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有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爱国是其中之一。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谁怜爱国千行泪”,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爱国情怀,汲取爱国主义养分吧!
梁文道
说起民族文化,原来还有人相信粗糙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为各个民族间的关系也一定是彼此竞争优胜劣汰。再加上斯大林式的民族消亡论的影响,于是就有人主张汉人的“中华文化”硬是了得,其他各族不得不服,早早汉化方为上策。其实不然。
假如我有一个孩子,和我一起听我心爱的爵士乐唱片,我一定要告诉他,我当年第一次见识到新疆“木卡姆”的感受。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了,我还在读中学,“香港大会堂”有几场“十二木卡姆”的演出。音乐会结束之际,那几位乐手突然来了一大段即兴演出,在场的资深乐迷一下子全热起来了。孩子,你或许不知道,中国也有这么一种音乐,它的即兴火花完全不亚于历史上第一流的爵士大师。
孩子或许会开始翻我的书,觉得几本禅宗漫画入门真有意思,里头的公案怎么会如此古怪。然后,我会告诉他一则伊斯兰苏非派的圣哲传说。
有一天,老师正在闭门静修,一个冒失的弟子跑去敲门。老师问:“是谁?”小徒弟想也不想便答:“是我呀,师父。”于是老师把他打发走了。隔了一阵子,徒弟略有所悟,又去敲门。老师又问:“是谁?”这回小徒弟福至心灵地答道:“是你。”老师很高兴,然后告诉门外的弟子:“进来吧,因为这间房子容不下两个我。”
怎么样?孩子,想不到伊斯兰也有这么“禅”的东西吧?你知道苏非派曾经在新疆显赫一时吗?
如果孩子长大了,居然和我一样迷上了哲学,他或许也会和我年轻时一样,嫌中国哲学不够理论化,逻辑的成分不足。这时,我将向他介绍藏传佛教格鲁派开宗祖师宗喀巴的著作,让他了解藏传金刚乘的知识论是何等复杂何等严密,然后他将明白为什么西方学者会把宗喀巴称作“东方的康德”。
当然,身为汉人,我也会把握机会教他一点儒家的道理,虽然我不敢要他走我幼时走过的路,天天吃力地背诵四书。但是,我一定会尽力告诉他什么叫做“和而不同”。陆象山说得好,“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而焦循解释“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时,把“攻”训为治学的“治”,也就是要告诉我们面对异端的说法时不要执一,于是冲突之害自然就能避免了。
假如你问:“什么是中国?”孩子,这就是中国了。你我何其幸运,生在这样的一个国度,同时拥有儒家、道家、伊斯兰和藏传佛教等深厚的传统可以学习,有几十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可以继承,大陆的本土左翼思想脉络,香港的英式法治文化,台湾的民主实验……这一切一切都是中国。想象一下,它们的交流冲撞,会爆发出何等巨大的能量呢?
我们为什么热爱中国?因为它的多元是如此美丽。
赏析: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汉文化并不是中华文化的全部,汉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中华文化,异彩纷呈。爱祖国,就请爱祖国多姿多彩的文化吧。
陈文茜
爱一个国家的方法是什么?赴汤蹈火,我们懂;坐穿牢底,我们懂。但揭发自己国家杀戮的真相,呼吁自己的国家与其他敌对邻国和解,算爱国,还是叛国?
半岛电视台近日报道,以色列《国土报》记者吉登·拉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他长期关注以色列占领区里的巴勒斯坦人遭遇的不人道待遇。
吉登发出的第一则故事,来自无意间于边境采访的经历。1996年,他亲眼目睹一名临盆的巴勒斯坦女人,如何在以色列各个岗哨被拦阻,每个岗哨的士兵皆无视车内她生产前因剧烈疼痛发出的哀号,面无表情地拒绝车子通关。
一个岗哨、再一个岗哨……最终至深夜,在一个距离医院最远的岗哨,这名巴勒斯坦妇女获得通融,但孩子已于车内自然分娩,全身沾血。那里是市郊,非常荒凉,车子的油已耗尽,家人只好扶着产妇,抱着呼吸微弱的婴儿,徒步走了两公里才抵达医院。
一天后,婴儿还来不及展开他的人生就死了。
1996年,吉登第一次将此事登上以色列《国土报》,《国土报》马上遭到各方言论攻击,一些读者甚至用石头砸报社的窗户。从此,吉登的名字在以色列家喻户晓——有一大半的以色列人质问他:“你为何叛国?你身上流的真是犹太人的血液吗?”
