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美国、加拿大等7个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结合1930~2010年历史数据,以人均GDP、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以及户均机械数量为解释变量,以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为被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计量结果显示:3个解释变量均表现出相应显著性水平的解释力,其中,人均GDP和户均机械数量均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变化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与家庭经营规模却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对于我国家庭农场未来经营规模可能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家庭农场;规模经营;panel data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6-0035-06
  一、引 言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政府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项制度赋予农民相对稳定的土地使用权,从而调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但伴随而来的却是农户家庭生产经营过度分散和非组织化问题,承包制的红利政策逐步被分散化、小规模经营的弊端所侵蚀,农业生产效率增长速度缓慢。与此同时,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至城镇工作和生活,农村“空心村”多,土地闲置现象却大量存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危及到我国粮食供给安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适度”的问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完善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服务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农场作为我国农村一种最基本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为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农户家庭必然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雇用更多的劳动力和增加农业机械等专用性资产投资。然而,在我国现实历史条件下,家庭农场经营规模通常面临着多重约束:第一,资本供给短缺;第二,农业机械专用性投资的锁定效应;第三,农地供给数量有限性;第四,家庭农场的管理者对各类生产要素的管控能力。随着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内部管理成本的不断攀升“熨平”了专业化分工所创造的规模效益,从而对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张起着收缩性作用,因此,家庭农场必然存在着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问题。到底哪些因素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影响程度如何?等等。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加等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变化影响因素的考证,旨在更好地引导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家庭农场更加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回顾
  国外针对家庭农场相关问题研究的文献十分丰富,综合国外家庭农场相关文献可知,其研究主要涉及庭农场定义、家庭农场分类、家庭农场特征、家庭农场形成的原因、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以及家庭农场生产效率等诸多领域(吴晨,2014),其中,专门针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Schmitt (1997a)研究认为家庭所拥有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影响着农场的经营规模,农场经营规模随劳动力数量的增减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并逐步达到最优经营规模;Kislev 和Peterson(1982)研究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农场规模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美国1930~1970年间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能够解释90%农场经营规模的变化;而Atwood et al.(2002)也利用1950~2000年美国10个地区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资本价格、非农就业机会和农场收入对农场经营规模的显著影响;而Seckler(1978)等学者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家庭农场的经营绩效而言,农场主的管理能力、农场所掌握的资源质量和整个社会制度往往比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显得更为重要;Banker(2004)等人研究发现,自然环境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程度等因素最终会影响到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此外,Snyder(2005)设计了应该从总收入、财产量、收入来源和投资数额等4方面指标考核家庭农场经营规模;Dolev和Kimhi(2008)的研究则认为技术进步是影响农场规模变化的重要因素;Easwood et al.(2010)通过对南美、中亚和北美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农场的考证后,发现土壤质量等级与农场经营规模成反比,即土壤质量越高,农场经营规模反而越小;国际粮农组织(FAO)的相关研究表明,较大规模农场增长趋势往往发生在人均GDP较高的国家,而在人均GDP较低的国家其农场经营规模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此外,诸如爱沙尼亚等国所制定的针对土地分配政策也深深地影响到一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变化(Alanen,2002)。BjOrkhaug(2012)描述了挪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居民普遍受教育的层次提升,人口逐步向中心城市聚集,就业机会增多,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农村从业人员离开农业生产领域,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总之,国外学者分别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土地制度、非农工资与农业工资差额大小、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土壤质量以及国民受教育层次等诸多方面,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及其变化趋势作出较为详细的阐述,并且还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借助上述学者的主要观点,结合美、加等发达国家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变化的历史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变化的影响因素,以期更好地研判和指导我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未来可能演变的趋势。
  三、研究假说
  (一)经济增长与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
  纵观美、加等众多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路径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清楚的事实,几乎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依靠推进工业化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各自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非农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据此可以提出研究假说1。   假说H1: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推进,非农领域的就业机会相应增多,农业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与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所作出的就业选择往往受到利益最大化思维的支配。对于自己是否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是放弃务农到城镇就业的意愿和选择,主要取决于非农工资与农业工资之间的差距。当非农工资提高时,特别在非农就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的数值超过一定的上限时,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数量相应增加,农地流转的机会增加,农场规模可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此可以提出假说2。
