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悉尼协议》是国际培养“工程技术专家”专业人才的认证体系,其3~4年的工程技术教育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从品牌专业建设、专业规划、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四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以《悉尼协议》为基础,探讨“以学生为中心”做好专业顶层规划、“以能力为目标”做好课程设计和实施、“以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三个方向的专业建设路径。
[关 键 词] 《悉尼协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06-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陆续提出了“一带一路”“中国高铁走出去”等具有国际视野的发展思路,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量获得国际认.证、具有国际流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早在20世纪中期,为了便于人才流通,西方国家就已经意识到实行国际人才互认、互通的重要性,并且在21世纪初提出、完善了国际的专业人才认证体系。其中,在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体系中,面向“专业工程师”的《华盛顿协议》、面向“工程技術专家”的《悉尼协议》和面向“工程技术员”的《都柏林协议》被分别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与《悉尼协议》学制为3~4年的工程技术教育相匹配,目前我国台湾、香港均已经加入该协议。虽然中国大陆仍然未加入《悉尼协议》,但是面对国际化大趋势,全面加入国际工程师认证体系、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推向全世界势在必行。本文将探讨基于《悉尼协议》的专业建设路径。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
(一)品牌专业建设初见成效
自2015年起,江苏省在高职院校开展品牌专业、骨干专业申报和建设工作,各高等职业院校也分别开展校内品牌专业的申报和建设工作。以南京铁道职业学院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为校内品牌专业,作为江苏省仅有的铁路通信特色专业,该专业就业特色鲜明、前景好,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品牌专业建设前,该专业在毕业生专业资格认证、产学研协同发展、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名师、质量工程申报方面有所欠缺。该专业经过两年的建设周期,建设成效显著,毕业生专业资格认证达到100%,初步完成两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申报立项1本省级重点教材,申报教学成果奖1项、多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并且成长为行业名师,初步完成省内一流、行业领先的预定目标。
(二)专业建设缺乏顶层规划
随着品牌专业、骨干专业计划在江苏省的实施,在“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成为各个高职院校的重心任务。“如何做好专业规划、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标准”成为各个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目前,由于各个高职院校将校内专业分为品牌、骨干、特色等多个发展层次,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缺乏统一的顶层规划方案,造成各个专业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依据、建设规划、输出结果”等方面层次不一、建设成果不同。特别是一些开设时间短的新兴专业,由于无顶层统一的规划设计且自身受到政策、资金、师资等诸多条件限制,专业建设仍然存在“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专业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将直接影响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标准制定和教学过程实施,降低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程设计缺乏合理标准
课程是专业的基础,是构成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任何设计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都必须通过课程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在高职院校,由于专业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如何做好课程建设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简而言之“什么是好的课程”目前缺乏统一的判定依据。有些课程在制定授课计划时甚至存在“老师会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缺乏前瞻性布局,忽略社会、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因此,借鉴统一、规范的国际协议,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的管理、考评机制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校企合作执行力不强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为企业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在做专业规划时会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标准,有的专业还与企业组成了校企联合委员会,定期开会讨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议题。但是,由于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没有规范的、通行的工程师培养标准,毕业生在培养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企业实践锻炼和指导,就业时往往只有对口企业承认其企业素养,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可度。此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培养方案缺乏相应的执行、保障措施,企业专家也很难有效地发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所制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往往只是停留在申报材料上,并未将企业工程师培养落到实处。
二、基于《悉尼协议》的专业建设路径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正原有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弊端、扩大职业院校学生的行业认可度,参照《悉尼协议》做好专业规划和课程建设刻不容缓。作为国际认可的“工程技术专家”培养标准,《悉尼协议》核心理念包含:“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三个要素,各个专业通过从该协议提出的“培养目标、学生发展、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持续改进”七个方面查找问题,可以找到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距,制定有效的专业建设方案加以实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做好专业顶层规划
与本科院校的科研主体任务不同,职业院校以教学为首要任务。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将每一个专业的学生均培养成具有国际认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高职院校从顶层做好规划设计。参照《悉尼协议》中“培养目标、学生发展、毕业要求”三个方面标准,可以找到做好专业顶层规划的途径。首先,《悉尼协议》要求各个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前必须做到充分调研、仔细论证,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实际职业相吻合,培养方案应该包括满足目标达成度的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这要求专业在做规划时要充分调研,对制定出的计划要配套合理的考评机制。其次,各个专业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应注重学生发展,应该制定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且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最后,对毕业要求,各专业应该参照《悉尼协议》中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三方面进行制定,严把出口关,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确保毕业生质量。 (二)“以能力为目标”做好课程设计和实施
