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预期与崛起国应对战略透支风险的启示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imi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崛起国面对战略透支风险时选择风险规避或风险承担的动因,作者提出了窗口预期这一核心研究变量,它同时涵盖对过去的历史类比经验、对现状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未来前景的损益评估.窗口预期的形成机制包括战略动机、地缘政治地位、经济相互依赖和军事攻防平衡四要素.如果形成损失偏好的消极窗口预期,就会产生沉没成本、夸大威慑效果和"托克维尔悖论"的共同作用,进而强化风险承担决心,诱发螺旋模式的冲突升级,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如果形成收益偏好的积极窗口预期,则更可能导致风险规避,出现相对稳定的威慑模式,跨越"奥古斯都门槛".风险规避和风险承担都只是应对策略而非实际结果,这源于国家间的战略互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对1871—1914年的德国和1894—1941年的日本应对透支风险的选择动因分析验证了窗口预期的形成机制和战略影响:即使缺乏客观的进攻优势、没有明显的防御弱点,国家仍可能由于消极窗口预期选择风险承担.只有在大国战略关系中充分权衡己方观念和行为所造成的系统效应,实现理性与克制的决策,才能减少崛起进程中的战略透支风险.
其他文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为实现人类美好未来提出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作为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中国外交访问活动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会对双边外交关系产生何种影响?是否有利于中国实现新时代外交工作的目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外交访问活动在总体上有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或升级伙伴关系,在考虑了"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实施、美国遏制以及其他前期类似外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提高了其他国家与中国外交政策的相似度,进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它围绕着社会生产关系对国家、国际权力与跨国关系展开研究.这一方法注重既定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因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经济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不把历史作为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种带有历史唯物主义色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与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相比,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下的国际关系研究具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不同于古典现实主义,在国家层次的研究上,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下的国际关系研究把一国的社会生产关系作为国家对外战略的基础,同时注重既存的上层建筑和历
本文从是否退出农业生产、复种次数与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三个方面,剖析非农就业对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并关注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在非农就业对农户种植结构影响中的间接效应,以及不同家庭收入类型与不同耕地经营规模下非农就业对农户种植结构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会促使农户退出农业生产、降低农户复种次数、提升农户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且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之后依然稳健.(2)非农就业不仅直接影响农户种植结构,还通过影响农户购买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服务间接影响农户种植结构.具体而言,非农就业通过促进农
北宋联金伐辽决策及宣和北伐的失败是战略决策研究中回避抉择现象的经典案例,中国传统史论的三种既有假定对此解释力不足.前景理论中的参考依赖学说假定决策者的决策建立在参与现状或愿望水平的基础上,并由此做出风险规避或风险接受型政策.北宋以光复汉唐旧疆为参考点,对宋徽宗君臣做出风险接受型政策起到重要作用.但大量史料也证明,北宋在若干重大的历史节点上主动修正和约束自己的强硬政策,决策表现出反复犹豫.作者修正了参考依赖假定,认为重大战略决策经常同时存在显性和隐性参考点.显性和隐性参考点相互牵制,在特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本文首先分析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非线性冲击的作用机理,然后采用2009年2月至2020年2月猪肉价格相关月度数据,以生猪疫情宽度指数作为阈值变量构建阈值回归模型,研究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波动所存在的阈值效应.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滞后5期的生猪疫情宽度指数对猪肉价格增长率的影响存在1个阈值点,即猪肉价格波动存在两种运行机制:当生猪疫情宽度指数低于阈值0.35时,生猪疫情冲击对猪肉价格波动无显著影响;当生猪疫情宽度指数高于0.35时,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据此结论,本文认为:一方面要将阈值作为重
进入21世纪,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相关项目在当地的影响也受到海内外学者、智库与媒体高度关注.在对项目各领域影响的评估中,关于中国海外基建项目与当地冲突的讨论尚不充分,并缺乏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具体检验.作者创建了带有地理坐标信息的全球37个国家共106个中国海外水电站项目的新数据集,采用双重差分法和多层线性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在微观地理网格层面对2004—2019年中国海外水电站项目与当地冲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不同于部分西方智库和媒体传达的"中国海外水电站导致当地
近年来美国对华高技术遏制日趋猛烈,其措施与冷战期间采用的举措有相似之处.美国针对苏联和日本围绕不同的重点高技术领域采取了形态各异的遏制措施,却呈现出相似的结果:遏制了苏联和日本在特定高技术领域的超越势头,并保持了以该技术及相关产业为核心的国家整体战略优势地位.从基本概念的解析出发,通过引入国家创新体系为自变量展开比较案例的求同归因分析发现:美国在对苏联和日本高技术遏制的过程中均采用了技术民族主义的政策组合.其中,聚焦于对外高技术贸易体系的防御性政策(如依托跨国联盟体系与战略性贸易措施等)更为直观,但作用有
面对同样的国际技术转移,亚洲经济体却呈现出巨大的应对差异.作者聚焦美日竞争时代亚洲经济体利用美国技术转移的经验与教训.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日竞争加剧促使美国将电子产业的制造与技术转移到亚洲.对一些亚洲经济体而言,这是一次"振兴的机遇";对另一些经济体而言,这却是"失去的机会".不同经济体之所以成效迥异,主要源于技术落后者与技术领先者的利益关系以及技术落后者自身的技术能力.与技术领先者存在利益互补且具备技术能力的技术落后者更可能抓住国际技术转移的机会.对日本、越南、港英时期的香港地区和中国内地的跨案例比
随着数字革命深入发展,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平台开始改变公众的政治行为,并外溢到国家间关系.数字外交由此逐渐被大国运用于外交实践中.既有研究在解释大国数字外交的因果机制方面仍存在较多探讨空间.厘清自助的国际体系下非盟友/无战争大国如何用数字外交传播策略回应国家间竞争关系,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大国数字外交行为.在结合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和传播学的基础上,作者建立了分析大国数字外交传播策略的因果机制,即在自助的国际体系下,随着国家间竞争水平的变化,非盟友/无战争大国的数字外交传播策略会在对抗主导型、争辩主导型和
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行为和国家间互动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国家在国际关系意义上的目标和效用呈现更加复杂多元的新特征.如何用科学方法准确地定义和衡量国家效用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作者首先构建了一个基于相对利益的国家效用函数,阐述其基本性质和现实含义;随后建立短期策略选择模型,刻画国家在离散策略空间下的优化决策问题,剖析国家偏好不变情形下一国在短期的理性策略选择过程,并通过示例性的两国博弈问题论证"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式策略的合理性;最后构造包含三类不同国家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