从此之后,吉登经常揭露以色列军人的残酷冷血。他对以色列军队在占领区的暴行的报道,毫不退让。他看到巴勒斯坦孩童被杀,父母被杀,巴人农场被刻意纵火,农夫的土地被以色列军队莫名其妙地充公。
16年来,骂他的声浪愈来愈大,但他始终坚持用自己的笔记录。他要那些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海滩边度假、如生活在天堂的人知道这一切,无所逃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来到这个“应许之地”,建立了以色列国。吉登不断地反思,这群人在近一个世纪的悲剧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
他的报道引发全球媒体对以色列占领区暴行的批判,多次为国际媒体所引用。但也正因如此,他在以色列国内因和主流民意背道而驰而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他愈受到国际瞩目,大部分以色列人就愈恨他。以色列激进组织多次扬言,要杀了他全家。
在接受半岛电视台访问时,吉登回顾了这一切,没有畏惧,他说:“我写我相信的事。如果真相很激烈,那事实就是残酷且激烈的。我选择记录历史激烈的真相,人们的反应当然会是激烈的。我在乎的是:以色列人真的相信他们能以巴勒斯坦人的鲜血换取和平吗?”
吉登不是唯一关注此事的人,否则他在以色列连发表文章的机会都没有。不只《国土报》一路力挺他,2012年10月底,一群以色列人在首都特拉维夫游行,此举不是抗议联合国同意巴勒斯坦成为非会员观察员国家,而是为了支持巴勒斯坦人建立自己的国家。
一名参与游行的犹太长者,拿着刊登有吉登文章的《国土报》,如此说:“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承受痛苦,每个人……” 有的人在屠杀悲剧后,幸运地留下生命,但也不幸地留下仇恨;有的人在屠杀悲剧后,回到上帝面前,放下仇恨,获得救赎。
吉登最初孤独的文字,如今已成为许多以色列良心分子的共识。
什么是爱国?
知道真相,写出真相,预见未来,无惧威胁,然后毫不退让!
赏析:
以色列记者吉登·拉维用自己的笔真实地记录了以色列军队对巴勒斯坦人的暴行,这不是背叛自己的国家,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更伟大,因为他坚信鲜血不能换来和平,暴行抵不过正义,犹太人在历史上所承受的灾难不应加诸给别的民族。爱国,就要让自己的国家更美好,更伟大。
薛 涌
美国人的爱国情怀之强烈、自觉,实在超出我的预料。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一天天地长大,她的经历使我有机会观察到美国是如何培养孩子对国家的认同的。
小女5岁上幼儿园那年,就在学校学会了对国旗宣誓,她知道要先把手放在心脏那侧的胸口,但是忘了心在哪边,便着急地问妈妈:“我的心在哪里?”我们一边笑一边摇头,说:“连自己的心都找不到,你怎么可能有爱国心呢?”