  假说H2:遵循理性经济人假说,当一国非农工资与农业工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时,并且超过某一临界点时,农业从业人员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意愿越强烈,农村可耕种的土地相应增加,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将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三)科技进步水平与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
  科技进步是支撑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内生动力源泉,伴随技术进步而来的是各类技术先进的机械设备被发明和被广泛运用,农民使用机械的相对价格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农业生产过程中替代效应增强,农民将会选择更多农用生产机械以此来提高家庭的生产能力,农场经营规模扩大变为现实。据此可以提出研究假说3。
  假说H3:随着一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代表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农用机械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农户家庭户均机械数量增加,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四、家庭农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
  (一)指标选取
  由上述理论分析可知,影响一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主要因素涉及到经济增长、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的比值、农户家庭户均机械数量,通常情况下,一国政策变量不易获取,而且难以界定,因此,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其舍去,有关变量及其详细定义见表1所示。
  (二)数据来源
  经济发达国家数量相对众多,而且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为了研究过程中的便利,尤其是遵循相关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本文主要选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丹麦、奥地利以及日本共计7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本次所建立计量模型所选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家庭农场规模(英亩)、人均GDP(美元)、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比值、户均机械数量(台);此外,由于每个国家针对农场经营规模所制定的政策各不相同,而且也不容易查找,因此,本文在做实证分析时没有选择政策变量。数据选择的时间段为1930~2010年,而且所选数据为不连续时间序列。本项研究所选用的部分数据主要来源于郭熙保、冯玲玲(2015),部分数据来源于贺力平(2002),同时对部分缺失数据作了相应补充,具体数据见表2。
  (三)协整分析与模型构建
  1.面板协整检验
  由于本项研究只选择7个不同国家9年的历史统计数据,因此,不可能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但可以建立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通常情况下,在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问题之前需要对所用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协整检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方法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假设数据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可以使用类似恩格尔—格兰杰(Engle-Granger)的平稳回归方程,需要从面板数据中得到残差并构造统计量进行检验,如Kao检验、Pedroni检验方法就属于类似的分析;另一类就是运用Maddala-Wu-Fisher的单个变量联合检验的结果,从而获得对应于面板数据的检验统计量。为了克服不同年份之间数据的波动性的缺陷,因此,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之前,首先需要对4类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对数处理。由ADF值及伴随概率(Prob)统计值,最终可以得到yit和变量x1it、x2it、x3it之间在5%的统计显著水平上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
  2.模型设定
  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原理,本项研究只选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丹麦、奥地利和日本7国1930~2010年间不间断的历史统计数据,由于所选取的变量为时间序列与横截面相结合的数据,这种具有时间、个体、指标三维信息的数据较适合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如果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效应不随个体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解释变量的信息不够完整,即解释变量中不包含一些影响被解释变量的不可观测的确定性因素时,可以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白仲林,2009)。该类模型显著性特征是对于不同的时间序列或不同的截面,其所建立的计量模型中解释变量前的系数保持不变,只有模型中的截距项随个体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通常情况下,固定效应模型又进一步划分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entity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时点固定效应模型(time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和时点个体固定效应模型(time and entity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3种类型。综合考虑后本项研究选择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其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it = αit + βit′ xit′ + μit
  (i=1,2,…,N;t=1,2,…,T) (1)
  式(1)中,αit为常数项;xit′=(x1it , x2it , …, xKit)为解释变量,βit′=(β1it , β2it ,…, βKit)为参数向量,K为解释变量总数;N为截面单位总数;T是时间总数;μit为随机扰动项,相互独立且满足均值为零、同方差的分布。这里的αit、βit′包含了时间和截面效应,αit可进一步再分解成总体效应与个体效应之和,即:   αit = α + δi + ηt (2)
  式(2)中α表示总体效应,δi表示截面效应,ηt表示时间效应,它们在一起构成个体效应。结合上述所列举的7个国家不同时期历史数据,初步可建立起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如下:
  lnyit = αi + β1×lnx1it + β2×lnx2it + β3×lnx3it + μit
  (i=1,2,…,7;t=1930,1940,…,2010) (3)
  式(3)中,y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7国农户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数值,αi代表截面单元的个体特性,反映模型中7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个体差异性特征;x1it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2it为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的比值,x3it为农户家庭户均机械数量;βi表示模型待估计的参数;μit为随机误差项,i和t分别代表国别和年份。对各类不同的变量均作出自然对数处理,其目的就是尽量消除不同年份之间数据的非平稳性,并且有βi=■,βi分别为各解释变量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变化的弹性系数值。
  3.计量结果及其原因分析
  运用Eviews6.0统计软件可得到该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计量结果(见表4)。模型运行结果表明,调整后的R2 =0.9909,F统计值=758.8892,D.W=0.5574,相伴概率Prob=0.0000 ,表明所建立起的个体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而且3个解释变量均通过了不同水平的统计假设检验(见表4)。
