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年前,不留恋大城市的教育条件、生活待遇,抱着立志从教、献身青海的志愿,朱永才从福建回到了日夜眷恋的故乡——青海。近20年过去了,他先后在几所学校工作,但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满腔热忱地履行着教师的神圣职责,用自己的言行谱写着人生的新篇章。
1999年,朱永才被调到西宁四中,成为西宁市当时最年轻的校长。
在校长岗位上,朱永才大胆实践,开拓进取,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师生的爱戴,使西宁四中呈现出勃勃生机。
学校的发展千头万绪,而教师的发展是重中之重,是立校之本。朱校长紧紧抓住这一点不放松,使学校获得了很大发展。
成立教师发展学校
为教师的发展负责,让教师的实力得到最大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4年,朱校长在青海教育界率先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定期请青海师大、省教研室、市教科所的专家来校授课,诊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研究解决方案。除了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外,学校还搞了一系列师德讲座。在教师发展学校中,教师们快乐地成长着。
开设教师论坛。
朱校长认为,每一位教师的经验体会都是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要让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系统的整理;同时让教师在论坛上展露这些财富,这对讲者是一种激励,对听者也是很好的促进。于是,学校形成了这样的规矩:外出学习的教师归来,一定要把学习的感受奉献给大家;高级教师承担教师培训的责任,经常在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上传授经验……这些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登台的教师精心准备,反复推敲,见解独到;听者解渴,收获颇丰。这些经验切合实际,被很快地运用于实践中。教师论坛的开设,使许多教师受到锻炼,更受到启迪。它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建立教师“成长袋”。
教师的优秀教案、经验总结、反思材料、发表的文章等都凝结着自己的心血,是教师发展成长的最好见证。朱校长认为,教师养成积累的习惯,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于是,学校责成专人分管这项工作,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成长材料,都被放入教师发展档案袋中。职能部门不怕麻烦,对这项工作倾注了很大的热情。许多教师也自觉自愿地为档案袋提供材料。如今,教师成长档案袋已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力工具。
开展真正的校本教研
朱校长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要想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只靠几场报告、几本书籍、几次培训是不可能奏效的,必须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道路,使教师逐步成为“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实践研究者。以研究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了朱校长独特的管理策略。
以学生的需要确定校本教研的课题。
朱永才校长认为,要培养出具有良好品格和学科素养的学生,就必须把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教育目标,就需要树立科研育人的教育理念。朱校长把自己当做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亲自参与教学研究,并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创造条件,营造学校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为推动校本教研提供有力的支持。朱校长长期坚持深入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还经常参加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从中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思想倾向。由于掌握了学生的真实状况,所以朱校长对校本教研的决策很到位。教研课题多选取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真正做到了立足学生、为了学生。
推动校本教研经常化、生活化。
朱校长随时随地琢磨教师身边的事、教室里发生的事。在朱校长的推动下,学校建立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即时交流、网上研讨的校本教研机制,使校本教研经常化、生活化,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教师谈学生、谈教材、谈反思的情景,教室、办公室成了教师的“教研室”,学校逐步形成了开放、民主的校本教研文化。
鼓励教师全员参与校本教研。
朱校长认为:教师人人都应该成为研究者,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他要求教研处等职能部门抓“小”放“大”,把一些大而空的课题删除,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疑惑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新的研究课题,请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自由结合,自主选题。教师在研究中,学会了与同伴合作,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学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结题后给予公开表彰和奖励。由于学校的校本教研课题切合实际,起点低,从而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人人踊跃参加课题研究,并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了科研能力,促进了自我成长。
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朱校长认为,用制度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融为一体,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几年,在他的推动下,学校逐步建立起一套校本教研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教师的教研行为。这些制度包括理论学习、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教研档案管理以及各种奖励制度等。制度中对教师发表文章、写课堂后记和做教学反思记录、提合理化建议、做案例分析等都有数量化要求,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作为评先、晋职、评聘的重要参考。学校为制度的执行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四中的校本教研从理念到具体工作,逐步落到实处。
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朱校长敏锐地感到,这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绝好契机,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紧紧抓住不放。为此,朱校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通过借贷、集资等形式,硬是在学校建成了两个微机室、三个多媒体教室、一个电子阅览室;同时,为各年级组、教研组配备了教师备课用机,并创造了能够随时上互联网的硬件条件。
接下来,学校的“软件”管理紧紧跟上。
朱校长把教师培训放在了首要位置。学校集中时间,分年龄段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师逐步学会了运用信息技术。同时,学校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扩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益。
在初步培训的基础上,朱校长又作了更长远的打算,学校结合校本教研工作,制定了“建设一支信息化教学骨干队伍,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训计划,通过3年以教育信息化为内容的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逐步形成了一支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教学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
经过努力,目前,四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国家或省级要求,100%的教师会制作、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教师每学期上交一个课件,以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并将优秀课件上传,与他人共享。
教育技术现代化提升了四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四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经过多年的努力,西宁四中终于摆脱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困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大踏步走向名校行列,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编辑 张 葳)
