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思想政治导师制度、研究生活动申报平台制度、纵向改组党支部工作,阐述了如何构建研究生多元自主参与模式的发展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思想政治导师;多元自主;活动申报平台;纵向党支部
中图分类号:S79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158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是必要且紧迫的。因此,学院尝试进行了纵向组织改革,使研究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教学有机结合,构建了研究生多元自主参与模式的全面发展体系。推动了研究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识别,充分调动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促进了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创新,同时推动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出具有学科特点的自治组织模式。
一、研究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研究生主观能动性不强。由于在本科阶段专注于学习,思维惯性会保留本科时“不活跃,不主动,随大流,做分母”的消极心态;自我压抑,创意流失,对现有活动重视程度不够,或有好想法却没有施展平台。
2.学院文化建设两极分化。学院组织活动,命令逐级下达,仅凭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形式不能完全契合学生的兴趣;部分学生科研任务较重,有心但无力承担干部工作,导致学生对于学院活动的参与度低,渗透度差。
3.研究生各类组织结构存在矛盾。以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设有18个教研室梯队,硕博研究生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工作和学习,学生与教师相处时间较长,具有集体荣誉感;虽然根据研究生专业不同设有班级,但班级概念与教研室相比相对模糊,很难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已有的一些组织模式
1.金字塔式组织:自上而下,依次为学院党委、研究生办公室、学生组织、学生群体。学院党委领会学校精神,传达活动指令;研究生办公室策划活动形式,委派活动负责人;学生组织发起活动,进行宣传、执行和总结;学生群体参与到活动中。
2.层级式组织:学院分管研究生思政工作领导及研究生办公室处于顶层,设计组织方案,面向各研究生专业及下设的各个班级开展各项工作活动。
3.聚合式组织:以学院分管研究生思政工作领导及研究生办公室为核心,向周围各个教研室梯队师生辐射互动,动员开展各项工作、活动。
三、研究生多元自主模式构建
教研室作为研究生开展学习、科研、生活的基本核心单元,是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重要组织形式。将教研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单元,在每个教研室根据研究生数量选聘1至2名青年教师作为思想政治导师,使其兼具辅导员的管理职能、班主任的思想教育职能及研究生指导教师立德树人的作用;设立了思政导师助理一职协助思政导师日常工作,由本教研室优秀研究生担任,并做了详细的职责规定,使思想政治导师制度形成完善的组织结构;对党支部结构进行纵向改组,使同一导师所带的学生处于同一支部,确保支部中党员之间充分了解,有利于党员的培养和发展。这样形成了崭新的以教研室为核心单元,包含导师、学生、思政导师、思政导师助理、党支部、党支部干部的多元形式。
四、研究生多元自主模式的实践效果
研究生多元自主模式建立以來,形成了学生通过平台发起活动—学院审批并大力扶持—思政导师广泛宣传动员—党支部响应参与的长效机制。研究生思政导师制度及纵向改组党支部制度,促进了研究生活动申报平台的推广,各教研室思政导师大力支持由同学通过平台申报组织的活动,动员宣传本教研室同学参与,并亲自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扩大了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党支部也通过该平台申报举办日常活动,党员在平台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完善了党建工作结构,真正实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元性、自主性,学院学生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多元自主参与模式使得党支部结构更加合理,凸显研究生自我管理优势。由于思政导师多为党员,且党支部成员也多为研究生会成员,自然将活动平台带来的思政教育影响渗透到了教研室纵向党支部中,为学生党员作模范,在生活中帮助,在思想上提点,更容易开展党支部工作和活动。例如,思政导师动员和鼓励本支部党员积极参与党员活动,充分体现出研究生多元自主参与模式发展体系建立后,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真正把科研、文化、精神建设相统一。
五、总结与展望
经过近六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立起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多元自主参与的全面发展运行體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党建、学生管理、科研教学中, 未来,考虑在现有发展体系中加入质量保障体系,设立完善的考评机制,考核思想政治导师工作质量,并引入奖惩机制;同时,进一步将申报平台透明化、公开化,建立网上活动申报审批平台,包括活动申报、预算、宣传、结项、报道等,扩大活动范围。从而更好地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领导工作体制,为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更深入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杜天宝(1974年)男,汉族,助理研究员,区域经济学方向,吉林大学软件学院;钟宇红(1972年)女,满族,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生教育管理,吉林大学软件学院;吴威(1979)汉族,助理研究员,区域经济学方向,吉林大学软件学院;山丹(1989)女,蒙古族,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党务秘书、研究生秘书(副科级),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网络;杨雨澎(1990),男,汉族,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吉林大学软件学院。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思想政治导师;多元自主;活动申报平台;纵向党支部
