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问与解惑的课堂教学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fe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工科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重要人才资源培养基地,人才培养以思想道德为先,因而加强思想道德课程主阵地建设尤为重要。通过对我国部分理工科高校“基础”课教学实证调查,揭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构建基于提问和解惑主导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增强课堂实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基础课;提问;解惑
  理工科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人才资源培养基地,人才培养以思想道德为先,因此加强理工科高校思想道德课程主阵地建设殊为关键。然而,从目前理工科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教学现状看,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理工科高校实证调查,提出在理工科高校构建基于提问与解惑主导的“基础”课教学模式,以此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探索。
  一、“基础”课教学在理工科高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十分重视,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原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合并,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其能否取得实效关系到党和政府执政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建设大局。本文通过在广西、南京、广州和长沙等部分理工科高校进行对“基础”课问卷调查,共发放350份问卷,回收问卷335份,其中有效问卷是330份。
   在对回收问卷研判基础上,认为“基础”课在理工科高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主体性缺失。所谓主体性缺失,就是理工科高校“基础”课教学中,学生对于课程学习参与不足和不能自觉深入教材学习和理解,教条性理解课程内容,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动力。例如,在问卷中,你看过马克思主义有关道德和法律的著作吗”的提问,问卷受调查对象有122人选择设定答案“不想读,没有兴趣”,占问卷调查的37%,而回答“看过,看不懂”的有60人,占问卷的18%;在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对你的意义”提问的回答上,发现187人选择回答“不知道,也许有指导意义,但从未仔细想起来过”,占问卷的57%。由此判断,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仅仅限于概念和判断上,对理论抽象把握不足,不能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自身的指导意义,导致学生运用理论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弱,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基础”课重大理论问题认知模糊,人生信仰模糊、政治信仰迷茫和价值取向扭曲造成,另外与理工科学生基于就业压力,投入专业学习时间较多,而较少关心两课,随便考试过关就行思想不无关系。②时效性缺失。所谓时效性缺失就是课堂教学不能有效理论联系时事,教育者停留在单向理论灌输,我讲你听,习惯轻车熟路和照本宣科的讲授,远离学生兴趣点,引不起学生学习动力。例如,在问卷中,针对“进入大学后是否经常关注时事政治”提问,学生275人选择“定期了解,不与社会脱节”的回答,占问卷总数的83%强,可见学生对于身边的国策和政治形势等新鲜事物和知识具有强烈关注愿望,因此问卷中学生在回答“对基础课授课教师的印象”时167人和127人分别选择“知识面窄,上课乏味枯燥,应付差事”和“上课很热闹,但没什么实际内容”,分别占50%和38%。由此判断,学生对时事内在性质、走向具有浓厚兴趣,有运用理论分析社会实际的愿望,因而通过学习理性地把握自身与社会发展关系。③现实性缺失。所谓现实性缺失就是“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所讲授理论和原理倾向于抽象表达,与社会、学生兴趣和需要不能内在结合,从而形成学生对“基础”课评价不高。例如,对“你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动力是什么”的回答,学生有233人选择“个人兴趣和利益”,占问卷总数71%。由此研判,教育者对现实把握不足,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需要发生分离,肯定造成学生逃课、上课敷衍、甚至当面抵触等现象,究其缘由在于教育者自身理论学习意识不强和思想封闭,另外,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不够也制约“基础”课实效性。
   总之,理工科高校“基础”课要提升实效性,得到大学生普遍认可,真正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重在强化理论授课的主体性、时效性和现实性,关键是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引入以问题主导的教学新模式,既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积极思考和理解,又促进教育者教学意愿和自觉提升教学能力,达到教学相长效果。
  二、问题、问题逻辑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不同场合多次诤言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表明中国教育面临之关键问题即中国学生可以在各种诸如物理等奥赛上多次囊括冠亚军名次,但创新能力却乏善可陈,究其根本在于我国学生提问能力较弱。爱因斯坦深刻指出,科学始于问题,科学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过程,提出问题就是科学革命。[ 1]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便是这道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自觉探索知识更为关键。
