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思维:何为有价值的教学?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ce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产生于人类对世界的信息化理解和数字化处理的进程之中,因“技术”之生而生,因“技术”之用而立。因此,在课程的实施中,“技术”作为一个核心的因素,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题。但是围绕“技术主题”开展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一段时间以来,却陷入了关于“课程价值”的质疑与迷茫之中,其原因在于:
  ①浅化“技术内涵”,以“形式操作”代替原理感悟。信息技术以算法模型为灵魂,以程序软件为载体,体现了一种运用信息化思维理解和改善现实世界的实践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其本意是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能学会用信息化的视角考察现实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运用信息化思维方式,处理现实问题。但在很多情况下,囿于对信息技术的理解程度,课堂教学停留在人机交互界面的操作方式及流程记忆上,强调操作步骤和技巧,对于隐藏于软件内部的信息化思维和基本原理缺少点拨引导,让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操作。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不问所以然”的教学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特征,掩盖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刻价值。
  ②窄化“技术之用”,以“情境定式”削弱迁移拓展。所谓“窄化‘技术之用’”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广度与深度考虑得不多,割裂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广泛联系,教学视野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案例情境之中,以一个技术应用案例为“教学点”精雕细琢,反复操练,有意无意地形成了技术应用的“情境定式”。孤立的知识点教学和固化的运用情境,使学生难以实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思维和技术运用的迁移。学生的所思所得也无法在多样化的问题情境中得到实践验证与巩固深化,而课堂教学的意义也就流于肤浅。
  以上两种教学误区产生的原因在于忽视了“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思维价值,割裂了二者的紧密联系,或者把“形式化的操作”作为“技术”的本质,或者把“任务完成”作为教学的目标定位,从而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思维美感和教育价值。
  由此反观周晓明老师执教的《创意笔筒——3D建模设计》一课,从整体上来说,“思维之线”贯穿全课,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在思维引导之下步步深入,并在新的层次上激发了新的思维。技术与思维,二维交织,螺旋升华,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深度。
  思维先启,技术自然生发
  虽然,对于一节课来说,教学的主题是预设好的,但当我们在课堂中引入一个技术主题的教学时,如果能够启动学生的思维产生相应的“问题接口”,那么“技术主题”的引入就具有现实必然性和合理性,从教师“教”的环节来说,更加自然顺畅,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思维逻辑引发“技术逻辑”,浑然一体,情理融洽。例如,课始,周老师从引导学生回忆“笔筒”的表象开始,得到两个结论:一是笔筒中空顶面开放;二是笔筒外形须有个性。这就为下面“抽壳”工具、“相减”工具以及综合运用两类工具实现笔筒的设计创新提供了可以关联的“思维接口”。这样的一种思路,还体现在课中对“抽壳”和“相减”两项工具的技术教学之中。“抽壳”时,选择“物体”与“工具”的先后顺序,“相减”时,选择“源实体”与“目标实体”的结果异同,都是通过“思维”先行,然后“技术”验证的方式来实施教学,符合学习规律,贴合学习心理。
  技术铺垫,思维深层互动
  从本质上来看,技术的进化有赖于思维与现实世界的深度互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期望学生在获得初步的技术知识的同时,能深切地激活思维,提高基于信息化视角的思考力。在本课中,教师并未止步于技术知识点的讲解和操练,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深层次思维的互动。例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基本理解了“抽壳”工具的使用,但教师却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悬念问题”:“先选物体,后选择抽壳工具”,这样的操作能达成技术目标吗?悬而未决的问题促使学生们按照已经掌握的技术思路不断地去练习尝试,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并未急于揭开谜底,直到学生又学习了“相减”工具的使用,教师再出其不意地把“悬念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把“相减”作为新的验证思路来获得答案:先选择物体,然后使用抽壳工具,会把物体内部掏空。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因为这个环节不仅完整呈现了学生思维深化的过程,也暗示了一种技术与思维互动的思考模式。
