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到“悦读”

来源 :教育·综合视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a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书香社会”“全民阅读”首次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层面也跟进出台了推进全民阅读的政策导向。结合当前时代发展需要,审视当前教师阅读现状,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悦读工作室”,并以区级课题《提升小学教师阅读素养实践研究》为引领,研究怎样通过阅读提升教师素养,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研究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教师要成为真正的“悦读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成为关键。
  阅读为谁——接纳
  在课题立项之初,学校课题组便针对全校教师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前测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阅读现状并不乐观,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多数教师把读教材、教参和工具书当作阅读。在学科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觉得自己的职责就是上好一堂课,教好每个知识点,设计好练习题;所以往往认为解读好教材、用好教参、查阅补充一些资料就足够了,阅读只会占用更多的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他们仅仅停留在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中,并没有真正走向教师专业成长,核心素养的提升,和教师职业幸福感形成的层面来。
  正是因为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阅读可以让我们脱离教书匠而成为教育者,所以始终认为阅读是耽误教学。对此,学校课题组为了激发教师的阅读兴趣,率先发动热爱阅读的老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书展示活动:每月两次教师大会,由热爱阅读的老师分享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改变、推荐适合教师阅读的书目;定期组织一群教师参与阅读交流分享;按兴趣成立书友会;寒暑假学校赠书……通过这些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更多的教师感受到阅读给身边的人带来的变化,从而自觉自愿地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来。
  如何阅读——方法
  课题活动推动了一段时间后,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确实应该多阅读,但又苦于没有方法的引领——“我的情况该读哪些方面的书?”“什么时间读什么样的书?”这些又成了新的阶段需要我们课题组解决的问题。
  阅读时间安排 多数老师想读但找不到时间读,成了最头疼的问题。学校里正常的教学工作满满当当,还有更多琐碎的事务性工作需要老师们完成;好不容易有点零散的时间可以稍作休息,哪有心思捧起书本?即便捧起书本,过一会儿又放下,反复几次这样的经历,放下的书就再也没有捧起来过。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为了坚定“让阅读提升教师素养进而惠及学生成长”这一理念,在进行问卷调查后征得大家同意,确定每天午休时间从12:40到13:20为全校师生阅读时间,每天行政分成4个小组检查巡视以确保阅读活动正常进行。于是,每当中午,校园里便溢满书香,师生阅读氛围日渐浓厚。老师们从最初的被动阅读逐渐变为主动阅读,由老师监督学生阅读转化成师生共读。有的班级不仅共读,还开展了阅读交流、推荐等活动,让阅读视野更加开阔,让阅读从平面走向深刻。
  阅读氛围营造 为了让阅读时时在校园里发生,学校在校园走廊设置了阅读漂流区,长长的走廊放漂区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有全校师生在图书漂流活动中放漂的书籍,有以前沉睡在学校图书馆的无数经典著作,还有校外辅导员推荐的各类适合学生开阔眼界的书本。
  阅读内容选择 教师也和学生一样在阅读上有个体化差异,尤其是各科教师还存在学科、年龄的巨大差别,阅读内容就更需要符合每一位教师阅读现状和职业成长的需求了。要持续推动教师阅读,保证阅读质量,课题组必须向教师们提供阅读资源。定期推出必读书目,主要是以中外教育大家的教育专著、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科教师学科专业之书为主。此外,我们充分尊重教师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给教师提供一些选读书目,采用每月一次的“教师好书推荐”活动,通过“悦读工作室”收集整理,把更多的好书推荐给教师。
  阅读形式多样 过去的读书方式基本都以自读为主。经过课题组研究讨论,我们应该把教师们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让读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提高教师读的兴趣。一是继续以教师的自读为主;二是建立“听读会”QQ群,群成员每天在固定时间轮流或提前申報,选择一段或一篇好文章读给大家听,群成员采用QQ群签到制,必须落实每人都参与;三是分享读,开辟“小海棠”电视台“解读名人”栏目,由喜好读名人传记的教师为大家读、讲名人故事,全校固定时间统一收看。另外,要把传统的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功能,我们建议教师下载一些优秀的阅读APP,在纸质阅读不方便时借助手机阅读,得以让闲散的时间有效利用。
  享受阅读——交流
  学校里有部分教师热爱阅读,但不善于与身边的同事分享,没有让阅读时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得到升华,获得更深刻的智慧碰撞;更没有意识与班级里的孩子分享,将阅读经验留存在心里,没有让自己燃烧的阅读火苗点燃更多的小火种,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学校课题组充分意识到阅读交流的重要性,认为泛泛而读不是课题组研究的最终目标。所以,我们为每一位教师制作了阅读档案《我的悦读之旅》,从活动启动开始,大家读的每一本书,读后的每一个收获都做好记录。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一种自己与自己交流的习惯。
  每周升旗仪式、教师大会、半月一次的微论坛,都固定有教师轮流进行好书推荐、读书分享;成立不同的阅读团队,在固定时间进行阅读分享、讨论。不是让阅读者孤单地行进在阅读的路上,而是集合一群想阅读、爱阅读的教师,快乐地徜徉在飘散书香的道路上,成为真正的“悦读者”。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