等小女上三年级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她开始学习历史,而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则是我们小时候闻所未闻的。一天,她拿回作业请妈妈帮忙。他们正在学习美国建国的历史。全班同学每个人都要介绍一个历史人物,办法是自己回去找资料,做读书笔记,然后把结果写成讲稿,面对全班同学和家长介绍这个人物,而最重要的一个规定是必须用第一人称。
女儿分配到的角色是华盛顿夫人。这不仅因为她是个女孩子,还因为美国的历史观念在最近几十年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历史是男人的历史,美国建国,就是华盛顿、杰斐逊、亚当斯、富兰克林等人的故事。自女权运动和民权运动兴起之后,妇女和少数族裔的角色开始为人所注意。这种新的史学观念,也逐渐渗透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女孩子以第一人称介绍一个女性历史人物,当然也更真实些。
这样复杂的操作不可能靠孩子独立完成,学校留这样的作业,也是鼓励家长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于是,女儿跟着妈妈到了当地的公共图书馆,把有关华盛顿夫人的儿童图书全借回家。女儿的阅读能力很强,几本书很快就读完了。但是,写讲稿时她遇到了真正的挑战,难点在于“用第一人称”这个要求。用第一人称,“她”就变成了“我”,这就逼着孩子去思考:如果自己活在那个时代,将有什么感受。而且,用“我”来写历史,也避免了“揠苗助长”。一个不到9岁的孩子,当然无法完全体会建国之父那一代人的理想和经验。但是,他们可以用“我”的经验,能理解多少就写多少。
女儿在写华盛顿夫人时,希拉里和奥巴马正为争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吵得不可开交。女儿很快发现,第一位第一夫人其实生活得很被动,她的命运由自己嫁给谁来决定;现在的女性则可以自己竞选总统,希拉里就是当完第一夫人后决心竞选总统的。她的另一个发现是,在乡间长大的华盛顿夫人小时候不喜欢读书,觉得这些东西对她不可能有任何用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她竟成了第一夫人,她不得不和各国的王后、将军政要的夫人们频繁通信,她只好从头开始学读书、写作。在我们的帮助下,女儿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历史给个人提供的机会往往超出个人的预料。华盛顿夫人小时候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会在农场度过,没有必要学读书写字,结果竟成了第一夫人。当然,华盛顿夫人即使成了第一夫人后也不可能预料,有朝一日妇女自己也可以竞选总统了。所以,现在在学校里读书,不能想当然地觉得自己不会成为数学家因此就不学数学了,而是应该问问自己:当历史给你提供了意外的机会时,你准备好了没有?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女儿的作业终于完成了,她站在全班同学和家长面前自我介绍:“我叫玛莎·华盛顿,我出生于1731年……”
等孩子们完成了这一项作业,全年级的学生又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表演了反映美国建国时代历史的大戏。女儿扮演一个印第安人的公主,她的同学则变成了华盛顿、杰斐逊、亚当斯、富兰克林、麦迪逊、英国的将军以及各色人物的夫人等等。他们在台上讨论为什么要起草《独立宣言》,什么是“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什么为了捍卫这种权利要使用武力对抗大英帝国,等等。不用说,每个孩子都用第一人称说话、辩论。这个国家的意义,也就通过这众多的第一人称,渗入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塑造着他们对国家的忠诚。
赏析:
说到爱国,我们最常用的一句名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但却没有强调“我”个人的责任,如果改成“天下兴亡,我有责”,则更能强化个人的爱国意识。请从现在开始,用第一人称爱国,记住爱国是“我”的责任,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迎接中华民族复兴之日的到来。
苏文洋
中国人嘴巴上也讲“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其实骨子里是崇尚以成败论英雄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在体育上尤其如此,拿了冠军一切好说,败了啥都别说了。当李娜夺得澳网女子单打决赛冠军,第二次捧起大满贯奖杯,自然就再次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体坛英雄。媒体围绕李娜的报道和评论又一次铺天盖地而来。
