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馆获评第一批甲级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

来源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some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依据《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80号)、《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7号)及有关规定,经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评定,公布上海科技馆等20家单位为第一批甲级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
  这是对上海科技馆既往收藏、相关研究和展示教育等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对日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们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国内外科研院所对接,范围涵盖藏品的安全管理和数据的共享利用,为对标上海科技馆“十三五”规划关于“建设有特色的标本收藏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批甲级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
  1.中国地质博物馆
  2.北京自然博物馆
  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4.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5.浙江自然博物馆
  6.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7.自贡恐龙博物馆
  8.天津自然博物館
  9.大连自然博物馆
  10.安徽省地质博物馆
  11.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3.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
  14.上海科技馆
  15.吉林大学博物馆
  16.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17.山西地质博物馆
  18.甘肃地质博物馆
  19.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
  20.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上海科技馆)
其他文献
摘 要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我的自然百宝箱——四季”活动鼓励公众参与,细心观察与记录大自然的变化,讲述关于四季的故事。本活动旨在利用博物馆资源,探索开展公众展览的新模式,为传播科学思想与博物学精神提供从受众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的新渠道,进而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生态环境,体会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关键词 自然博物馆 自然笔记 公众参与  1 活动概况  2016年,第二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以
摘 要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课外学习的重要场所,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与学校建立合作,培养一批善于研究、具有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青少年。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结合展品展项,引入“探究 策展”的理念,实施一系列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活动,为后续其他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策划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馆校合作 青少年 科学诠释  0 引言  近年来,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师生的“第二课堂”,
摘 要 在博物馆中存在着两种相异的文本现象:一种文本追求理性叙述,为“正统”文本;另一种文本追求人性化的文学写法,为“乖戾”文本。前者在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主流,处于强势地位;后者以情感化的方式将文物知识尽可能融入普通求知者的生活,则常受到挤压。二者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矛盾的根源本质上是由博物馆人的个体偏好所造成的。只有打破这种理念束缚,博物馆才能发展得更好。  关键词 博物馆 文本 正统
摘 要 为了解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学习状况,随机抽取广州市862所小学2 060名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测试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高年级小学生对科技知识的重视和掌握程度较低;(2)对技术与工程领域较为关注,对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关注则没有明显差异;(3)对识记性、应用性科技知识的掌握较好,对理解性科技知识的掌握较差;(4)科技知识的掌握存在地区差异,与各地的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氛围
摘 要 “地球·生物·人类——重庆自然博物馆基本陈列”荣获第十四届(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该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达到科学与艺术的良好结合。自然博物馆在现今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游憩以及传播等功能,并与公众、城市发生着日益密切的联系。博物馆的展览要以人为本,面向大众;贴近生活,增强体验;体现时代要求,推行“探索与发现”的教育理念。同时,以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