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创设策略浅析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应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一、精选数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学生的学习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生活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融入这个生活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包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座位、电影院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接受的亲切自然。通过课本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让学生亲临问题情境,以帮助学生扩大思维空间,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还应注意在教学中多创设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课堂气氛,提供有趣的数学应用问题。通过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过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
  
  二、重组教材,挖掘生活化的素材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动手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直观形象地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性质,定理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性质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
  
  三、回归生活应用数学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现象,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巧妙地把教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用生活经验,熟悉素材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沿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数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易学、乐做,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引起关注。
  
  四、在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猜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
  为了解决问题,我让学生画出图形,凭直观发现上面的三条线段互相重合,再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通过类比,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再一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利用轴对称性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
  五、让生活实践回归数学课堂
  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加实践活动,符合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习成了一种有乐趣的活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眼、耳、口、手、脑都被调动起来,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接受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感觉的信息,更好的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快的上升理性认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既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逐步渗透和培养他们“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我们要千方百计把实践活动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给学生探索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依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牢固树立“用活教材”的新理念,把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实际问题来取代,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
其他文献
初中作为一个学生成长中的重要阶段,更是一个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它起了承前启后的关键连接作用。而数学则是培养一个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科,因此数学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将是决定一个初中生思维能否得到科学培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启发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开拓能力将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数学课堂上提供一个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并在
期刊
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为什么同样的一堂课,有些老师上得内容充实、饱满,而有些老师则显得空虚、干瘪?在这里,课的容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容量不是一种简单的内容的堆积或压缩,也不是故意地提高难度、加快进度。所谓的容量,应当是指单位时间内学生是否能获得最多的东西;如能,课就有容量,如不能,则谈不上容量。    一、重视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培养    所以数学课,训练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老师似乎认识到这
期刊
语文积累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作横向的扫描。本文以《狼和鹿》为例,谈谈阅读经验、写作技能、语言素材、思想情感四方面的积累。    一、阅读经验的积累    阅读经验是指学生从一篇或几篇文章读懂的体验中,学会更快更容易读懂更多的其他文章。阅读经验可以是学生自己摸索、感悟的,也有教师指导、归纳的,还有像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有关读的“读写例话”。  教学《狼和鹿》时,我首先问学生,从课题中仅有
期刊
问题解决型教育是以“发展知识的运用能力”为目标,是一种问题解决、问题定向、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它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及教学原则。现将“细菌培养”一节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应用介绍如下。    一、教学目标和安排    初步掌握细菌培养和接种技术,认识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
期刊
内容摘要:对于习惯了传统教材、教法以及学法的学生,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要以文火熬药的心态,降低要求,从积累知识、指导方法、培养思维习惯做起,引导学生逐渐从“读不懂”、“学不了”中走出来,共同度过适应新型学习方式的磨合期。引导学生从陈旧、划一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学会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关键词:新教材 磨合 策略
期刊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同时又是人生的“危险期”。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感到或担忧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同时他们又需要成人的爱与关心。所以,恰倒好处的爱与关心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在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十分重要。一个班主任,只有让学生感到并且接受老师的爱与关心,他才能带领学生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一、彼此
期刊
写作是一种创造,就像蜜蜂一样,把生活中酿造的点点滴滴身读者倾吐,而作文的批改更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创造,使学生情感的表露更充分,更具体,因此老师的作文批改理念不能就修改而修改,应注意及时与学生进行写作时的那种情感沟通,应力求去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新课标对写作教学提出的要求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种全新的写作教学理念是
期刊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面对一群自觉性、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用于自勉的座右铭。    一、从严建立新知,形成正确的概念、方法    组建认知结构中新的认知基础,这是每一篇章、每一新单元的起始教育所必需贯彻的原则,例如第四章函数的教学,函数的概念,函数定义中的三个要素;定义域的地位和作用,对应法则“f”的丰富的内涵等等,必须讲清练透,因为这是正确树
期刊
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基本特性与基本追求有三方面内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所谓生活性,即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人总是首先存在于生活之中。若教育离开了生活,就好比没有营养的土壤,好比没有源头的死水,甚至好比无本之花。反之,教育只有融入生活,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活力。    一、生活融于教育    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观念?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从根本上讲,我们的教育
期刊
新课程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通力配合。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却与新课程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对新课程存在陌生感、距离感甚至畏惧感,传统教育观念的存在,严重的束缚着这些教师的实际教学行动。有些教师为了贯彻新课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意识,将“启发式”教学片面理解成“问答式”教学,不但学生学不到什么知识,一无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