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性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方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口号。笔者集中整理收集了重庆、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浙江各地截至2017年5月发布的近50项政策,通过比较分析,梳理政策导向,总结已有经验,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奠定政策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梳理;发展趋势;总结经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147
自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各省市紧跟政策趋势,着眼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完善与实施,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而改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问题,在社会中形成创新驱动型的就业环境,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在现有的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师资匮乏、缺乏创新实践与社会支持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下,各省市在国务院办公厅号召下采取措施积极改正加以完善,形成“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格局,进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与社会环境支撑,使其能进一步走向社会,落实到实践中,从而扎住跟、站住脚。
一、已有政策的梳理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政府和高校双方密切的配合,近几年来,各地政府与高校逐渐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统筹推进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高校重培养,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高校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各地高校紧紧围绕创新创业主题,结合学校特色特长,开展了一系列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实践。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范化、制度化。近年来,北京、重庆、浙江等地高校不断完善本校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明确本科、高職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不少高校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知识;完善本校学分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学分学习。
(2)加强竞赛宣传,以竞赛促学习。除了利用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外,近年来高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倡导学生在实战中把握方法,提高创新创业水平。据统计,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共吸引全国2200余所高校参加、累计作品高达11万余件。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有37万件作品参赛、超过150万大学生参加,影响力广,被外界认为是中国在国际上打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更被教育部吴岩司长评价为是一场“非同凡响、无与伦比、继往开来”的大赛。
(3)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制。各地高校根据自身优势,逐渐加强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一些有条件的高校逐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有的高校还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2.政府重扶持,给予大学生创业物质保障。与高校措施并举的还有各地政府的帮扶措施,就目前的形势看,各地政府关于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举措可谓多措并举、齐抓共管。
(1)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帮扶政策。近三年来,各地政府不断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设计,仅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福建、浙江六个省份在2014—2017三年间就落地实施了超过50项帮扶政策,项目涉及资金、场所、审批程序、人员培训等创新创业的方方面面。
(2)构建众创空间,营造创新创业环境。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创业搭建新平台。根据政策构想,各地政府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利用各地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社会力量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空间、创业环境、社交平台和资源共享机会。
(3)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推进创新创业工程建设。针对中小创新创业项目,多地政府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优质服务,支持服务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
(4)加强财政资金引导,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完善创新创业融资机制,是激活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要手段,以重庆市为例,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微企业,月销售额或月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又如在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及毕业3年以内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电商创新创业的,不仅可以享受30万元的贴息贷款,同时符合条件的还可获得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
二、纵观各地政策的发展趋势
过去的三年,是创新创业要素迸发的三年,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各地政府、各高校紧密结合自身条件、优势积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趋势:
1.政策更具有实际操作性。一方面,在2014年,我们国家刚刚开始重视和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时,大多数政府制定的计划具有“行政指导”的特点,很多项目都是以规划、发展纲要的形式出台的,规定的条款是不精准的,是方向引导方面的,缺少落地的行动指南。这种局面在2015年以后逐渐得到改善,随着创新创业意识的渐入人心,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稳步进行,多地政府逐渐针对落实创新创业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制定指导方针,因地因时提供有力政策支持,为创新创业工作廓清障碍。另一方面,在分析各地政策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各地政府、各高校也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完善制度的设计。例如北京市在實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过程中,2015年5月颁布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建设标准的通知》,仅在创业中心的建设标准上进行指导,而在几个月以后,北京市又颁布实施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管理办法》,综合从创新创业项目场地、经费、服务等多方面给予制度支持,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整体提升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服务能力。 2.政策惠及广泛,区际协同发展趋势明显。2016年8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文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意义深远的重大国家战略。一方面,将推动建立多位一体的区域创新创业体系,促进北京的创新创业资源向津冀加速流动,吸引优秀大学生到津冀创业就业。另一方面,北京将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到津冀两地,引导人口向津冀流动,进一步优化北京的城市功能,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创新创业空间和生活服务空间。可以看到,区域联动、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应具有跨区域联动发展的整体思维。在北京、浙江等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中都提到利用周边地缘优势,发挥特长,提高创新创业效率。
3.“互联网+”的思维和视野。在大力发展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企业项目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在基础建设上构建互联互通的创新创业大平台。构建“互聯网+”平台,打破地域隔阂,整合多地资源,互联互通,构建“互联网+”孵化平台,推进智慧孵化,构建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为主的众创空间,开展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和异地代办服务逐渐成为近年来政策引导的方向,构建“互联网+”服务平台,面向政府破除行政藩篱,建立联合网上办事大厅,推进各区域各部门行政审批和办事服务统一上网和统一接入等信息化渠道逐渐成为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有力推手。
三、总结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需要大学生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各地政府、各个高校、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由政府、高校与社会各界优势互补,协同配合,共同打造大学生创业创业新平台、构建强大的支持体系。高校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配套体系,从源头上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技能,实现“全覆盖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各界着重提供资金、技术与场所帮助。政府制定各项相关政策,实现政策管理、统筹协调。政策制定不能只局限于眼前利益分配,更应具有前瞻性,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形成初期政策,中期政策,长期政策完备体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同时完善政策的执行与监督,纠正执行中的偏差,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切实实施,让诸多政策不会成为束之高阁的空头支票。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
[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实施意见》等50余份文件.
