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了,其改革成效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我们老师的教学观念正在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逐渐由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课堂气氛也逐渐变得轻松、愉悦。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困难、困惑也应运而生,那么我呢就借此机会与大家谈谈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所思、所想、所得、所困。
  
  一、认真备课作好课堂教学的实施准备
  
  我们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上课呢也基本上都在网络教室,这和普通教室又是差别很大的,所以在学期伊始,我们必须抓好对学生(特别是初一新生)的学前教育,要特别强调在网络教室上课的经委及卫生注意事项,一定要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而在行动上也体现出来。这样一来,也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机房的维护管理。
  
  二、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我们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纷纷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我本人也在不断地尝试,但有时我却感到小组合作似乎流于形式?其合作的效率不高,特别是公开课时,我们似乎总要用到“小组合作学习”,但静下心来,有时未必需要,就像七年级下册教学(word教学),我觉得有些内容完全不需要用到“小组合作”,而需学生个体扎实掌握,不知其他老师是否也有同感?因此,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应需而用,应注重其实效性。另外,我们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则必有相应的分组,那这个“分组”呢,作为我们教师必须把握好。我们有些老师包括我在内,可能在分组的时候往往采用“强--弱”组合,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但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会导致这样一种局面:“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发现很多学生都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在不能人手一台计算机而需要两人合用时往往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占主导,程度较薄弱的学生则始终处于从属或忽略的地位,导致前者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快速提高,而后者却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往往落后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现、表现的机会,他们也从“没有动手机会”逐步演变为“不会动手”,最终导致“不想动手”,两极分化也就日益严重。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让分组建立在自愿、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对于基础较薄弱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就予以更多的前功尽弃与帮助,不要刻意去落下任何一位学生。
  
  三、“任务驱动”不可少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操作性特强,不是“纸上谈兵”能完成的。所以,我一直觉得学生学习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可以这么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任务的设计。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机房条件及本土资源实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的学习任务,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目标的任务,尽量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体验。教师对所设计的教学任务最好事先体验一遍,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偏差,做好相应的设计与应对。
  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和学生掌握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如:在初一教学中,虽没有强调学生键盘操作,但作为一项信息技术基本功,我们应适当增加课时,让学生进行键盘指法练习,中、英文的输入等。还有如文件的分类存储,并不是靠几节课的教学就能培养的,我们应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潜移默化,逐步养成,提高其操作素养。
  
  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我们教信息技术或者是其它非考试学科的教师,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与学生的感情比较单薄。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像以前一个星期就一节课,确实很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度。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要上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先让学生喜欢你的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先把自己投入进去,让学生喜欢你。现在我们每个班一个星期都有两节课,应该说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了,我呢经常有意识地去记住学生的错别字,这样交流的时候就能喊出他的名字,而不是指着说“某某同学”,或是“学号为几号的同学”,这样一来与学生感觉上就亲近了许多,也便于平常师生间的交流,感情也就慢慢有了,上课也会变得有劲,课堂气氛也随之融洽,那么课堂教学也容易开展。
  另外,要注意保存和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在作品的展示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程度较好学生,应充分发挥他的优势,让他当“小老师”,帮助教师辅导学生,也激发另一部分学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辅导”不等于“代劳”。
其他文献
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为什么同样的一堂课,有些老师上得内容充实、饱满,而有些老师则显得空虚、干瘪?在这里,课的容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容量不是一种简单的内容的堆积或压缩,也不是故意地提高难度、加快进度。所谓的容量,应当是指单位时间内学生是否能获得最多的东西;如能,课就有容量,如不能,则谈不上容量。    一、重视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培养    所以数学课,训练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老师似乎认识到这
期刊
语文积累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作横向的扫描。本文以《狼和鹿》为例,谈谈阅读经验、写作技能、语言素材、思想情感四方面的积累。    一、阅读经验的积累    阅读经验是指学生从一篇或几篇文章读懂的体验中,学会更快更容易读懂更多的其他文章。阅读经验可以是学生自己摸索、感悟的,也有教师指导、归纳的,还有像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有关读的“读写例话”。  教学《狼和鹿》时,我首先问学生,从课题中仅有
期刊
问题解决型教育是以“发展知识的运用能力”为目标,是一种问题解决、问题定向、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它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及教学原则。现将“细菌培养”一节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应用介绍如下。    一、教学目标和安排    初步掌握细菌培养和接种技术,认识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
期刊
内容摘要:对于习惯了传统教材、教法以及学法的学生,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要以文火熬药的心态,降低要求,从积累知识、指导方法、培养思维习惯做起,引导学生逐渐从“读不懂”、“学不了”中走出来,共同度过适应新型学习方式的磨合期。引导学生从陈旧、划一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学会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关键词:新教材 磨合 策略
期刊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同时又是人生的“危险期”。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感到或担忧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同时他们又需要成人的爱与关心。所以,恰倒好处的爱与关心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在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十分重要。一个班主任,只有让学生感到并且接受老师的爱与关心,他才能带领学生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一、彼此
期刊
写作是一种创造,就像蜜蜂一样,把生活中酿造的点点滴滴身读者倾吐,而作文的批改更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创造,使学生情感的表露更充分,更具体,因此老师的作文批改理念不能就修改而修改,应注意及时与学生进行写作时的那种情感沟通,应力求去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新课标对写作教学提出的要求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种全新的写作教学理念是
期刊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面对一群自觉性、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用于自勉的座右铭。    一、从严建立新知,形成正确的概念、方法    组建认知结构中新的认知基础,这是每一篇章、每一新单元的起始教育所必需贯彻的原则,例如第四章函数的教学,函数的概念,函数定义中的三个要素;定义域的地位和作用,对应法则“f”的丰富的内涵等等,必须讲清练透,因为这是正确树
期刊
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基本特性与基本追求有三方面内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所谓生活性,即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人总是首先存在于生活之中。若教育离开了生活,就好比没有营养的土壤,好比没有源头的死水,甚至好比无本之花。反之,教育只有融入生活,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活力。    一、生活融于教育    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观念?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从根本上讲,我们的教育
期刊
新课程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通力配合。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却与新课程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对新课程存在陌生感、距离感甚至畏惧感,传统教育观念的存在,严重的束缚着这些教师的实际教学行动。有些教师为了贯彻新课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意识,将“启发式”教学片面理解成“问答式”教学,不但学生学不到什么知识,一无所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应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一、精选数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