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教育后,学校公用经费由国家、省、市“三级财政”共同承担,办公经费每学年按照学生人数直接划拨到学校账户上,实行“校财局管”,基础建设费用全部由财政负担。新机制背景下,学校的财务管理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及时解决中小学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关系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行,关系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系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中小学校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和具体化,建立教育内部审计的长效机制,促进教育经费的规范管理,保证经费的科学使用,确保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建立审计机构,强化队伍建设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审计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其他领导要配合抓,形成审计工作的合力。监察、信访、人事、工会等部门和审计机构密切配合,深入细致地开展审计工作,增强审计工作的影响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将那些责任心强、能力强、敢于碰硬的教师抽调出来,作为专门的审计人员,形成强有力的、精干的、过硬的审计队伍,为审计工作提供人才战略保证。
二、强化制度建设,明确职责范围
建立健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对学校审计工作中的诸多重大问题都要作出明确规定,对已经出台的制度和规定要与时俱进地加以完善,严格审计工作的内容、程序、细则、责任、纪律等,明确领导、审计人员、学校领导的工作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审计责任制、工作承诺制、严肃纪律制、责任追究制等具体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三、强化人员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业务水平,深厚的审计功底,丰富的审计经验,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工作纪律,这是保证学校审计工作能出成绩、出实效的前提条件。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可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业务专训和个人自训相结合,外出培训和实际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思想表现好,专业水平好,工作技能精的审计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保证教育廉政建设的良好形象,保证学校真正成为教育的一方“净土”。
四、强化法纪观念,坚持依“法”审计
工作人员要按照审计的各项政策、法律和法规来进行,不要自作主张,自行其事,要依“法”审计,公正审计,要克服人性观念,不要怕得罪人,更不要在工作中“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堂堂正正地做事。重要的是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审计关要前移,深入到学校,深入到教师,深入到承包人、施工者和建设者,深入到账本;二是监督关前移,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审计工作模式,通过对校长经济责任的经常性监督,预防其在学校财务收支中发生违纪违规问题;三是建立科学考评体系,通过审计,对校长提出执行财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和校长在一起充分讨论,采纳校长的有益的建议,利用审计成果,为教育行政部门正确评价、管理、监督校长提供依据。
五、强化公平原则,做到实事求是
学校审计只是防止腐败,加强校长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一项举措、一个环节、一项内容,而不是以审计来代替校长考核和任免。在审计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以促进教育健康发展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审计过程要严密,证据要充分,问题要真实,数字要精准。分清是主要责任还是次要责任;是主观故意还是过失;是玩忽职守还是失职行为。准确界定经济责任,客观评价工作业绩,全面客观地评价校长任期内履行职责情况。对有问题的校长,要向上作好汇报,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要使问题扩大化。
六、强化责任意识,创新工作方法
审计工作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不断总结中小学校审计的经验和教训,改变查问题、查校长、查错误、查经济、查财务等传统审计方式,要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人本审计理念,革新工作方法,采取审前公示、结果公开方式,改变审计工作神秘化的做法,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如审计工作从源头做起,防范为根本出发点;可深入教师征集审计细目;建立内审和外审体系,采取周审、月审、期末审等方式,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保护校长不为经济问题犯错和犯罪。
要改变现行校长“先离后审”的审计方式,创新为“先审后离”的方式,以增强校长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避免审计工作出现“走花轿”的局面,使学校教师对审计工作不信任,产生误解而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避免学校经济受到损失,也使校长避免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干部选拔中出现重大失误。在校长离任、调动、提拔前进行审计,上报审计结果,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更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
七、强化审计职能,建立长效机制
在中小学财务审计中,要从完善制度入手,积极探索审计工作的长效机制,规范校长权力运行,注重强化“三种结合”,发挥“三种职能”,即审计和整改结合,发挥审计的查错纠错职能;审计和选用结合,发挥审计在选拔任用校长中的反腐治腐职能,把财务审计作为选用校长和源头防腐的有效措施,避免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审计和深究结合,发挥审计的决策参考职能,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加以综合分析,深究问题根源,特别是对中小学校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从体制和机制上加以解决。
