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菩提树》钢琴伴奏的艺术特征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enlao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菩提树》选自于舒伯特著名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整首作品淳朴精美、情感细腻丰富,具有典型的德国民谣特点,它意境深远,创作手法精炼,艺术表现完美,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从传统的伴奏中独立了出来,舒伯特将伴钢琴伴奏的内在潜力充分挖掘,创造性的发展了钢琴伴奏的功能性作用。本文通过对《菩提树》的旋律,曲式,钢琴伴奏及演奏者与演唱者的合作等方面的研究,浅谈舒伯特这首作品钢琴伴奏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合作
  舒伯特的作品旋律优美,并依据诗歌的体式来创作歌曲,而在《菩提树》中,舒伯特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位流浪者在旅途中看到了一棵菩提树,回想起自己家乡的那棵,表达出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作品旋律优美,伴奏织体独特,且有不同的调式调性转换,与德国民谣风格完美结合,使整首歌曲极具歌唱性。
  一 、《菩提树》的创作背景
  在西方音乐史上,奥地利音乐家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歌曲之王”,他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并将艺术歌曲发展成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赋予了钢琴伴奏充足的艺术形象,使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鳟鱼》,声乐套曲有《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等。《菩提树》是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是舒伯特讀完缪勒的诗歌《冬之旅》后在1827年至1828年谱写的声乐套曲。在《冬之旅》的创作中,舒伯特的创作思想及手法发生了很大转变,当然,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个人生活是分不开的,从总体上看,舒伯特的作品个人色彩明显,多用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悲惨遭遇。而艺术歌曲《菩提树》是作者借物抒情,表现他悲凉的思乡之情。在《菩提树》中,舒伯特所采用的钢琴伴奏织体形式丰富多彩,音乐优美生动,使我们能在歌曲中深刻领会其中的魅力。
  二 、《菩提树》的音乐特点
  (一) 调性的变换和曲式的结构
  《菩提树》是一首再现二部曲式结构的乐曲,为a- a1- b -a式结构。乐曲开头—八小节的前奏之后,引出主题,主题叙述了主人公对家乡菩提树的思念与回忆。a部最后终止在E大调的主和弦,第一部的曲式a部在这里结束。而后,四小节的间奏之后,调性由明朗的E大调变换为e小调,情绪渐渐消沉,音色暗淡。a部的平行a1部出现了,伴奏在e小调上模仿出a部的前奏旋律,由此,乐曲的主题再次出现,终止在e小调的主和弦上。随后调性转入E大调,旋律终止在主和弦上。又是四小节的间奏之后,乐曲进入b部,伴奏音型出现了有力的三连音,b部在宣叙调的演唱中慢慢结束了。乐曲旋律在最后又重复了a部的主题,收尾处有一个短小的扩展,最后,整首歌曲全终止于E大调的主和弦,全曲完满终结。
  全曲采用乐句在E大调和e小调之间转换,由此形成一部规整的二部曲式,这样一再变化的调式调性,表现出舒伯特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上独具匠心。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纯朴的旋律
  《菩提树》这首旋律中带有德国民谣那种淳朴的音乐情感,乐曲的主题由7—10小节开始(见例1)