昨天读报,看到一篇评论文章《国人为个性李娜夺冠高兴》,作者重拾李娜没有口头“感谢祖国”的老话题。作者写道:“2011年,她法网夺冠后没有‘感谢祖国’,在国内舆论场掀起一番激烈争论,有声音批评她忘本。”“这一次,李娜在胜利之后,依然以个性化的表达,没有口头‘感谢祖国’,但网友们展现出非常包容的态度,能感受到一片由衷的开心。”“李娜的言行有时候有些离经叛道的色彩,但她从没有突破一个公民、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底线。她的成功本身也是对祖国的最好感谢和回报。中国还需要更多李娜式的成功。对她的个性,你可以不理解,不赞成,却需要适应。但毫无疑问,李娜得以自豪的是她硬邦邦的成绩,而不是她的不‘感谢祖国’。有人为她不‘感谢祖国’叫好,其心理是有些阴暗的。”
大多数国人知道,不管李娜夺冠后嘴巴上说不说“感谢祖国”的话,她中国人的身份都是毋庸置疑的,她没有以外籍球员的身份去为“她的国”争光。比起那一大堆加入外国国籍而跑到中国争演《建国大业》的前中国演员,比起那些老婆孩子都加入外国国籍而自己留在国内当官、当代表、当委员,还口口声声教育中国人爱国的伪君子,李娜才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才是中国人的真心英雄。
李娜没有乱花国家财政一分钱,没有糟踏中国纳税人的一分钱,她挣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干净净的,而且大部分是从国外挣回来的,是凭着实力、流淌汗水、忍受伤痛从强大对手那里夺取回来的——不说她给祖国和人民争回多少荣誉,不说她自己养活了自己和团队,不说她给国家缴纳了多少高额税金,不说她给多少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不说她给多少观众带来了体育比赛的观赏愉悦——仅凭前面所讲,李娜说不说“感谢祖国”这句话,有谁在乎呢?除了那些口头爱国者,每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都不会在这上面大做文章,好像一个成功的中国运动员如果不在颁奖台上说一句“感谢祖国”,那就是大逆不道、离经叛道。李娜也许就是要离那些口头爱国者的经,叛那些口头爱国者的道,就是不赏这些假爱国者一点点面子。
小时候,我背诵过这样一段毛主席语录:“什么人站在革命人民方面,他就是革命派。什么人站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方面,他就是反革命派。什么人只是口头上站在革命人民方面,而在行动上则另是一样,他就是口头革命派。如果不但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也站在革命人民方面,他就是一个完全的革命派。”如今,所谓“告别革命”的时代,没有革命派与反革命派了,自然也没有了革命人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否也没有了,这个就不是我能说清楚的事情了,需要专家学者们研究。我们把语录里的“革命派”“口头革命派”换成“爱国者”“口头爱国者”如何?我以为,还是不以嘴巴论爱国为好。
赏析:
爱国,不是仅看是否把爱国挂在嘴上,更要看具体的行动。李娜在夺冠后虽然没有说“感谢祖国”之类的豪言壮语,但她凭个人的努力、凭实力赢得了荣誉,为国人争了光。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工作,把工作做好,为祖国的强盛繁荣尽一己之力,这就是爱国的体现!
(赏析 王云卿
编辑 牙 子)
梁文道
说起民族文化,原来还有人相信粗糙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为各个民族间的关系也一定是彼此竞争优胜劣汰。再加上斯大林式的民族消亡论的影响,于是就有人主张汉人的“中华文化”硬是了得,其他各族不得不服,早早汉化方为上策。其实不然。
假如我有一个孩子,和我一起听我心爱的爵士乐唱片,我一定要告诉他,我当年第一次见识到新疆“木卡姆”的感受。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了,我还在读中学,“香港大会堂”有几场“十二木卡姆”的演出。音乐会结束之际,那几位乐手突然来了一大段即兴演出,在场的资深乐迷一下子全热起来了。孩子,你或许不知道,中国也有这么一种音乐,它的即兴火花完全不亚于历史上第一流的爵士大师。
孩子或许会开始翻我的书,觉得几本禅宗漫画入门真有意思,里头的公案怎么会如此古怪。然后,我会告诉他一则伊斯兰苏非派的圣哲传说。
有一天,老师正在闭门静修,一个冒失的弟子跑去敲门。老师问:“是谁?”小徒弟想也不想便答:“是我呀,师父。”于是老师把他打发走了。隔了一阵子,徒弟略有所悟,又去敲门。老师又问:“是谁?”这回小徒弟福至心灵地答道:“是你。”老师很高兴,然后告诉门外的弟子:“进来吧,因为这间房子容不下两个我。”
怎么样?孩子,想不到伊斯兰也有这么“禅”的东西吧?你知道苏非派曾经在新疆显赫一时吗?