課程是专业建设的载体,为了确保毕业生具备“工程技术专家”能力要求,《悉尼协议》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三方面规范了课程设计和实施要求。首先,对高职院校,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按照《悉尼协议》,课程设置分为四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至少占总学分的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其次,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课程师资队伍必须包括校企双方教师,并且教师必须具备两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或者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师不仅负责学生理论授课、实践指导,还需要能够对学生的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给予指导。最后,《悉尼协议》明确指出学校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实施必须给予设备空间和行政经费两方面支持。
(三)“以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
作为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体系,《悉尼协议》要求专业建设应该“以结果为导向”,开放、动态、持续地进行诊断和改进。只有不断反馈专业建设中的经验和不足,才能够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方向,持续推动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以结果为导向”要求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评价、反馈体系,主要包含:教学过程质量和教师质量反馈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高职教育系统以外的有关各方面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专业可以检验专业培养、课程教学是否达到预定目标,从而动态修订原有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悉尼协议》与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优质院校培养标准相一致,在高职院校开展基于《悉尼协议》的专业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还可以将国际工程技术专家认证和专业建设相结合,促进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目标明确、细节可控、结果及时反馈,真正实现人才专业化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针对本专业建设情况,对照《悉尼协议》指标要求,切实开展诊断和改进,找出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距,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伦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郑琼鸽,吕慈仙,唐正玲.《悉尼协议》毕业生素质及其对我国高职工程人才培养规格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36-141.
[2]刘文华,徐国庆.《悉尼协议》框架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1):16-19.
[3]唐正玲,刘文华,郑琼鸽.《悉尼协议》认证标准及其对我国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4(4):75-79.
[4]金忠伟,朱丽华.成果导向课程结构调整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12):77-80.
[关 键 词] 《悉尼协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06-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陆续提出了“一带一路”“中国高铁走出去”等具有国际视野的发展思路,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量获得国际认.证、具有国际流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早在20世纪中期,为了便于人才流通,西方国家就已经意识到实行国际人才互认、互通的重要性,并且在21世纪初提出、完善了国际的专业人才认证体系。其中,在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体系中,面向“专业工程师”的《华盛顿协议》、面向“工程技術专家”的《悉尼协议》和面向“工程技术员”的《都柏林协议》被分别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与《悉尼协议》学制为3~4年的工程技术教育相匹配,目前我国台湾、香港均已经加入该协议。虽然中国大陆仍然未加入《悉尼协议》,但是面对国际化大趋势,全面加入国际工程师认证体系、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推向全世界势在必行。本文将探讨基于《悉尼协议》的专业建设路径。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
(一)品牌专业建设初见成效
自2015年起,江苏省在高职院校开展品牌专业、骨干专业申报和建设工作,各高等职业院校也分别开展校内品牌专业的申报和建设工作。以南京铁道职业学院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为校内品牌专业,作为江苏省仅有的铁路通信特色专业,该专业就业特色鲜明、前景好,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品牌专业建设前,该专业在毕业生专业资格认证、产学研协同发展、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名师、质量工程申报方面有所欠缺。该专业经过两年的建设周期,建设成效显著,毕业生专业资格认证达到100%,初步完成两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申报立项1本省级重点教材,申报教学成果奖1项、多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并且成长为行业名师,初步完成省内一流、行业领先的预定目标。
(二)专业建设缺乏顶层规划
随着品牌专业、骨干专业计划在江苏省的实施,在“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成为各个高职院校的重心任务。“如何做好专业规划、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标准”成为各个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目前,由于各个高职院校将校内专业分为品牌、骨干、特色等多个发展层次,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缺乏统一的顶层规划方案,造成各个专业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依据、建设规划、输出结果”等方面层次不一、建设成果不同。特别是一些开设时间短的新兴专业,由于无顶层统一的规划设计且自身受到政策、资金、师资等诸多条件限制,专业建设仍然存在“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专业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将直接影响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标准制定和教学过程实施,降低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程设计缺乏合理标准