  例1
  基本是从V到I的上下级进,与宣叙调类似,像是主人公在讲述自己的回忆故事。演唱者以第一人称慢慢歌唱道出主人公对家乡的回忆与思念,同时,在10—11小节中,三连音和休止符也适时出现用来表现作者隐藏不住的忧郁之情。
  (见例2)
  例2
  舒伯特运用移位创作手法,采用e小调,利用小调的暗淡音色,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悲伤。其中,引子材料在开头只是辅助材料,在B段成为了主要的伴奏声部,还加以发展,全曲由引子的材料贯穿。
  这首作品旋律优美,主人公形象描写生动,不同的民谣式旋律与歌词相结合,使整首乐曲富有歌唱性。
  三、钢琴伴奏的特点
  (一)前奏引出乐曲氛围
  前奏是在演唱部分出现之前的一段伴奏,它与乐曲紧密相连,主要作用是提醒演唱者,引出主题,烘托气氛,是为塑造整首乐曲服务的(见例3),乐曲开始由引子引出,风吹动菩提树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响,E大调给人柔和细腻的情感,三连音的连续使用,让人们身临其境,仿佛听见菩提树叶随风摆动。
  例3 (前奏1—6小节)
  (二) 伴奏旋律塑造人物和情景
  乐曲A乐段(见例4)是叙事性的曲调,A乐段的伴奏部分,舒伯特采用了级进音级和演唱部分相同的柱式和弦,这样使主题更加生动。双音使乐曲的旋律串成一条线,烘托出乐曲的意境,表现出主人公对家乡的回忆与思念。由乐句上看,钢琴伴奏与演唱部分相同,都给人感觉一种凄凉,无奈的心情,将流浪汉内心的恐慌,困苦表现的淋漓尽致。在B段,歌曲使用了大跳的旋律进行,使内心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抒发,钢琴伴奏与A段相似,还是依据演唱旋律部分进行。
  例4(A段第一段)
  乐曲B乐段是将主人公从美好的回忆拉回现实生活中的写照,舒伯特用暗淡的小调,加强作品的愁闷。第一段(见例5)用小调叙述主人公流浪时的悲惨生活,钢琴伴奏使用了三连音,附点和休止符等音型来生动的体现主人公的无奈,悲伤,孤独的心理。第二段(见例6)旋律重回E大调,A段与演唱部分类似,这样使作品相互统一,但又带有变化。
  例5 (B段第一段)
  例6 (B段第二段)
  乐曲C段,(见例7)描写主人公在冬天寒冷的冷风中,孤独的前进,这一段用调式变音使和声色彩改变,增强整首作品的色彩。钢琴伴奏在这里用了连续大跳的伴奏音型,这样的伴奏提示预示着主人公前进的艰难,歌曲音量也由弱至强,变化显著。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恐惧与孤独充分的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乐曲的高潮。
  例7(C段1—3小节)
  (三) 丰富多样的伴奏织体   1. 柱式和弦织体
  当《菩提树》进入演唱部分,钢琴伴奏的和声进行也多为柱式和弦,节奏与演唱声部同步,凸显出歌曲的主旋律,对演唱者起到提醒作用,从而推动音乐的发展。(见例8)
  例8
  2. 分解和弦织体
  当《菩提树》的主题再现时(见例9),钢琴伴奏音型采用了“和弦外音”式的分解和弦织体,节奏较为舒缓,描绘出现实生活中流浪汉无家可归的生活,使歌曲更具形象化。
  例9
  3. 对比式复调织体
  演唱声部与钢琴伴奏的低音声部中有两个声部之间的对比式复调因素。虽然没有直接的对比,但也体现出舒伯特的复调及和声思维的交织。
  四、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合作
  在合作之前,钢琴演奏者要先完成乐谱的练习。此外,要处理好乐谱中力度、速度、连线等。其中,休止符是常被忽视的重点,处理好艺术歌曲中的休止符可以使作品更加和谐。休止符不仅仅意味着音乐停顿,而是其中会产生令人遐想意境,表现人们的内心活动。其次,要了解歌曲的结构,感受歌曲的发展,将乐段与乐句都划分清楚,找到演唱者的换气点,使合作时更加默契。
  (一) 合作中相互聆听与感知
  钢琴伴奏者和演唱者在初次合作时,应该把歌曲的节奏、速度及演唱者的音准进行统一。两个人要互相了解并多次沟通,看对方是怎么样理解这首作品的,怎么样处理这首作品的,而且也要对第一次合作作出建议。之后要总结经验再进行磨合。如在《菩提树》在第8小节(见例10),开始演唱后,钢琴伴奏旋律织体采用了纵向进行的和弦,与演唱者保持一致。这时就要求双方配合默契,达到伴奏与演唱相互统一。才能使动听的旋律深刻在人们的心中。
  例10