如果孩子长大了,居然和我一样迷上了哲学,他或许也会和我年轻时一样,嫌中国哲学不够理论化,逻辑的成分不足。这时,我将向他介绍藏传佛教格鲁派开宗祖师宗喀巴的著作,让他了解藏传金刚乘的知识论是何等复杂何等严密,然后他将明白为什么西方学者会把宗喀巴称作“东方的康德”。
当然,身为汉人,我也会把握机会教他一点儒家的道理,虽然我不敢要他走我幼时走过的路,天天吃力地背诵四书。但是,我一定会尽力告诉他什么叫做“和而不同”。陆象山说得好,“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而焦循解释“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时,把“攻”训为治学的“治”,也就是要告诉我们面对异端的说法时不要执一,于是冲突之害自然就能避免了。
假如你问:“什么是中国?”孩子,这就是中国了。你我何其幸运,生在这样的一个国度,同时拥有儒家、道家、伊斯兰和藏传佛教等深厚的传统可以学习,有几十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可以继承,大陆的本土左翼思想脉络,香港的英式法治文化,台湾的民主实验……这一切一切都是中国。想象一下,它们的交流冲撞,会爆发出何等巨大的能量呢?
我们为什么热爱中国?因为它的多元是如此美丽。
赏析: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汉文化并不是中华文化的全部,汉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中华文化,异彩纷呈。爱祖国,就请爱祖国多姿多彩的文化吧。
陈文茜
爱一个国家的方法是什么?赴汤蹈火,我们懂;坐穿牢底,我们懂。但揭发自己国家杀戮的真相,呼吁自己的国家与其他敌对邻国和解,算爱国,还是叛国?
半岛电视台近日报道,以色列《国土报》记者吉登·拉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他长期关注以色列占领区里的巴勒斯坦人遭遇的不人道待遇。
吉登发出的第一则故事,来自无意间于边境采访的经历。1996年,他亲眼目睹一名临盆的巴勒斯坦女人,如何在以色列各个岗哨被拦阻,每个岗哨的士兵皆无视车内她生产前因剧烈疼痛发出的哀号,面无表情地拒绝车子通关。
一个岗哨、再一个岗哨……最终至深夜,在一个距离医院最远的岗哨,这名巴勒斯坦妇女获得通融,但孩子已于车内自然分娩,全身沾血。那里是市郊,非常荒凉,车子的油已耗尽,家人只好扶着产妇,抱着呼吸微弱的婴儿,徒步走了两公里才抵达医院。
一天后,婴儿还来不及展开他的人生就死了。
1996年,吉登第一次将此事登上以色列《国土报》,《国土报》马上遭到各方言论攻击,一些读者甚至用石头砸报社的窗户。从此,吉登的名字在以色列家喻户晓——有一大半的以色列人质问他:“你为何叛国?你身上流的真是犹太人的血液吗?”
从此之后,吉登经常揭露以色列军人的残酷冷血。他对以色列军队在占领区的暴行的报道,毫不退让。他看到巴勒斯坦孩童被杀,父母被杀,巴人农场被刻意纵火,农夫的土地被以色列军队莫名其妙地充公。
16年来,骂他的声浪愈来愈大,但他始终坚持用自己的笔记录。他要那些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海滩边度假、如生活在天堂的人知道这一切,无所逃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来到这个“应许之地”,建立了以色列国。吉登不断地反思,这群人在近一个世纪的悲剧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
他的报道引发全球媒体对以色列占领区暴行的批判,多次为国际媒体所引用。但也正因如此,他在以色列国内因和主流民意背道而驰而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他愈受到国际瞩目,大部分以色列人就愈恨他。以色列激进组织多次扬言,要杀了他全家。
在接受半岛电视台访问时,吉登回顾了这一切,没有畏惧,他说:“我写我相信的事。如果真相很激烈,那事实就是残酷且激烈的。我选择记录历史激烈的真相,人们的反应当然会是激烈的。我在乎的是:以色列人真的相信他们能以巴勒斯坦人的鲜血换取和平吗?”
吉登不是唯一关注此事的人,否则他在以色列连发表文章的机会都没有。不只《国土报》一路力挺他,2012年10月底,一群以色列人在首都特拉维夫游行,此举不是抗议联合国同意巴勒斯坦成为非会员观察员国家,而是为了支持巴勒斯坦人建立自己的国家。
一名参与游行的犹太长者,拿着刊登有吉登文章的《国土报》,如此说:“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承受痛苦,每个人……” 有的人在屠杀悲剧后,幸运地留下生命,但也不幸地留下仇恨;有的人在屠杀悲剧后,回到上帝面前,放下仇恨,获得救赎。
吉登最初孤独的文字,如今已成为许多以色列良心分子的共识。
什么是爱国?