中图分类号:S79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158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是必要且紧迫的。因此,学院尝试进行了纵向组织改革,使研究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教学有机结合,构建了研究生多元自主参与模式的全面发展体系。推动了研究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识别,充分调动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促进了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创新,同时推动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出具有学科特点的自治组织模式。
一、研究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研究生主观能动性不强。由于在本科阶段专注于学习,思维惯性会保留本科时“不活跃,不主动,随大流,做分母”的消极心态;自我压抑,创意流失,对现有活动重视程度不够,或有好想法却没有施展平台。
2.学院文化建设两极分化。学院组织活动,命令逐级下达,仅凭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形式不能完全契合学生的兴趣;部分学生科研任务较重,有心但无力承担干部工作,导致学生对于学院活动的参与度低,渗透度差。
3.研究生各类组织结构存在矛盾。以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设有18个教研室梯队,硕博研究生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工作和学习,学生与教师相处时间较长,具有集体荣誉感;虽然根据研究生专业不同设有班级,但班级概念与教研室相比相对模糊,很难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已有的一些组织模式
1.金字塔式组织:自上而下,依次为学院党委、研究生办公室、学生组织、学生群体。学院党委领会学校精神,传达活动指令;研究生办公室策划活动形式,委派活动负责人;学生组织发起活动,进行宣传、执行和总结;学生群体参与到活动中。
2.层级式组织:学院分管研究生思政工作领导及研究生办公室处于顶层,设计组织方案,面向各研究生专业及下设的各个班级开展各项工作活动。
3.聚合式组织:以学院分管研究生思政工作领导及研究生办公室为核心,向周围各个教研室梯队师生辐射互动,动员开展各项工作、活动。
三、研究生多元自主模式构建
教研室作为研究生开展学习、科研、生活的基本核心单元,是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重要组织形式。将教研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单元,在每个教研室根据研究生数量选聘1至2名青年教师作为思想政治导师,使其兼具辅导员的管理职能、班主任的思想教育职能及研究生指导教师立德树人的作用;设立了思政导师助理一职协助思政导师日常工作,由本教研室优秀研究生担任,并做了详细的职责规定,使思想政治导师制度形成完善的组织结构;对党支部结构进行纵向改组,使同一导师所带的学生处于同一支部,确保支部中党员之间充分了解,有利于党员的培养和发展。这样形成了崭新的以教研室为核心单元,包含导师、学生、思政导师、思政导师助理、党支部、党支部干部的多元形式。
四、研究生多元自主模式的实践效果
研究生多元自主模式建立以來,形成了学生通过平台发起活动—学院审批并大力扶持—思政导师广泛宣传动员—党支部响应参与的长效机制。研究生思政导师制度及纵向改组党支部制度,促进了研究生活动申报平台的推广,各教研室思政导师大力支持由同学通过平台申报组织的活动,动员宣传本教研室同学参与,并亲自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扩大了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党支部也通过该平台申报举办日常活动,党员在平台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完善了党建工作结构,真正实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元性、自主性,学院学生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多元自主参与模式使得党支部结构更加合理,凸显研究生自我管理优势。由于思政导师多为党员,且党支部成员也多为研究生会成员,自然将活动平台带来的思政教育影响渗透到了教研室纵向党支部中,为学生党员作模范,在生活中帮助,在思想上提点,更容易开展党支部工作和活动。例如,思政导师动员和鼓励本支部党员积极参与党员活动,充分体现出研究生多元自主参与模式发展体系建立后,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真正把科研、文化、精神建设相统一。
五、总结与展望
经过近六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立起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多元自主参与的全面发展运行體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党建、学生管理、科研教学中, 未来,考虑在现有发展体系中加入质量保障体系,设立完善的考评机制,考核思想政治导师工作质量,并引入奖惩机制;同时,进一步将申报平台透明化、公开化,建立网上活动申报审批平台,包括活动申报、预算、宣传、结项、报道等,扩大活动范围。从而更好地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领导工作体制,为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更深入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杜天宝(1974年)男,汉族,助理研究员,区域经济学方向,吉林大学软件学院;钟宇红(1972年)女,满族,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生教育管理,吉林大学软件学院;吴威(1979)汉族,助理研究员,区域经济学方向,吉林大学软件学院;山丹(1989)女,蒙古族,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党务秘书、研究生秘书(副科级),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网络;杨雨澎(1990),男,汉族,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吉林大学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