  (二)气息的协调与一致
  钢琴的演奏需要呼吸的控制,而声乐演唱的核心也在于气息。艺术歌曲对气息的掌控力具有高要求,因此要求钢琴伴奏者在演奏时,也应学会哼唱演唱者的旋律,不要求唱的很好,但必须要熟悉旋律,和换气的位置,呼吸的气口。正如钢琴伴奏家赵碧璇老师所说,“弹好声乐伴奏必须会唱——会唱你所弹的作品。”即使唱的不好。演奏者只有学会深入了解声乐作品,才能更好去配合演唱者。因此,一名合格的钢琴伴奏者也应该去学习演唱时气息控制的方法。如在菩提树8—13小节(见例11)细致的划分好歌曲的乐句后,分析旋律的走向,乐句带有语气性,乐句与乐句之间要有气口,有呼吸。在与演唱者配合演绎时,空出明确的气口为其提供换气准备,使双方在气息上协调一致,让伴奏与演唱更加融合。
  例11(8—13小节)
  (三)追求音乐的平衡
  伴奏者与演唱者在合作时,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让音乐完美生动,可当两个人的平衡不能掌控时,合作出的歌曲会非常糟糕。一般在排练时:伴奏者和演唱者两个人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部分,伴奏者会盯着乐谱中的歌词,谨慎的跟着演唱者,演唱者则会自己分心去听伴奏弹到哪里,好做好下一乐段的准备。这样的一种排练,是非常不平衡的一种合作关系。那应该怎么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在弹奏艺术歌曲的伴奏时,既要能主导音乐也要衬托演唱者,果断大胆的提示演唱的处理。其次,优秀的伴奏者应学会观察演唱者的习惯和其对作品的细节处理,反之优秀的演唱者也应虚心接受钢琴伴奏者所提出的意见。
  当然,要达到完美,除了双方相互的沟通及了解外,还需演奏者从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在合作时,两个人多数在琴房练习,但实际的演出会在音乐厅里。在舞台上和在琴行里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位置就会发生改变,在琴房里,演唱者是随意而站,但在舞台上,演唱者位于演奏者的前方,演奏者不一定能完全听见演唱者的声音。这样,声音传播的差异,又会使平衡问题产生。因此,钢琴伴奏和演唱之间就只能靠双方自行控制,而在舞台上伴奏者所演奏的钢琴,和琴房的钢琴不一样,音色也相同,所以演奏者要注意所演奏的钢琴音色,配合好演唱者。在舞台上,合作的两个人更应该配合好,演奏者应该注意观察演唱者的表演,同时对自己的演奏也要注意细节。对乐曲的平衡感是需要合作的两个人在练习时就要互相体会,多多交流沟通的,而在正式演出之前,应该多次到演出的音乐厅进行彩排,这样才能了解合作的两个人在现场的音乐效果。私下好可以根据彩排的效果进行调整。
  舒伯特是西方音乐史中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奠基人之一,艺术歌曲在他的创作下得以推进。通过对《菩提树》这首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他在《菩提树》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形象,与自己的人生际遇相似,不仅是他在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写照。本文通过对《菩提树》这首作品的旋律曲式,钢琴伴奏以及伴奏者与演唱者如何合作这几点来进行的音乐分析,让大家了解到《菩提树》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远的作品,是非常值得我們聆听,弹奏的。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西方音乐史中的瑰宝,这宝贵的音乐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
  参考文献:
  [1] 英.佩基.伍德福特著,黄正乔译.舒伯特[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2] 陈明律著.舒伯特联篇歌集冬之旅演唱伴奏之诠释[M].全音乐谱出版社.1986年.
  [3] 刘明娟著.钢琴伴奏艺术[M].宁夏儿童出版社.2003年.
  [4] 陈洁著.由冬之旅看舒伯特声乐套曲钢琴伴奏的艺术特色[J]《科学大众》2007年12期.