   何谓问题?对此有不同定义和诠解。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2]问题反映是利益和需要,这正是学习和研究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属于认知范畴,被规定为已知信息在人们头脑中构成的指向未知信息的疑问,渴望得到解答,由三个要素构成。其一,问题给定,就是给予问题所处的知识条件等描述,因而已知信息构成问题,知识越多,问题越多;其二,问题目标,问题暗含问题结论的描述,指向问题目标或目的,提问者能集中力量探寻问题目标;其三,问题的障碍,必须通过一定思维方式克服各种妨碍才能顺利直抵目标,提问者克服各种障碍是自觉拓展知识结构过程。问题越多,证明提问者关于问题的知识的有序化较高,因而问题质量也越高,对知识结构和重构越强,因而问题及其提出意味着提问者对知识占有和创造的兴趣和动力越加充分,在心理上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等心理状态,驱使提问者积极思维,不断去提问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问题逻辑以人本主义教育和系统科学作为理论基础,是专门研究问题的应用性思维科学,中心任务是揭示问与答之间的逻辑关系,也称问答逻辑。通过问与答共同拓展知识建构。从中国或西方历史来看,运用问答逻辑进行教学始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古希腊苏格拉底就以问答的方式论证知识真相,孔子也采取这一教学方法。因此,问题逻辑结构不仅使学习更有效,而且可以将教学变成发现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过程。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更是知识的广度拓展、有序提升和整体把握的基础。正是如此,问题逻辑对于高校“基础”课意义更为特殊和重要。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谓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及二者之间的具体实现程度。”[ 3]从本性而言,实效性是一个价值属性问题,实践活动符合价值主体目的,则有效果,反之亦然。实效性是否实现,与价值主体内在动力、兴趣等直接相关,而问题之提出,是实效性实现之根本前提,所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发挥,积极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主结果就是学习者从高层面对知识的把握、建构和运用,“把人作为教育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教育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具有了内源性和可持续性。”[ 4]因此,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重在加强课堂教学的问题逻辑教学方式,挖掘学生的提问需要,使之通过提问梳理知识结构、检视知识结构和拓展知识结构。
  三、构建提问与解惑主导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动机与需要是人类一切人事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需要的永不满足性是决定主体保持永续发展和前进的根本动力,需要外化的第一阶段是主体对满足需要之对象性质的提问,通过提问进一步把握和占有对象。调查表明,理工科高校学生对提升理论思维和运用理论分析社会问题有强烈需要,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单向灌输,不提倡甚至压制受教育者的质疑和提问,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 5]反而容易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紧张关系,因此“教育者就不应该停留在浅显的‘是什么’的层面进行教学,而应引导他们去探求‘为什么’和‘怎么样’,以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需要。”[ 6]构建通过问题主导性教学,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才能把课程建设成为学生“真听、真信、真用”的课程。
   1、构建基于提问与解惑主导性“基础”课教学模式。包括三个环节:①设计问题体系。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根据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根据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将教材的体系逻辑转换为教学的问题逻辑,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意义的、具有逻辑蕴涵的问题形式,意味着问题形成体系,围绕着本课程基本理论问题,相互规定和联结,层层推进,例如“基础”课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基本道德和法律意识,归纳为“人学”、“伦理学”、“法学”三个有机叠进的问题域,“人是什么,人怎样活才有意义?”决定了后面如“道德是什么,人为何需要道德?”以及“法律是什么,人为何需要法律?”的提问,从而构成内在有机问题体系逻辑,不仅使得学生明确课程核心问题的关键所在,更使得课程具备思想魅力和理论深度。②采集问题和解惑。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需要把学生问题采集、整理作为重中之重,通过问题形成师生真正互动,促进教学相长。采集和整理问题原则是其必须与课程内在紧密联系和互通,且属于学生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解惑过程,教育者需要设定问题之问域和答域,对学生问题进行与课程问题有机联系,有所限制和放宽,有张有弛,启发性强,教育者还必须坚持高扬主旋律和尊重多样性、坚持价值性和注重知识性、把握宏观视野和切入微观视角等原则,使得学生思维得到有效锻炼。③实现学生问题与教学理论内容的内在结合。“基础”课是对人生、道德和法律基本问题的展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在提问与解惑主导性课堂上,教育者应立足问题层次体系和主旨问题,与学生问题内在结合,对学生问题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使之内在融入课程问题体系中,实现对接,这样最能抓住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提升其注意力,从而积极自觉融入知识和理论逻辑体系,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反过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喜爱和拥护。
   2、基于提问与解惑主导性课程教学模式的意义。主要有三点:①关于对“基础”课教学目标意义,对课程教学目标而言,是既定的、规定的和必须完成的,通过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寻求解答的兴趣和动力,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前进,在求问过程中,学生知识结构日益有序,也更愿意通过自我设问去探索新知识和新理论,从而最终是指向课程目标设定,保证课程教学达到既定效果。②关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意义,问题提出和解答过程是一种思维训练,通过对未知信息的求索而获得,学生提出问题本身是对既有知识的不满足,也在积极思考着,这实质是创新。学生成长一个重要标准是创新能力,具备此能力才能促使学生更容易和更坚定掌握所学理论,因此,提问与解惑本质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推动,也是促使学生自觉理解课程内容的基本途径。③关于教学主体的意义,“基础”课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其是教学过程中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调查中也明证了这一点。因此,通过提问与解惑主导性教学模式,不但解放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有效推动了教师本人积极提升自我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综合教学能力,更好理解课程内容,关心时事政治与社会问题,以便更好解惑,回应学生问题,形成教学相长,实现师生间主体性的交往和互动。
  [参考文献]