知道真相,写出真相,预见未来,无惧威胁,然后毫不退让!
赏析:
以色列记者吉登·拉维用自己的笔真实地记录了以色列军队对巴勒斯坦人的暴行,这不是背叛自己的国家,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更伟大,因为他坚信鲜血不能换来和平,暴行抵不过正义,犹太人在历史上所承受的灾难不应加诸给别的民族。爱国,就要让自己的国家更美好,更伟大。
薛 涌
美国人的爱国情怀之强烈、自觉,实在超出我的预料。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一天天地长大,她的经历使我有机会观察到美国是如何培养孩子对国家的认同的。
小女5岁上幼儿园那年,就在学校学会了对国旗宣誓,她知道要先把手放在心脏那侧的胸口,但是忘了心在哪边,便着急地问妈妈:“我的心在哪里?”我们一边笑一边摇头,说:“连自己的心都找不到,你怎么可能有爱国心呢?”
等小女上三年级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她开始学习历史,而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则是我们小时候闻所未闻的。一天,她拿回作业请妈妈帮忙。他们正在学习美国建国的历史。全班同学每个人都要介绍一个历史人物,办法是自己回去找资料,做读书笔记,然后把结果写成讲稿,面对全班同学和家长介绍这个人物,而最重要的一个规定是必须用第一人称。
女儿分配到的角色是华盛顿夫人。这不仅因为她是个女孩子,还因为美国的历史观念在最近几十年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历史是男人的历史,美国建国,就是华盛顿、杰斐逊、亚当斯、富兰克林等人的故事。自女权运动和民权运动兴起之后,妇女和少数族裔的角色开始为人所注意。这种新的史学观念,也逐渐渗透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女孩子以第一人称介绍一个女性历史人物,当然也更真实些。
这样复杂的操作不可能靠孩子独立完成,学校留这样的作业,也是鼓励家长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于是,女儿跟着妈妈到了当地的公共图书馆,把有关华盛顿夫人的儿童图书全借回家。女儿的阅读能力很强,几本书很快就读完了。但是,写讲稿时她遇到了真正的挑战,难点在于“用第一人称”这个要求。用第一人称,“她”就变成了“我”,这就逼着孩子去思考:如果自己活在那个时代,将有什么感受。而且,用“我”来写历史,也避免了“揠苗助长”。一个不到9岁的孩子,当然无法完全体会建国之父那一代人的理想和经验。但是,他们可以用“我”的经验,能理解多少就写多少。
女儿在写华盛顿夫人时,希拉里和奥巴马正为争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吵得不可开交。女儿很快发现,第一位第一夫人其实生活得很被动,她的命运由自己嫁给谁来决定;现在的女性则可以自己竞选总统,希拉里就是当完第一夫人后决心竞选总统的。她的另一个发现是,在乡间长大的华盛顿夫人小时候不喜欢读书,觉得这些东西对她不可能有任何用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她竟成了第一夫人,她不得不和各国的王后、将军政要的夫人们频繁通信,她只好从头开始学读书、写作。在我们的帮助下,女儿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历史给个人提供的机会往往超出个人的预料。华盛顿夫人小时候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会在农场度过,没有必要学读书写字,结果竟成了第一夫人。当然,华盛顿夫人即使成了第一夫人后也不可能预料,有朝一日妇女自己也可以竞选总统了。所以,现在在学校里读书,不能想当然地觉得自己不会成为数学家因此就不学数学了,而是应该问问自己:当历史给你提供了意外的机会时,你准备好了没有?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女儿的作业终于完成了,她站在全班同学和家长面前自我介绍:“我叫玛莎·华盛顿,我出生于1731年……”
等孩子们完成了这一项作业,全年级的学生又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表演了反映美国建国时代历史的大戏。女儿扮演一个印第安人的公主,她的同学则变成了华盛顿、杰斐逊、亚当斯、富兰克林、麦迪逊、英国的将军以及各色人物的夫人等等。他们在台上讨论为什么要起草《独立宣言》,什么是“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什么为了捍卫这种权利要使用武力对抗大英帝国,等等。不用说,每个孩子都用第一人称说话、辩论。这个国家的意义,也就通过这众多的第一人称,渗入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塑造着他们对国家的忠诚。