  (1)人均GDP的自然对数X1前回归系数为0.3285,通过1%水平的统计显著性假设检验,表明在制造业与农业两产业工资之比和农户家庭户均机械数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当人均GDP每增长1%,则7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平均扩大0.3285%,并且验证了前文所提出的假说H1。从这7国的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经济不断增长,第二、三产业必将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吸引更多原本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就业人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从而导致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2)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的自然对数X2前回归系数为-0.1709,通过10%的统计显著性假设检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户家庭户均机构数量保持不变时,当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的数据每增长1%,则7国农场经营规模平均缩减0.1709%,即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差距越大,反而对农场规模起着反向的抑制作用,因此,前文假说H2没有得到验证。首先,这7个国家都是当今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不仅工业发展层次高,而且其农业生产效率也相对较高,农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其次,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7国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呈现出或低或高的变化趋势,两者工资之比普遍维持在2左右,差距不是特别大,吸引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不强;第三,从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伴随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生活成本相应增加,从而进一步抑制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领域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因此,伴随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的增长,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呈缩减趋势。
  (3)农户户均机械数量自然对数X3前回归系数为0.1562,通过5%的统计显著性假设检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制造业与农业工资之比保持不变时,当农户家庭户均机械数量每增长1%,那么7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平均扩大0.1562%,并且验证了前文提出的假说H3。一般而言,农户家庭拥有的农业生产机械数量越多,农业生产能力相应提高,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愿望越强烈,从而推动了家庭农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4)从表4所作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来看,在人均国内生总值、制造业与农业两行业工资之比和农户家庭户均机械数量3个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在这7个国家中澳大利亚农户家庭农场平均经营面积最大,其次为加拿大,而经营面积最小的国家为日本。这项计量结果与当前这7国的自然和经济条件非常吻合(见表5)。
  五、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项研究目的在于解释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变化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以及农户家庭户均机械数量的变化是否对家庭农场经济规模产生显著性影响。本研究主要基于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丹麦、奥地利以及日本7个国家1930~2010年历史数据对家庭农场规模变化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的结论:
  第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二、三产业就业机会相应增多,将会吸引更多原本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从业人员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第二,在推进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伴随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却导致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相应缩减,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由于目前这7个国家两者工资之比仍然相对平稳,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农业生产效率普遍较高,工资之比的差距还没有足够导致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大幅度转移。
  第三,随着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特别是随着家庭拥有的先进农业机械数量的相应增加,农户家庭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二)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启示
  第一,努力保持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继续推进工业化、新兴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努力保持国内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势头,积极引导农业生产领域的从业人员逐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供可能。
  第二,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在做好土地确权相关事宜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不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进一步提升家庭农场土地规模经营效率。
  第三,加快先进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研制和推广使用。国家鼓励和大力支持对先进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的研制工作,提高对农户购置现代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的财政补贴力度, 努力提升农户家庭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能力,为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吴晨.国外家庭农场研究动态及启示[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3):66-70.
  [2] Schmitt,G. Betriebsgr?觟sse and Lohnarbeitsk?覿fte in der Landwirtschaft——Wie relevant sind Transaktionkosten wirklich?[J].Berichteüber Landwirtschaft,1997a.,75,224-249.
  [3] Kislev,Y.,Peterson,W. Prices,Technology and farm siz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2,90(3):578-595.
  [4] Atwood,J.A.Helmers,G.A.and Shaik,S. Farm and nonfarm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 size[J].American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s,Long Beach,California,July,2002.
  [5] Seckler,D. & Young,R. A. Economic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160-acre limitation in federal reclamation law[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8,60(4):575-588.
  [6] Banker,D.E.and Macdonald,J.M. Structural and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U.S.farm[J].2004 Family Farm Report,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2004.
  [7] Snyder A. E. Saving the family farm through federal tax policy: easier said than done[J].Wash & Lee L Rev,2005,62(2):729-777.
  [8] Dolev,Y.,Kimhi,A.Does farm size really converge? The role of unobserved farm efficiency[D].Working Paper,The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search of the Hebres University,October ,2008.