课程是专业的基础,是构成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任何设计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都必须通过课程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在高职院校,由于专业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如何做好课程建设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简而言之“什么是好的课程”目前缺乏统一的判定依据。有些课程在制定授课计划时甚至存在“老师会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缺乏前瞻性布局,忽略社会、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因此,借鉴统一、规范的国际协议,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的管理、考评机制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校企合作执行力不强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为企业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在做专业规划时会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标准,有的专业还与企业组成了校企联合委员会,定期开会讨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议题。但是,由于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没有规范的、通行的工程师培养标准,毕业生在培养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企业实践锻炼和指导,就业时往往只有对口企业承认其企业素养,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可度。此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培养方案缺乏相应的执行、保障措施,企业专家也很难有效地发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所制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往往只是停留在申报材料上,并未将企业工程师培养落到实处。
二、基于《悉尼协议》的专业建设路径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正原有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弊端、扩大职业院校学生的行业认可度,参照《悉尼协议》做好专业规划和课程建设刻不容缓。作为国际认可的“工程技术专家”培养标准,《悉尼协议》核心理念包含:“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三个要素,各个专业通过从该协议提出的“培养目标、学生发展、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持续改进”七个方面查找问题,可以找到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距,制定有效的专业建设方案加以实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做好专业顶层规划
与本科院校的科研主体任务不同,职业院校以教学为首要任务。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将每一个专业的学生均培养成具有国际认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高职院校从顶层做好规划设计。参照《悉尼协议》中“培养目标、学生发展、毕业要求”三个方面标准,可以找到做好专业顶层规划的途径。首先,《悉尼协议》要求各个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前必须做到充分调研、仔细论证,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实际职业相吻合,培养方案应该包括满足目标达成度的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这要求专业在做规划时要充分调研,对制定出的计划要配套合理的考评机制。其次,各个专业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应注重学生发展,应该制定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且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最后,对毕业要求,各专业应该参照《悉尼协议》中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三方面进行制定,严把出口关,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确保毕业生质量。 (二)“以能力为目标”做好课程设计和实施
課程是专业建设的载体,为了确保毕业生具备“工程技术专家”能力要求,《悉尼协议》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三方面规范了课程设计和实施要求。首先,对高职院校,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按照《悉尼协议》,课程设置分为四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至少占总学分的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其次,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课程师资队伍必须包括校企双方教师,并且教师必须具备两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或者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师不仅负责学生理论授课、实践指导,还需要能够对学生的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给予指导。最后,《悉尼协议》明确指出学校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实施必须给予设备空间和行政经费两方面支持。
(三)“以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
作为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体系,《悉尼协议》要求专业建设应该“以结果为导向”,开放、动态、持续地进行诊断和改进。只有不断反馈专业建设中的经验和不足,才能够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方向,持续推动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以结果为导向”要求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评价、反馈体系,主要包含:教学过程质量和教师质量反馈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高职教育系统以外的有关各方面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专业可以检验专业培养、课程教学是否达到预定目标,从而动态修订原有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悉尼协议》与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优质院校培养标准相一致,在高职院校开展基于《悉尼协议》的专业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还可以将国际工程技术专家认证和专业建设相结合,促进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目标明确、细节可控、结果及时反馈,真正实现人才专业化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针对本专业建设情况,对照《悉尼协议》指标要求,切实开展诊断和改进,找出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距,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伦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郑琼鸽,吕慈仙,唐正玲.《悉尼协议》毕业生素质及其对我国高职工程人才培养规格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36-141.
[2]刘文华,徐国庆.《悉尼协议》框架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1):16-19.
[3]唐正玲,刘文华,郑琼鸽.《悉尼协议》认证标准及其对我国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4(4):75-79.
[4]金忠伟,朱丽华.成果导向课程结构调整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1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