诗意情怀,理性精神,人文视野”为理念,倡导开放的、有时间维度的、关怀当下的“名作观”,突出“经典性、可读性、思想性”的特色,力求将前沿学者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影响公众生活的精神资源。改版以来,受到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2020年,《名作欣赏》将迎来她四十周岁的生日了!
  我们深知,《名作欣赏》四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均离不开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与关爱。很多一线学者、作家一直为我们撰写学术水平高、观点新颖、文风活泼的作品;读者朋友们时常发来邮件为我们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办刊建议与意见;全国各地高校教师、学生的投稿络绎不绝……
  为庆祝创刊四十周年,我们将举办“纪念《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征文活动,向《名作欣赏》的读者、作者、编者征稿。请大家来讲讲“我与《名作欣赏》的故事”,与编辑交流的故事,发表某篇作品背后的故事,订阅的故事,参加某次会议或活动的故事,等等。让我们一起重温“故事”,用“过去”联结“未来”!
  字数、文体均不限,文后注明作者简介及邮箱、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截稿时间:2019年6月1日。来稿将会在《名作欣赏》不定期刊登,并以专刊或图书的形式出版,部分作者将被邀请参加2020年的社庆活动。
其他文献
舒庆春1924年秋赴英国应聘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时,并没想到日后会成为一名作家,那时他已经二十七岁(虚岁),连+文学青年都算不上。一年之后,一部令人捧腹的《老张的哲学》使他蜚声中国文坛,以此为契机,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要变化,舒庆春变成了老舍(按:《老张的哲学》于1926年7月至12月初载于《小说月报》第17卷第7至12号,初署名舒庆春,自第8号起改署名老舍);之后,他又发表了《赵子日》(《二
期刊
2019年10月22日、23日,我的两位友人梁归智、朱正琳相继离世,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都是与癌症有关的病。两个人都与我差不多大,一个是1978年在山西大学就读姚奠中老先生的研究生,一个是1980年在北京大学就读张世英先生的研究生,与我一样,也是外国哲学专业。他们两个人并不认识,但都与我很熟。我1980年就在武汉结识了梁归智,后断断续续相识相交,两家人之间也有了一些往来,彼此间变得越来越熟稔。
期刊
施蛰存的书信,主要收录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的《施蛰存全集》第5卷北山散文集第4辑和大象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的《施蛰存海外书简》。自《施蛰存全集》出版以来,施蛰存的书信又不断被发现。笔者之前已公布了新找到的施蛰存给李启伦、胡从经、宋桂煌、薛汕、顾国华、《新文学史料》编辑部的书信共计七通,近日又找到施蛰存的集外书简三通。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9年12月4日举办的“百年
期刊
看见沈宁的名字是2000年的事。初读他的作品,是在美洲《世界日报》小说版上的长篇连载《陶盛楼记》。每天推出一小块,有时编者前后分割得不是很恰到好处,辜负了作者用心经营的亮点,往往断了文气。但就这样没头没脑地切入,却也读出了门道和味道,原来是写陶希圣一家子的旧事。  昔年在台湾居住的读书人都知道陶的故事,而且他虽不识我,我却与他同台“演讲”过。那是台湾《中央日报》还在忠孝西路火车站旁边的年月,每年的
期刊
说实话,《理查二世》是一部结构简单、剧情单一、人物性格单薄的历史剧。诚然,单从莎士比亚的初衷就是要铆足了劲以“诗篇”塑造理查性格这一点来看,该剧成功了。因为,从理查感到将失去王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由一个乾纲独断、蛮横无理的国王,变成一个激愤的诗人、一个忧郁的哲人。  对此,该如何解释?  散文集、批评家沃尔特·佩特(walter Horatio Pater,1839-1894)在其1889年出版
期刊
江南佳丽诗意光华——《诗意江南》序  每当我们读到“杏花春雨江南”(虞集:《风人松》)这样的诗句,其中“花”“雨”与“春”的意象,组合成一种清丽而又迷离,淡雅而又婉约的春天的曲调,给人以静谧而又温润的感受,这是江南,詩意的江南。倘若探究“江南”一词,义域甚多,或为地域,如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或为政区,如清代的“江南省”;今或又为经济区域,如“长三角”等。当然,诗人笔下的江南,虽必然带有区域性的特征
期刊
摘要:杨毓珉是汪曾祺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好友、北京京剧团的同事,二人相交达半个多世纪,他总是在关键时刻拉汪曾祺一把,如推荐汪曾祺第一份工作,拉汪曾祺进文联系统,领汪曾祺进入戏剧界,甚至《受戒》的发表都与其有关。这对一个作家而言,改变的不仅是人生轨迹,还有文学创作上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杨毓珉 汪曾祺 《受戒》发表  提起对汪曾祺影响大的人,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沈从文。这无可厚非,连汪曾祺本人也这样
期刊
乍一看陈建中的画,略懂西方现代艺术的人以为是西方超级写实画家的作品。对物象细节——木材的纹理、树叶的脉络、墙体的裂缝等的精描细画似乎证实了这一判断。但是,著名法国艺术评论家雅克·莱纳特告诉我们:“超级写实的真实,主要由无数细节构成,细节便是超级写实画家的现实,因而这画总有被淹没在繁杂纷乱的细节之中的危险……”  相反,陈建中固然全力去组织现实中的秩序,但却不因为注意外形而放松了物形的独特性。这从他
期刊
近日,细翻《名作欣赏》四十年精华读本“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之《先秦文学名作欣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大多数文章偏于释字赏文,偶遇王富仁先生的《客体与主体的神秘互渗  自我意识的痛苦挣扎——(离骚)的或一种解读方式》一文,豁然一亮,速读一遍,又慢读一遍。文章发表于1993年,时隔二十五年,却曜曜于今,不减光辉。王富仁先生的文章不专注于字词典释,而是通过神秘的互渗律解释了有关屈原及其《离骚
期刊
摘要:本文揭橥贾迎春、贾惜春结局之谜。后二十八回佚稿贾迎春结局:一捧雪里中山狼;兵部候缺费思量;吞噬贾家二姑娘。后四十回续书贾迎春结局:美女遭恶狼;嫁后一载亡;数语报悲伤。后二十回佚稿贾惜春结局:大厦将倾决然去;缁衣乞食过长街;夜梦当年入画来。后四十回续书贾惜春结局:拢翠庵,红梅开;妙玉去,紫鹃来;带发修行亦快哉。  关键词:贾迎春 贾惜春 佚稿 续书 结局  贾迎春结局之谜  1.后四十回续书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