其他文献
教育部日前印發《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对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开展责任倒查,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及个人的事故责任。其中,要求各地各校要强化落实,通过强化法人主体责任、建立分级管理责任体系,健全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营造人人要安全、人人重安全的良好校园安全氛围;同时,要务求实效,建立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危险源全周期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应急制度,完善实验室安全管
陈莹莹在2019年5月13日《经济日报》撰文指出:数字化设备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网络渗透到他们的娱乐、教育、生活、自我表达和社交等方方面面,对网络有着天然的认同和接受度的青少年,可以说是“数字原住民”,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一代”。那么,家长做好和“移动一代”打交道的准备了吗?有意思的是,家長担心新媒体使用带来的风险;研究结果却显示,智能手机使用对青少年发展既有可能产生危害,也有潜在益处。一方面,智
山西省教育厅日前发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管理的通知》,提出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前儿童的竞赛活动,坚决避免参赛项目明显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现象发生,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通知明确,面向中小学生的全省性竞赛活动清单每年动态调整一次,在省教育厅网站公布。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門、各中小学校、各类教育机构不得组织承办或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清单之外的竞赛活动,不得
近日,北京市教委宣布:2020年秋季开学后北京將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坚持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供给。
杭州一位小学班主任,近日在自己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教育者应该多站在“家长本位”思考教育问题,谨慎选择教育媒介。一种新手段采用之前,需要先考虑好减法。QQ群、微信群、杭州教育、钉钉,再加做实验的App,英语配音的App……家长们确实手忙脚乱!(2019年10月10日《都市快报》)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在一些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却逐渐成为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要求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这完全有别于传统的学习观念,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瓶颈,主要是课程实施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城里孩子生活比较封闭,很多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那么城市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到底如何开展,如何选题,如何实施呢?笔者所在学校近
卓立:北京市润丰学校校长,原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史家胡同小学工作26年,曾创造“胡同学校新天地”蜚声全国。  2017年12月8日,北京市润丰学校VR教室,校长卓立早早来到教室,与教师一起为学生整理VR教学设备。这是五年级语文教师鲍亚利用VR技术讲解《圆明
高职课程的改革,要求对会展专业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在学生掌握会展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促使学生参与到更多的实训和实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企业急需的会展技术能力,促使高职会展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就业。一些高职学生因为合作能力差、责任意识不强或者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不足,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出现一定困难。因此,高职会展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理念、教
数学思考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具体目标中的四大目标之一。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积淀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变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进而突破思维定势造成的干扰。2018年11月23日,由福建省特级教师夏忠领衔的“宁德市夏忠名师工作室”在与寿宁县托溪中心小学结对帮扶,在“构建为学生思维发展而教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教学研讨活动中,工作室名师的示范课
跨校选课,优质资源供给,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编前语  在教育均衡推进中,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曾经尝试推行跨校选课;实践证明,此类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素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作用良好。推行跨校选修,实现共享课程,既为均衡教育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为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成长空间。  跨校选课6年回顾  早在2013年,北京海淀区的4所中学就建立跨校选课、互认学分的小型校级交流平台:不出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