  [9] Eastwood,R.,Lipton,M. and Newell,A. Farm size,in Eveson,R.and Pingali,P.(eds.)[M].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3,Published by North Holland,2010.
  [10] Alanen,I. Sovit community spirit and the fight over the rural future of the Baltic countries[J].Eastern European Countryside,2002(8):15-29.
  [11] Hilde BjOrkhaug. Exploring the sociology of agriculture: Family farmers in Norway-future or past food producers[J]. Sociological Landscape-Theories,Realities and Trends,2012,283-304.
  [12] 郭熙保,冯玲玲.家庭农场规模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论与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5(5):82-95.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存在问题总结,重点从优化品种结构、培育品牌、推进生态农业、推动产业融合、拓展营销渠道等供给侧改革视阈提出农产品营销策略,并创新了既有农产品营销模式,形成农民合作社主导的无二次批发营销模式、直销终端主导的共同配送模式、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全过程展示性绿色营销模式、电商平台主导的多元化营销模式,并提出平台搭建、市场规范、物流配套、人才孵化的四
期刊
摘 要演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运行逻辑、供应链组合,降低边际成本、盘活存量资源,显著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在我国发展共享经济符合“创新、共享”的绿色发展理念,契合“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新思维,能够释放新的制度红利。但是,它也面临合法合规、交易和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信用体系建设等问题与挑战。未来需要从完善立法提高立法效率、顺畅沟通和监督机制、创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监管体系等
期刊
摘 要 自2015年以来,众创空间在各地兴起,“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规划,指导各地区逐步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区域众创建设模式。文章在分析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类型基础上,通过各众创空间示范试点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并结合武汉市发展特点构建武汉市区域众创空间发展模式,为全面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十三五”规划;区域众创空间;发展模式;武汉市;
期刊
摘 要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国家之一,而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环境管理复杂,需要设置生态红线以保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阐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理论渊源与内涵,厘清了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根据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认为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是必须的。进而构建一个差异化管理与监督机制、越线责任追究机制、民众参与机制、生态绩效考核机制、部门利益协调机制、生态补偿
期刊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战略和粮食安全过于依赖粮食产量的增加,却忽略了通过降低农业生产和经营成本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粮食保护价政策进一步导致国内农民忽略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结果是国内外粮价倒挂和国外农产品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粮价下跌和粮食安全的两难困境日益突出。文章基于农业大省河南25个村庄1169个农户的田野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业转型的着力点可能在于:在发展战略上,从粮食产量导向转为
期刊
摘 要 考察了碳金融话语权内涵、形成机制及现实表现。从碳货币视角,研究了美英中等11国及欧元区的国际碳金融话语权分布问题。研究发现,碳货币价值、使用广度、稳定性、碳汇率及国际重要性等因素,致使国际碳金融话语权呈“金字塔”形格局,其中“欧美英”处于“金字塔”顶端,“加澳日韩”处于“金字塔”中层,“中俄印南巴”则处于“金字塔”底层。为此,提出了中国谋求国际碳金融话语权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碳金融;话
期刊
摘要 投资政策和税率变化是影响外商投资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政府部门吸引外资的重要政策手段。利用中国2004~2016年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税率变化和投资自由化政策对外商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税率水平越高的行业,外商投资越低,但是投资政策的放松对外商投资的影响有限。鼓励措施对提高外商投资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但这一影响并不总是显著,同样,限制或禁止措施的放开也不能显著提高外商投资水平。变更衡量指
期刊
[摘 要] 资本下乡中企业基于生产成本控制需要,具有吸纳农民参与的内在动力。而企业基于交易成本控制需要,则将分散化的农民参与推向了再组织化。资本下乡中农民再组织化的主要载体是村庄中间人主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下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序运转注入了外部动能,进而有效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农民利益。资本下乡中的农民再组织化具有显著的外部效应,推动了乡村组织建设从失序走向有
期刊
一、引 言  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1]。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先导产业,充分发挥其在扩大消费、引导投资、促进生产的核心作用,对于长江上游地区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研究长江上游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极具现实价值。  目前国内学者在评价区域
期刊
[摘 要] 网络交易作为一种新的食品流通形式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其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反思,也给当前的政府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在回顾网络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交易成本等理论的视角审视了网络平台交易情境下的食品安全问题,提炼出协同监管和信息共享两个核心要点。结合理论启示和實践经验,提出了以信息共享为关键、实现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新型食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