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原研药Abraxane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的生物等效性和延长用药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s8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PAB)(克艾力)与原研药Abraxane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的生物等效性,探索PAB延长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利用生物等效性研究采用随机、两周期、自身交叉对照研究设计(PAB为试验药T,Abraxane为参比药R),受试者随机接受R→T或T→R 2周期治疗(260 mg/m2共21 d);非PD受试者进入延长用药期,均应用试验药(260 mg/m2共21 d)直至疾病进展或毒性不可耐受。

结果

2016年3月1日至5月24日,共纳入4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初始两周期交叉用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药代动力学参数表明两种制剂为生物等效制剂。试验药与参比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7%、97.4%,其中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21.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中位用药周期数7(1~23),中位实际用药剂量260 mg/m2(220~260 mg/m2),因毒性反应减低剂量7例(17.5%),均由260 mg/m2降低为220 mg/m2,因毒性反应结束用药22例(55%)。ORR为40%(95% CI, 24.8%~55.2%),解救一线治疗有效率高于非一线治疗(43.8%与25%),既往未接受过紫杉类治疗的患者较接受过患者有效率高(45.5%与37.9%)。中位PFS为49周(95% CI, 30周~NA)。

结论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克艾力)与原研药Abraxane是生物等效制剂,其毒性反应及疗效亦与原研药无显著差异,国产药物的研发为中国患者创造了更多的治疗机会。

其他文献
目的对综合性儿童医院专科护士岗位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儿科专科护士任职资格要求。方法采用工作日志法,问卷调查法对39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胜任专科护士岗位所需学历要求为本科以上;工作资历要求为儿科工作5年以上,专科工作3年以上,3~6个月ICU工作经验;胜任岗位所需具备的主要能力为临床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评估决策能力。直接临床护理是专科护士岗位工作的核心。结论应制订符合儿科专科护士岗位的岗位
期刊
背景产科气道管理和气管插管失败需要考虑特殊因素。产科影响气道管理的因素包括妊娠期间的解剖和生理改变、环境因素和气道管理相关的培训问题。而且产科手术通常是急诊手术,需要考虑母亲和胎儿安全。目的解读英国产科麻醉医师协会(Obstetric Anaesthetists Association, OAA)/困难气道学会(Difficult Airway Society, DAS)最近发布的第一部困难气道管
目的检测正常脑组织及脑胶质瘤组织中瘦素和瘦素受体的表达,探讨外源性瘦素对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50例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组织及20例正常脑组织中瘦素与瘦素受体的表达情况;使用MTT法、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外源性瘦素对U25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结果(1)胶质瘤组织中瘦素和瘦素受体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
目的探讨腹腔与尾静脉注射褪黑素(melatonin,MT)两种治疗途径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行为学、组织病理学及髓鞘碱性蛋白(MBP)、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84只成年雄性Sprangue-Dawley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n=12)、大脑中动脉栓塞组(MCAO组,n=24)、腹腔注射组(n=24)及静脉注射组(n=24)。缺血再灌
目的探讨抗抑郁剂对抑郁模型大鼠额叶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n)、抑郁模型组(Dn)、西肽普兰组(Dx)、文拉法辛组(Dw)和瑞波西汀组(Dr),每组6只。用敞箱实验及糖水消耗实验进行行为学评价;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大鼠额叶炎性因子浓度,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大鼠行为学评分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与Cn组比较,Dn、Dx、Dw、Dr组敞箱实验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1)体内实验:BALB/c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低浓度甘草酸(25 mg/kg)组、高浓度甘草酸(100 mg/kg)组、U0126(0.1 mg/kg)干预组及SB203580(5 mg/kg)干预组各10只。末次激发24 h后,肺组织
期刊
目的探索炎性指标,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晚期DLBCL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人口学特点、分期及预后等特征。按照NLR的cut-off值为5,PLR的cut-off值为300,将全组患者分为低NLR组(≤5∶1)和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