项目来源: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现状调查及完善对策研究》成果文章,项目编号14SKSZ09。重庆市辅导员择优资助计划fdyzy2014003成果文章。
作者簡介:蒋莉(1980-),女,重庆,法学硕士,讲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团队建设、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梳理;发展趋势;总结经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147
自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各省市紧跟政策趋势,着眼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完善与实施,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而改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问题,在社会中形成创新驱动型的就业环境,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在现有的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师资匮乏、缺乏创新实践与社会支持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下,各省市在国务院办公厅号召下采取措施积极改正加以完善,形成“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格局,进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与社会环境支撑,使其能进一步走向社会,落实到实践中,从而扎住跟、站住脚。
一、已有政策的梳理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政府和高校双方密切的配合,近几年来,各地政府与高校逐渐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统筹推进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高校重培养,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高校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各地高校紧紧围绕创新创业主题,结合学校特色特长,开展了一系列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实践。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范化、制度化。近年来,北京、重庆、浙江等地高校不断完善本校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明确本科、高職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不少高校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知识;完善本校学分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学分学习。
(2)加强竞赛宣传,以竞赛促学习。除了利用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外,近年来高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倡导学生在实战中把握方法,提高创新创业水平。据统计,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共吸引全国2200余所高校参加、累计作品高达11万余件。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有37万件作品参赛、超过150万大学生参加,影响力广,被外界认为是中国在国际上打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更被教育部吴岩司长评价为是一场“非同凡响、无与伦比、继往开来”的大赛。
(3)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制。各地高校根据自身优势,逐渐加强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一些有条件的高校逐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有的高校还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2.政府重扶持,给予大学生创业物质保障。与高校措施并举的还有各地政府的帮扶措施,就目前的形势看,各地政府关于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举措可谓多措并举、齐抓共管。
(1)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帮扶政策。近三年来,各地政府不断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设计,仅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福建、浙江六个省份在2014—2017三年间就落地实施了超过50项帮扶政策,项目涉及资金、场所、审批程序、人员培训等创新创业的方方面面。
(2)构建众创空间,营造创新创业环境。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创业搭建新平台。根据政策构想,各地政府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利用各地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社会力量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空间、创业环境、社交平台和资源共享机会。
(3)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推进创新创业工程建设。针对中小创新创业项目,多地政府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优质服务,支持服务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
(4)加强财政资金引导,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完善创新创业融资机制,是激活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要手段,以重庆市为例,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微企业,月销售额或月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又如在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及毕业3年以内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电商创新创业的,不仅可以享受30万元的贴息贷款,同时符合条件的还可获得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
二、纵观各地政策的发展趋势
过去的三年,是创新创业要素迸发的三年,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各地政府、各高校紧密结合自身条件、优势积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趋势:
1.政策更具有实际操作性。一方面,在2014年,我们国家刚刚开始重视和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时,大多数政府制定的计划具有“行政指导”的特点,很多项目都是以规划、发展纲要的形式出台的,规定的条款是不精准的,是方向引导方面的,缺少落地的行动指南。这种局面在2015年以后逐渐得到改善,随着创新创业意识的渐入人心,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稳步进行,多地政府逐渐针对落实创新创业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制定指导方针,因地因时提供有力政策支持,为创新创业工作廓清障碍。另一方面,在分析各地政策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各地政府、各高校也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完善制度的设计。例如北京市在實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过程中,2015年5月颁布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建设标准的通知》,仅在创业中心的建设标准上进行指导,而在几个月以后,北京市又颁布实施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管理办法》,综合从创新创业项目场地、经费、服务等多方面给予制度支持,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整体提升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服务能力。 2.政策惠及广泛,区际协同发展趋势明显。2016年8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文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意义深远的重大国家战略。一方面,将推动建立多位一体的区域创新创业体系,促进北京的创新创业资源向津冀加速流动,吸引优秀大学生到津冀创业就业。另一方面,北京将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到津冀两地,引导人口向津冀流动,进一步优化北京的城市功能,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创新创业空间和生活服务空间。可以看到,区域联动、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应具有跨区域联动发展的整体思维。在北京、浙江等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中都提到利用周边地缘优势,发挥特长,提高创新创业效率。
3.“互联网+”的思维和视野。在大力发展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企业项目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在基础建设上构建互联互通的创新创业大平台。构建“互聯网+”平台,打破地域隔阂,整合多地资源,互联互通,构建“互联网+”孵化平台,推进智慧孵化,构建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为主的众创空间,开展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和异地代办服务逐渐成为近年来政策引导的方向,构建“互联网+”服务平台,面向政府破除行政藩篱,建立联合网上办事大厅,推进各区域各部门行政审批和办事服务统一上网和统一接入等信息化渠道逐渐成为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有力推手。
三、总结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需要大学生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各地政府、各个高校、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由政府、高校与社会各界优势互补,协同配合,共同打造大学生创业创业新平台、构建强大的支持体系。高校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配套体系,从源头上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技能,实现“全覆盖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各界着重提供资金、技术与场所帮助。政府制定各项相关政策,实现政策管理、统筹协调。政策制定不能只局限于眼前利益分配,更应具有前瞻性,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形成初期政策,中期政策,长期政策完备体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同时完善政策的执行与监督,纠正执行中的偏差,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切实实施,让诸多政策不会成为束之高阁的空头支票。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
[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实施意见》等50余份文件.
项目来源: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现状调查及完善对策研究》成果文章,项目编号14SKSZ09。重庆市辅导员择优资助计划fdyzy2014003成果文章。
作者簡介:蒋莉(1980-),女,重庆,法学硕士,讲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团队建设、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