其他文献
【摘要】:月作为古今文学创作常用的意象,对于作品内容和思想情感有着极大的拓展升华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古诗词中“月”这一意象进行了探讨:情意的时空传递者、孤独悲伤时的陪伴者、明月的象征性与哲学思辨。通过对古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经历,体会中华诗词的魅力。  【关键词】:月意象;古诗文;分类;情感  引言  月亮作为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我们抬头便可很清楚地看见。
期刊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古典舞身韵“形”“神”“劲”“律”的训练性和审美性研究古典舞身韵“划圆”中的“律”,以古典舞身韵中的“律”为切入点,用“正律”与“反律”相比较,着重阐述了古典舞身韵中的“反律。”通过对古典舞中经典动作“燕子穿林”描述,分析古典舞身韵中的 “反律”以及在古典舞身韵中的运用及训练价值。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概述了中国古典舞中的形、神、劲、律,大体了解中国古典舞的
期刊
【摘要】: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中的旗手之一,在他的创作中始终展现了个人、地域以及历史身份的追问和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而《童年往事》作为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具有极为浓厚的自传体色彩,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光影诗人般的他通过大量的长镜头,客观冷静的努力尝试运用文化的视角去探寻诸多的身份疑问,关注个体成长的真实状态,又在历史的大变迁中反思,其创作手段更是影响到了许多第六代导演。  【關键词】:侯
期刊
在中国画中,以马为形象题材进行描绘的时期大致可追溯到远古,在岩画或者石窟壁画中可以见到。在古代,马作为一种交通运输和骑射的工具,往往被皇室贵族所喜爱和重视,故而多方收罗,出于对马的喜爱并寄予其永恒性,往往将其表现在绘画或者雕塑上。  (一)  《照夜白图》为唐代画家韩幹所做,纵30.8厘米,横33.5厘米,纸本设色,现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描绘的是唐玄宗非常喜欢的坐骑之一—照夜白,画家使用精细的
期刊
【摘要】:《锦瑟》虽然篇幅短小,但思想意蕴十分丰富,将这首朦胧模糊,甚至充满歧义的诗作为新批评的分析文本非常合適。  【关键词】:新批评;复义;李商隐;《锦瑟》  李商隐,作为唐代晚期的诗人,他创作了一组以意指丰富朦胧而为主要特征的诗歌。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
期刊
【摘要】:补考是各级教育、考试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和内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因其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故其考核与补考方式也应当因势利导。笔者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补考形式进行了一点探索,认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补考方式应当与教学目的相一致,补考形式应当灵活多变、侧重综合性的考察等。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补考,形式,探索  补考是各级教育、考试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和内
期刊
【摘要】:大足石刻雕塑从初唐至民国,延续时间长达一千余载。而这一千余载的石窟造像,是这一千余载历史的折光反映和记录,它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在这千余载中的历史变迁,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思想的发展,记录了这千余载的民俗民风、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拥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是国家物质文化遗产。三维艺术再现的使用,对大足石刻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对三维艺术再现的技术性、艺术性、真实
期刊
“蜀锦”,指产于蜀地的锦类总称,是以染色和素色丝线,按照经、纬重组织结构,形成的提花丝织物。具有质地光滑柔软、色彩绮丽鲜艳、工艺精巧细腻、纹样生动灵活、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传承久远等特点。蜀锦,在古代主要用于衣着服饰和贵重物品装饰材料,在货币交换不发达的时期,一度充当过交换货币,直至近现代发展为展示工艺品。汉代曾用蜀锦缝制过袖章,魏晋南北朝用蜀锦织造过袜子,唐代用蜀锦制作琴袋、鞋面等,宋代用于过文人
期刊
【摘要】:“现代符号学之父”索绪尔在他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首次阐述了语言符号这个概念。随着各国学者的深入研究,语言符号学作为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能指与所指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解读中,本文将试着从符号学角度分析《魔鬼的迷魂汤》这部长篇小说中的恐怖主题。《魔鬼的迷魂汤》是德国作家霍夫曼的代表作,作品借助自然环境、超自然现象、死亡、凶杀等典型的黑色浪漫主义语
期刊
【摘要】:有着“现代绘画之父”著称的保罗·塞尚(Paul Cezanne)是法国著名的画家,他对19世纪欧洲绘画有着重要的影响。当我们欣赏他的作品时,第一印象就是结构和感情,无论是静物——果实,陶壶,衬布,还是风景中的圣维克多大山,亦或大浴女中的裸女,都充满了他对绘画形式结构的冷静思索探究,以及这些形式结构背后的“热情而宁静”的情感。他唤起了19世纪90年代的新兴的运动,率先开启了20世纪的艺术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