1999年,朱永才被调到西宁四中,成为西宁市当时最年轻的校长。
在校长岗位上,朱永才大胆实践,开拓进取,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师生的爱戴,使西宁四中呈现出勃勃生机。
学校的发展千头万绪,而教师的发展是重中之重,是立校之本。朱校长紧紧抓住这一点不放松,使学校获得了很大发展。
成立教师发展学校
为教师的发展负责,让教师的实力得到最大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4年,朱校长在青海教育界率先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定期请青海师大、省教研室、市教科所的专家来校授课,诊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研究解决方案。除了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外,学校还搞了一系列师德讲座。在教师发展学校中,教师们快乐地成长着。
开设教师论坛。
朱校长认为,每一位教师的经验体会都是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要让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系统的整理;同时让教师在论坛上展露这些财富,这对讲者是一种激励,对听者也是很好的促进。于是,学校形成了这样的规矩:外出学习的教师归来,一定要把学习的感受奉献给大家;高级教师承担教师培训的责任,经常在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上传授经验……这些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登台的教师精心准备,反复推敲,见解独到;听者解渴,收获颇丰。这些经验切合实际,被很快地运用于实践中。教师论坛的开设,使许多教师受到锻炼,更受到启迪。它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建立教师“成长袋”。
教师的优秀教案、经验总结、反思材料、发表的文章等都凝结着自己的心血,是教师发展成长的最好见证。朱校长认为,教师养成积累的习惯,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于是,学校责成专人分管这项工作,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成长材料,都被放入教师发展档案袋中。职能部门不怕麻烦,对这项工作倾注了很大的热情。许多教师也自觉自愿地为档案袋提供材料。如今,教师成长档案袋已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力工具。
开展真正的校本教研
朱校长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要想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只靠几场报告、几本书籍、几次培训是不可能奏效的,必须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道路,使教师逐步成为“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实践研究者。以研究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了朱校长独特的管理策略。
以学生的需要确定校本教研的课题。
朱永才校长认为,要培养出具有良好品格和学科素养的学生,就必须把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教育目标,就需要树立科研育人的教育理念。朱校长把自己当做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亲自参与教学研究,并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创造条件,营造学校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为推动校本教研提供有力的支持。朱校长长期坚持深入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还经常参加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从中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思想倾向。由于掌握了学生的真实状况,所以朱校长对校本教研的决策很到位。教研课题多选取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真正做到了立足学生、为了学生。
推动校本教研经常化、生活化。
朱校长随时随地琢磨教师身边的事、教室里发生的事。在朱校长的推动下,学校建立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即时交流、网上研讨的校本教研机制,使校本教研经常化、生活化,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教师谈学生、谈教材、谈反思的情景,教室、办公室成了教师的“教研室”,学校逐步形成了开放、民主的校本教研文化。
鼓励教师全员参与校本教研。
朱校长认为:教师人人都应该成为研究者,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他要求教研处等职能部门抓“小”放“大”,把一些大而空的课题删除,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疑惑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新的研究课题,请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自由结合,自主选题。教师在研究中,学会了与同伴合作,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学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结题后给予公开表彰和奖励。由于学校的校本教研课题切合实际,起点低,从而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人人踊跃参加课题研究,并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了科研能力,促进了自我成长。
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朱校长认为,用制度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融为一体,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几年,在他的推动下,学校逐步建立起一套校本教研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教师的教研行为。这些制度包括理论学习、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教研档案管理以及各种奖励制度等。制度中对教师发表文章、写课堂后记和做教学反思记录、提合理化建议、做案例分析等都有数量化要求,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作为评先、晋职、评聘的重要参考。学校为制度的执行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四中的校本教研从理念到具体工作,逐步落到实处。
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朱校长敏锐地感到,这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绝好契机,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紧紧抓住不放。为此,朱校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通过借贷、集资等形式,硬是在学校建成了两个微机室、三个多媒体教室、一个电子阅览室;同时,为各年级组、教研组配备了教师备课用机,并创造了能够随时上互联网的硬件条件。
接下来,学校的“软件”管理紧紧跟上。
朱校长把教师培训放在了首要位置。学校集中时间,分年龄段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师逐步学会了运用信息技术。同时,学校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扩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益。
在初步培训的基础上,朱校长又作了更长远的打算,学校结合校本教研工作,制定了“建设一支信息化教学骨干队伍,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训计划,通过3年以教育信息化为内容的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逐步形成了一支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教学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
经过努力,目前,四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国家或省级要求,100%的教师会制作、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教师每学期上交一个课件,以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并将优秀课件上传,与他人共享。
教育技术现代化提升了四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四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经过多年的努力,西宁四中终于摆脱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困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大踏步走向名校行列,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编辑 张 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