   [1]舒志定.教育领导研究(第1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3]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7.
   [5]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70.
   [6]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34.
  课题项目:桂林理工大学2011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资助(GUTDJB05)。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特点以及学习要求,结合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积极有效培训大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提高英语听力。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策略学习培训,学习者主动使用策略的意识明显增强,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学习策略;本科生;英语听力   一、引言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意识逐渐凸显,这为互动式教学提供了可能。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互动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数学教学;高中教育   高中生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升学的压力使得学生们的创造性、想象力受到极大的制约,许多授课老师经常面临如何活跃课堂气氛的问题。在高中数学的教
期刊
摘 要: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传授语言文化,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艺术生,更应该重视硬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艺术生;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着某种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期刊
摘 要:  职业规范作为文化在职业领域的集中体现,在人的社会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职业教育而言,研究职业规范与人的社会化变迁是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提升职业教育价值的前提。  关键词:职业教育;规范;社会化;作用   职业规范作为文化在职业领域的集中体现,在人的社会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职业教育而言,研究职业规范与人的社会化变迁是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提升职业教育价值的前提。  一、职业规范
期刊
摘 要: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和实践新课程应转变观念,从新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方法观等方面出发,针对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转变课堂教学等方面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推进;实践;高职院校;新课程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里正在深入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活动。一大批“海归派”的博士们把现代西方国家最前沿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以及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
期刊
摘 要: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征,利用团队心理辅导这种新的途径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期刊
摘 要:21世纪是教育的时代,更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时代。然而现今在运用教育技术上仍存在许多误区。本文中,笔者从分析工具理性入手,对各学科教学中教师在认识和应用教育技术方面存在的误区进行及时剖析,再次明确真正的教育和本真的教育技术,从而做到对教育技术的准确定位:回归育人。  关键字:工具理性;教育;教育技术;教育目的;定位   进入21世纪,发展教育,发展现代教育,或者说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是
期刊
摘 要: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提炼和总结,是学校教风、学风和校风具体体现。中英大学校训在来源、语言表述形式、导向性、个性化、时代性和稳定性等六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只有洞悉中英大学校训的异同,才能科学地探讨校训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实现校训汉英互译的功能对等,从而彰显校训在大学对外交流和宣传中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大学校训;比较研究;功能对等;动态对等;形式对等   1.引言
期刊
摘 要:  当前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运行模式,在运行过程中面临一些现实的困境,表现在模式运行中评价目的、内容、指标困境、评价的组织领导及参与者的积极主动性困境、模式运行的整体性、长效性以及军队特色不明显困境。这些现实的困境也折射出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的诸多矛盾,主要表现在评价活动的蓬勃开展与评价制度缺失、理论研究之后之间的矛盾,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与教育功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评价标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概念阐述的基础上,并结合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成人音乐教学的现状,提出理论上和实践上两个方面的措施,加以培养成人音乐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成人;音乐教学;非智力因素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力资源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我国的全民素质,早已成为我国教育的强烈呼声了,因此成人教育系统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虽然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已经承担一定的社会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