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双语教学实证研究的成果与镜鉴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l9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英汉双语教学开展以来,既有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也有与之伴随的实证研究,这些实践及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双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从实证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方面做了分析探讨, 指出了这些研究成果所包含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汉双语教学;实证研究;意义
   1.双语教学和实证研究概念简析
  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具体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有别。我国的英汉双语教学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只有十几年的发展过程,其中的实证研究则相对更晚。实证研究又称为材料性研究,包括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且以系统、有计划的材料采集和分析为特点。
  由于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其研究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观察、访谈、测验、实验等途径直接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双语教学的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用数据来真实地反应双语教学情况,进而推进教学实践。本文主要通过对双语教学实证研究现状的介绍,进而探讨中国英汉双语教学实证研究的成就和不足。
   2.实证研究成果综述
  根据中国知网(CNKI)检索可知,截至目前,涉及“双语教学”,和“实证研究”的论文近两百篇,且由于我国的英汉双语教学贯穿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显而易见,中学阶段以及高等教育阶段所占比重较大。其中约90%的研究集中于高校双语教学方面。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则以问卷调查的使用频率最高, 约占90%之多。
  2.1基础教育阶段英汉双语教学实证研究概况
  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育统称为基础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实证研究比率仅为13.4%,有待提高。其中,涉及幼儿双语教育的有雒蕴平、卢伟,他们在2002年就学前双语教学调查了成都市的7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和120位家长,并随机抽样调查了四川省的75所幼儿园,总结出当时的双语教学现状:80%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表示赞同;但双语教学实施进度、教育课程安排及教材选择均差别很大;同时双语教师缺乏。而刘郁、肖殿谨(2009)则通过对贵阳市四所双语幼儿园的调查总结出幼儿园中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通过行动、唱歌、表演、主题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英语学习;并指出幼儿双语教学中存在教师缺乏、教师负担过重、双语环境不成熟、缺少家庭支持等问题。
  2.2关于小学英汉双语教学研究概况
  姜宏德和于立平分别就其可行性进行了探索研究,均获得肯定结果:双语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科成绩、创造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班。之后,刘莉和常俊跃指出:双语教学对小学生情感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应在合作语言学习、动机、竞争、错误纠正、两种语言的同时使用等方面多加注意以减少其消极影响。同时由于针对中国英汉双语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为了进一步了解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郭燕和黄丽茹调查了广西桂林的小学双语课堂教学媒介语使用情况:双语教师课堂上使用英语的比例为40%,一般性教学语言和学科性教学语言各20%。
  2.3关于中学英汉双语教学研究概况
  徐慧对高中化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实验表明: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化学和英语学习均有积极影响。李小华、龙琪和瞿凯乐以南京为中心对中学双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双语教育在上海、南京、江苏、辽宁发展较为成熟;双语课程主要集中在数、理、化、生、史、地等课程中;而中学英汉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条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政策。总体来看,基础教育阶段英汉双语教学实证研究,虽然有限,但从实践上论证了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4关于高校英汉双语教学实证研究
  高校英汉双语教学实证研究的绝大部分是针对不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就此,一些学者在专业课双语教学开展之前就学生意愿或双语教学条件准备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持肯定意见,高校双语教学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其中,张建平和韩丽(2007)在对江西理工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先在低年级进行以母语为主的双语教学,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逐渐加大英语媒介语的使用比率。同时,另外一些学者,如许艳(2006)等,则通过教学实验同样验证了不同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关于高校英汉双语教学的过程,学者们进行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的选择的探索研究。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双语教学的前提,我国常用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渗透式、浸润式、递进式、过渡式等。学者们对高校的不同专业或基础课的双语教学研究显示:专业不同,课程语言特点不同,所适应的教学模式也不同。
   3.双语教学实证研究的意义
  总的看,双语教学基本上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英文水平,而且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思维能力等均有提高;且绝大多数学生对双语教学持肯定态度,希望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英文结合的授课方式,但中英文授课比率意见不一,总体在30%-50%之间。除此之外,双语教学的调查也显示出了当前高校双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韩淑伟等(2007)基于对教育部高教司“双语教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问卷调查,指出:有效地开展雙语教学需要解决好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资源、学校支持等诸多问题。同时,李文丽(2006)的研究表明:38%的学生认为双语授课使信息量减少,42.8%认为外语的采用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44.5%认为复习占用了过多时间,77.4%认为双语教学并未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学习积极性。柏均,张敏瑞(2007)的研究则补充了高校双语教学认识上存在误区、教材不统一的问题。姜明国(2005)则另外提到了原版教材昂贵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单调的问题。
  上述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反应出高校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杨向云、磨玉峰(2007)作了如下总结:教师水平高低是首要影响因素、教材是重要因素、学生的英语水平与专业基础直接影响课堂知识的接受程度。尹春琳(2006)提到了双语教学方式选择以及延续性对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赵莉(2010)则指出传授知识的信息不足、缺乏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课外相关英语资料获取困难等因素。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就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双语教学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研究,结果显示:CET4优秀或CET6通过,是我国高校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具备的英语水平;学生初始英语水平的差异会造成学生焦虑感的差异,进而造成教学效果差异。
  
  【参考文献】
  [1]高一虹.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2]孟华.双语教学研究评价[J].江苏高教,2006(3).
  [3]雒蕴平,卢伟.对学前双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3(6).
  [4]郭燕,黄丽茹.小学双语课堂教学媒介语调查分析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08(8).
  [5]李小华,龙琪,瞿凯乐.我国中学双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J].教学与管理,2009(2).
  [6]许艳.英语专业大专生能否适应双语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 2010(12).
  [7]李文丽.双语教学的效果分析与改善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11(6).
  [8]赵莉.传媒类专业双语教学创新改革探究[J].新闻界,2011(5).
其他文献
酸化甘油溶血实验是了解红细胞膜是否缺陷的一种简单检查方法,国内有关这方面报道不多。我们对93例血液病患者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检查对象正常成
气喘是充血性心衰的一个主要特点。心衰得到控制的患者静息时的通气一般正常,但在运动时,其呼吸频率和每分通气量的增加比正常对照者为大。心衰稳定患者的运动能力可受长期
根据高效课堂的目标和教学原则,对高效课堂的一般模式进行了探索,把高效课堂分为四个环节,并讨论了各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Based on the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principles
无线传感网络是由大量微型化的传感器节点,以自组织、多跳的无线通信方式,协作地完成特定功能的智能网络。由于传感器节点多采用电池供电,因此节能成为传感器网络工作中非常
本文从欧美与韩国的网站设计特点出发,对两个体系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究,从而为提升国内设计师设计水平和改善设计方法寻觅了新途径。 Based on the website design
21世纪以来,人类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原本的旧的管理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那么,学校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也为学
SVS这两款低音炮是我这个月所评论的最后两款炮,之前曾评论过威力登DD15+、Martin Logan Balanced Force 212这两款重量级大炮。说实在的,搬动这些超大的低音炮确实有点累。
大自然的声音有许许多多,汇在一起就像一首首美妙的歌曲.rn小鸟的声音是“叽叽叽,△△△”,它的声音听起来就像小跳音,所以我要画三角形.rn小猫的声音是“喵喵喵,(3)(3)(3)”
期刊
【摘 要】以5不同栽培技术为切入点,配以适宜的品种,于2011年开展了不同栽培技术组合对大豆增产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中耕深松、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高于对照,并分别较对照增产11.21%和6.18%。其中行间覆膜+中耕深松极显著于对照,因此以上2项技术对大豆抗旱节水及增产效果明显,在黑龙江省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推广前景广阔。   【关键词】大豆;栽培技术组合;干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