  技术优化,思维同步创新
  本课以“笔筒”作为教学的项目载体,以“创意”作为技术学习的运用要求,给技术优化和思维创新提供了大空间。“笔筒”由简而繁、由单调而丰富的过程,既是技术学习从体验到掌握、从理解到活用的过程,又是思维从肤浅到深入、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教学全程强调了“设计思维”,从课始运用“抽壳”技术实现“初步设计”,到使用“相减”技术实现“变式设计”,再到后来综合使用“技术”,并辅以不同操作顺序的变化,实现“创新设计”。伴随着技术运用的不断优化,學生的创新思维也获得了激发和锻炼。就教学设计本身而言,这种“穷起点、富过程”的项目思路,也值得借鉴。
其他文献
在书店里安静地看自己想看的书,确实是一种享受,要多惬意就有多惬意。可是,那天,我却惬意不起来。因为,旁边的两个高中生,一直在说着闲话,与学习无关的闲话。  一开始,我认为她们说上一会儿就结束了。出乎我意料的是,她们没完没了地拉呱儿。我想制止她们,可是,如果直截了当地制止,会不会让那年轻的脸庞挂不住?我还不忍心。再说,坐在不远处的一个中年读者,我发现,那目光一遍遍射向她们,狠狠地提醒她们:“你们别说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课标》)‘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中包括“数据与信息”“数据处理与应用”及“算法与程序实现”三部分内容,可以将其作为三个单元开展教学。而“单元1:数据与信息”的教学,尤为重要,因为这不仅是本模块学习的第一课,更是整个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第一课,务必高度重视。精学课标,理清思路  在本栏目上期文章‘必修模块1的教学概述”中提到,“数据与信息”是通
苦瓜因瓜肉、瓜瓤味苦而得名,有趣的是,苦瓜虽苦,却有君子风度,从不会把苦味传给“别人”,苦瓜若与其他食物一起煮、炒,如苦瓜烧肉,苦味却不入肉中,因此苦瓜有“君子菜”的美名。  父亲是南方人,爱吃苦瓜,但我小时候是吃不得“苦”的,每次餐桌上只要有苦瓜这道菜,我便决不会下筷了。父亲每次做苦瓜之前,把切好的苦瓜先放在盐水中浸泡5分钟,把苦水挤出,再用冷开水反复冲洗几遍,然后炒食,这样苦味减轻了,但苦瓜的
有一位入职两年的年轻中学老师给作家连岳写信,倾诉自己对于工作的困惑。她在信中写道:工作两年来,我深深体会到了工作的辛苦和繁琐,琢磨不完的教案,还有劳什子的教研活动。最不堪的是看到那些四十多岁的老教师们,每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年复一年做着重复的工作,看到他们,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想离开,又舍不得单位的编制,她落款称自己是迷茫且糊涂的人。  我想,究其根本,这位女老师的烦恼来自一个年轻人的焦虑和浮
尤拉九岁的时候,没有多少自我意识。他只知道,比如说,他喜欢的颜色是橙黄色,他本人——尤拉,长得像自己那从未见过面的父亲。他还知道,自己曾在幼儿园把尿撒在马桶外,妈妈后来讲给婶婶阿尼娅听,她们一起笑。还有,他因为受委屈大哭过。这轻描淡写的寥寥几笔,导致尤拉对自己的认知少得可怜。  尤拉心头那新的一笔倒不是昨天才出现的,但尤拉刚刚才看清:就像看清卡佳·戈罗申娜无意中用粉笔在黑板上蹭出的一条模模糊糊的线
在我考入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时候,我们的家也搬到了波士顿。  那是一个周末的夜晚,我的父亲和母亲以及我的两个弟弟都去了哥伦比亚。我的外祖母生病了。我没有去,因为我在下周将要考试。  我一个人在家里,晚上,我害怕得睡不着觉。我决定从床上起来拉小提琴,我爱它,它既可以帮我赶走恐惧,又可以使我得到锻炼。拉了一阵之后,突然有人敲门。这使我更为惊恐,我们是新搬来的,我们在这里几乎没有熟人。我的同学也不会来到这里
2013年春天,中国作家阎连科到斯德哥尔摩发表新书《丁庄梦》瑞典文版,陈安娜翻译,在城南的老书店跟读者聚会。第一次见到阎连科。  那家书店维持瑞典上世纪40年代的陈设形式,两个墙面是高墙书架,中间有一个极长的长条桌书台,听众各拿一张板凳沿着书桌两边散落而坐。悦然在书墙边上悄声说:“你看他长得多么像商禽啊!”  商禽是一个亲近的文友,我们时常想起他。  阎连科跟商禽也许有点像,略微歪过的颈子,微翘不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力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碎,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胀大到把路堵死了。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吧,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
“壶”这个字,原来可以用“听”字来形容。  “壶”居然可以用来“听”,那不是很奇怪吗?  当然,可以用来听的壶,不可能是水壶、酒壶,也不可能是喷壶,它是茶壶,是用七个音符奇妙排列组合起来,以二胡的婉约,低音笛的深沉,高胡的纤细和古筝的清丽徐徐摆出的一只只精细、浑朴、润雅的茶壶,确切地说,是音乐。  我不懂音乐,但是于喧嚣的都市、繁忙的生活中,听惯了大街小巷不厌其烦地吵吵嚷嚷的流行歌曲,忽然于某一日
时光奔流,周而反复,这既是来日方长的慷慨,却也成了沧海一粟的“刁难”。说是“刁难”,其实不过是不近人情,不论人世沧桑,光阴总是兀自无动于衷,自始至终不动声色。  于是,有了統年计月,人们打着那漫漫岁月长绳的结,一面学着去辞旧,既往不咎,纵有不舍,也要挥手告别;一面学着去迎新,继往开来,纵是畏怯,也要欣然而往。  岁末年初,就是这样一个绕不开的,新旧互相交融与对抗的绳结。  此时,人们总会许以万象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