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活的哲理,深化作文的内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园圃里,经过各方多年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传统教育的阴影至今还笼罩着某些角落,致使素质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同时,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存在,致使学生在家与学校之间的路途中疲于奔命,忙于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无瑕参与社会活动,生活的空间大大缩小,并呈现毫无生机的状态。因而,写作时往往平铺直叙或纸上谈兵、空发议论,作文缺乏新意或没有真情实感,难有“亮点”的闪现,这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坦诚地说,通过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一个学生按照习作的几个要素写好一篇文章,并非难事。问题在于多数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跃上新台阶,缺乏哲理性,缺乏议事的深度。这种状况,实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学时能否于平凡的生活中有所发现,通过表象的东西寻找深藏在生活厚土中的哲理至关重要。从教以来,笔者注重指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挖掘生活的内涵,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哲理,使文章有深度。这里,笔者谈些做法,以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积累素材,拓展思维。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否则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学生入学伊始,笔者就不间断地布置学生写周记。在持续不断地对周记进行批改和评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认真写作,以储备素材、提高认识、积累思想,为三年后的中考提供厚实的“粮草”“给养”。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选择材料,多方训练。
  (一)独立思考,取材于社会生活。
  从社会生活的现象出发,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观点上给人以深刻启发。
  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有了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在评讲周记的时候拿出来在班级里探讨,鼓励其他学生共同关注,锻炼学生对生活琐事的敏感性。
  笔者现在教的是初一年级,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在平时的周记和作文中,已能够从社会生活中广泛地取材,写出思想较为深刻的好文章。针对现在百姓关注的食品问题,戴一忻写了《大话食品安全》;陈美颖从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孙雨晴,孙雨婷,双胞胎,12岁,身高1.43米,山东小学生,星期一晚放学未归,父母老师都很担心,日渐憔悴……”写了《粘贴爱》;林珩钰在元宵节目睹了猜谜者拿着手机百度猜谜,写了《元宵遐想》……
  这些同学的作品内容正是取材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他们能从细微处捕捉瞬间而逝的社会热点,挖掘社会焦点问题。通过记叙的手法,阐明事情发生的背景和得失,诠释了社会的爱,勾画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轨迹,褒扬和抨击了社会的真善美假恶丑。没有教师的指导,没有学生的细心观察,他们是无法写出关心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的好文章的。
  (二)细心观察,取材于学校家庭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笔者认为,能否细心观察,从学校家庭生活中选取写作的素材,是衡量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笔者一再强调学生应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找到一个更新的角度。而这“习以为常的生活”,正是学校及家庭生活。老一辈教育家们认为:社会是一座大舞台,而学校与家庭也是一座舞台,生活的魅力,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衰等都会在学校与家庭这一舞台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亲临其境、熏陶其中,享受着这些素材带来的馈赠,这些素材也成了教师教学的不竭资源。
  对每一届的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笔者都会布置《我的老师》、《我的父母》、《?摇?摇?摇 ?摇的一件事》《?摇?摇?摇 ?摇的一堂课》、《清明节有感》、《春节》等这些最普通的题目让学生去写作。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一些选材普通而感情真挚的文章总会大力表扬,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
  2011届的学生曾在《海峡教育报》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大多取材于学校家庭生活。如张德利的《在尝试中成长》取材校运会,陈颖盈的《灯》写的是父母亲情,张宏量《品茶记》描述与父亲品茶时悟出的道理。
  信手拈来便为宝,这是笔者对作文教学的深刻感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以及出于对安全问题的考虑,学校很少组织学生走上社会,而学校与家庭的生活正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教师借助这一平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捷径。
  (三)扩展思维,取材于广泛阅读。
  广泛的阅读,不仅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还能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材料。因而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悟出借鉴的真谛,从而在举一反三中,写出好的文章。
  潘倩滢写过一篇2010年泉州中考同题作文《我和别人一样吗?》,把自己化身为李后主李煜,文章写得十分精彩,在《南安文学》上发表。
  林剑鸿《一朵开在冬天的花》写了热爱自然、性情率真的诗人、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视觉独特,语言老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由此观之,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诱导启发,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助力于材料的迁移,是作文教学成功的秘籍之一。
  二、注意写作技法,使自己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有了写作的素材后,还需在具体写作时,通过有关写作手法(具体指:结构安排、材料取舍、过渡衔接、语言运用、收束结论等),使文章的观点及内容显得有层次、有发展、有重点,更为深刻。
  笔者在此介绍一种“画龙点睛”的方法——“媒介联想法”。“媒介”,是具体可感的行为,事物。“联想”是从具体事物联系到抽象的情感,思想。
  如两位学生,同时写了《品茶记》,引发的联想则不相同。叶亮从中品出了人生的道理——人生如茶,先苦后甜。詹宏量则品出了——世上有许多事物是很值得我们去感受与体会的,但往往因为它们很平常或因为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习以为常,而使我们没去品味。有时,只要我们放慢匆匆的脚步,认真去听,去看,去观察他们,你就会品出不一样的人生。同样是品茶,两位学生联想的触发点不同,他们所表达的意境也就不同。因此,注意写作技法,是纠正作文教学中所出现的千篇一律结局的最佳良药,教师如果能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那么作文教学的天空一定是永远蔚蓝的。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不能永远停留在将学生“扶上马”的层面上,教师要积极研究,针对学情,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真谛,悟出人生的哲理,并诉诸笔端,将美好的东西展现在人们面前,以此深化作文教学的内涵,这才是素质教育精髓的体现。
其他文献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一则文化故事,由汉字组成的汉字系统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文化宝库。因此,在汉字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汉字应该怎样读、怎样写,还应该适当地挖掘和揭示汉字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下面从三方面谈谈汉字文化教育。  一、汉字与传统文化  古人认为“心”是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①健脾清肝合剂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②健脾清肝合剂体内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网生长的影响;③健脾清肝合剂对肝癌小鼠腹水转实体瘤的作用,并测定瘤
摘要: 审美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等多种特征,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教材中文章的语言美、人物的形象美等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多种途径,推进审美教育。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落实措施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
1.语文课应该富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刻起来。  有思维容量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以前的语文课,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做听众,被批判为“满堂灌”;后来的语文课,变成了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提问不下于40个,课堂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匆匆而过,被批判为“满堂问”;再后来,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被批判
前期拍摄春华秋实,金秋季节是大自然收获的季节,对摄影人来说,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秋天里最亮丽的风景,也是大自然最丰富、最鲜艳的时光。我住在美国科林斯堡市,天气预报说第二天降温有小雪,为了留住秋
期刊
摘要: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现代素质教育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作文升格,在升格训练中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从作文自主改评升格的角度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内在写作热情的作文改评模式的独特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五类记叙文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教师的备课量大,作文批改量更大,两个班的批改量常使教师疲于应付,有限的精力耗费在大量无效
个性化作文教学是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提出的作文教学改革新理念,是对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模式化弊端的反思和纠正,是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只有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去观察、感受、想象、获取,学生才能写出独具个性的作文来。  一、观察、体验生活,开发作文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作文必须依据生活,从实际里流出来的才是最美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生做真实的人,写真实的话。学生若是缺少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