总之,只有加大中小学校财务审计力度,建立学校财务审计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学校公用经费“好钢用在刀刃上”,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最终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付一静)
一、建立审计机构,强化队伍建设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审计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其他领导要配合抓,形成审计工作的合力。监察、信访、人事、工会等部门和审计机构密切配合,深入细致地开展审计工作,增强审计工作的影响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将那些责任心强、能力强、敢于碰硬的教师抽调出来,作为专门的审计人员,形成强有力的、精干的、过硬的审计队伍,为审计工作提供人才战略保证。
二、强化制度建设,明确职责范围
建立健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对学校审计工作中的诸多重大问题都要作出明确规定,对已经出台的制度和规定要与时俱进地加以完善,严格审计工作的内容、程序、细则、责任、纪律等,明确领导、审计人员、学校领导的工作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审计责任制、工作承诺制、严肃纪律制、责任追究制等具体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三、强化人员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业务水平,深厚的审计功底,丰富的审计经验,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工作纪律,这是保证学校审计工作能出成绩、出实效的前提条件。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可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业务专训和个人自训相结合,外出培训和实际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思想表现好,专业水平好,工作技能精的审计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保证教育廉政建设的良好形象,保证学校真正成为教育的一方“净土”。
四、强化法纪观念,坚持依“法”审计
工作人员要按照审计的各项政策、法律和法规来进行,不要自作主张,自行其事,要依“法”审计,公正审计,要克服人性观念,不要怕得罪人,更不要在工作中“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堂堂正正地做事。重要的是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审计关要前移,深入到学校,深入到教师,深入到承包人、施工者和建设者,深入到账本;二是监督关前移,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审计工作模式,通过对校长经济责任的经常性监督,预防其在学校财务收支中发生违纪违规问题;三是建立科学考评体系,通过审计,对校长提出执行财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和校长在一起充分讨论,采纳校长的有益的建议,利用审计成果,为教育行政部门正确评价、管理、监督校长提供依据。
五、强化公平原则,做到实事求是
学校审计只是防止腐败,加强校长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一项举措、一个环节、一项内容,而不是以审计来代替校长考核和任免。在审计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以促进教育健康发展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审计过程要严密,证据要充分,问题要真实,数字要精准。分清是主要责任还是次要责任;是主观故意还是过失;是玩忽职守还是失职行为。准确界定经济责任,客观评价工作业绩,全面客观地评价校长任期内履行职责情况。对有问题的校长,要向上作好汇报,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要使问题扩大化。
六、强化责任意识,创新工作方法
审计工作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不断总结中小学校审计的经验和教训,改变查问题、查校长、查错误、查经济、查财务等传统审计方式,要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人本审计理念,革新工作方法,采取审前公示、结果公开方式,改变审计工作神秘化的做法,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如审计工作从源头做起,防范为根本出发点;可深入教师征集审计细目;建立内审和外审体系,采取周审、月审、期末审等方式,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保护校长不为经济问题犯错和犯罪。
要改变现行校长“先离后审”的审计方式,创新为“先审后离”的方式,以增强校长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避免审计工作出现“走花轿”的局面,使学校教师对审计工作不信任,产生误解而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避免学校经济受到损失,也使校长避免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干部选拔中出现重大失误。在校长离任、调动、提拔前进行审计,上报审计结果,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更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
七、强化审计职能,建立长效机制
在中小学财务审计中,要从完善制度入手,积极探索审计工作的长效机制,规范校长权力运行,注重强化“三种结合”,发挥“三种职能”,即审计和整改结合,发挥审计的查错纠错职能;审计和选用结合,发挥审计在选拔任用校长中的反腐治腐职能,把财务审计作为选用校长和源头防腐的有效措施,避免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审计和深究结合,发挥审计的决策参考职能,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加以综合分析,深究问题根源,特别是对中小学校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从体制和机制上加以解决。
总之,只有加大中小学校财务审计力度,建立学校财务审计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学校公用经费“好钢用在刀刃上”,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最终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