赏析:
说到爱国,我们最常用的一句名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但却没有强调“我”个人的责任,如果改成“天下兴亡,我有责”,则更能强化个人的爱国意识。请从现在开始,用第一人称爱国,记住爱国是“我”的责任,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迎接中华民族复兴之日的到来。
苏文洋
中国人嘴巴上也讲“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其实骨子里是崇尚以成败论英雄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在体育上尤其如此,拿了冠军一切好说,败了啥都别说了。当李娜夺得澳网女子单打决赛冠军,第二次捧起大满贯奖杯,自然就再次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体坛英雄。媒体围绕李娜的报道和评论又一次铺天盖地而来。
昨天读报,看到一篇评论文章《国人为个性李娜夺冠高兴》,作者重拾李娜没有口头“感谢祖国”的老话题。作者写道:“2011年,她法网夺冠后没有‘感谢祖国’,在国内舆论场掀起一番激烈争论,有声音批评她忘本。”“这一次,李娜在胜利之后,依然以个性化的表达,没有口头‘感谢祖国’,但网友们展现出非常包容的态度,能感受到一片由衷的开心。”“李娜的言行有时候有些离经叛道的色彩,但她从没有突破一个公民、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底线。她的成功本身也是对祖国的最好感谢和回报。中国还需要更多李娜式的成功。对她的个性,你可以不理解,不赞成,却需要适应。但毫无疑问,李娜得以自豪的是她硬邦邦的成绩,而不是她的不‘感谢祖国’。有人为她不‘感谢祖国’叫好,其心理是有些阴暗的。”
大多数国人知道,不管李娜夺冠后嘴巴上说不说“感谢祖国”的话,她中国人的身份都是毋庸置疑的,她没有以外籍球员的身份去为“她的国”争光。比起那一大堆加入外国国籍而跑到中国争演《建国大业》的前中国演员,比起那些老婆孩子都加入外国国籍而自己留在国内当官、当代表、当委员,还口口声声教育中国人爱国的伪君子,李娜才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才是中国人的真心英雄。
李娜没有乱花国家财政一分钱,没有糟踏中国纳税人的一分钱,她挣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干净净的,而且大部分是从国外挣回来的,是凭着实力、流淌汗水、忍受伤痛从强大对手那里夺取回来的——不说她给祖国和人民争回多少荣誉,不说她自己养活了自己和团队,不说她给国家缴纳了多少高额税金,不说她给多少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不说她给多少观众带来了体育比赛的观赏愉悦——仅凭前面所讲,李娜说不说“感谢祖国”这句话,有谁在乎呢?除了那些口头爱国者,每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都不会在这上面大做文章,好像一个成功的中国运动员如果不在颁奖台上说一句“感谢祖国”,那就是大逆不道、离经叛道。李娜也许就是要离那些口头爱国者的经,叛那些口头爱国者的道,就是不赏这些假爱国者一点点面子。
小时候,我背诵过这样一段毛主席语录:“什么人站在革命人民方面,他就是革命派。什么人站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方面,他就是反革命派。什么人只是口头上站在革命人民方面,而在行动上则另是一样,他就是口头革命派。如果不但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也站在革命人民方面,他就是一个完全的革命派。”如今,所谓“告别革命”的时代,没有革命派与反革命派了,自然也没有了革命人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否也没有了,这个就不是我能说清楚的事情了,需要专家学者们研究。我们把语录里的“革命派”“口头革命派”换成“爱国者”“口头爱国者”如何?我以为,还是不以嘴巴论爱国为好。
赏析:
爱国,不是仅看是否把爱国挂在嘴上,更要看具体的行动。李娜在夺冠后虽然没有说“感谢祖国”之类的豪言壮语,但她凭个人的努力、凭实力赢得了荣誉,为国人争了光。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工作,把工作做好,为祖国的强盛繁荣尽一己之力,这就是爱国的体现!
(赏析 王云卿
编辑 牙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