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社会发生巨大变迁,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急剧变化。对研究生考试与社会变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与探讨,将有助于高校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为考试的社会学问题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考试 社会变迁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042-02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知识、智慧、人格高度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始于20世纪初,经过20多年的历程,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随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招生数量逐年递增。近几年报考人数又开始大规模下降。这一系列的变化与研究生教育状况有什么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研究生考试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广西几所高校的20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研究生考试与社会变迁的相关性,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考试的社会学问题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调查研究方法
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研究生家庭经济情况、考研目的、就业期望、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状况意见与建议等若干个层面。共25个问题,其中有21个单选题,2个多选题,2个开放题。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
2.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一般本科院校的200名在校研究生。其中男生80名,女生120名;现学专业80%为理工类、15%为人文社科类、5%为其他类型专业;被调查者父母亲的身份主要为农民、工人及无业失业下岗人员;调查对象的家庭居住地5%在大城市、20%在中等城市、25%在县级市或县城、50%在农村。
3.调查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用社会统计软件包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考研动机的分析
在被问到考研目的时,有65%的同学回答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以便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只有20%的同学考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而出于对科研的热爱,实现自我价值而考研的同学则只占到15%。这说明现在研究生考研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对科研事业的热爱,更不是为了以后能为社会多做贡献。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并未收到切实的成效。
2.研究生就业期待
(1)对就业地点的期望
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学生期望以后能在中等城市就业;有35%的学生期望毕业后能去大城市发展;只有5%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回到农村基层去工作。其可能的原因是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大城市的竞争压力也非常大。对于大部分来自农村,没有太多社会关系背景的学生,宁愿选择机会较多但压力相对较小的中等城市就业。
(2)对就业部门的选择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0%的学生期望毕业以后能进入科研院所或高校;有15%的学生期望毕业后能去党政机关发展;还有15%的学生选择去其他事业单位。这表明目前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就业定位依然主要是瞄准科研院所、高校、政府部门及其它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
究其原因,一是与受调查者所学专业有关。被调查者中有80%为理工类专业。我们国家在现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中,理工类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还是为培养基础研究及高校教学人才服务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能给毕业硕士研究生提供较好的科研工作平台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另外,可能与我国长期以来比较单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关。目前大部分研究生还不能直接进入高层次研究、应用、经济生产、管理系统并起决定性作用。
(3)对就业后工资的期待
调查结果表明,有55%的学生将工资水平定位在2001~3000元;有30%的同学将目标放得较低,定位在1001~2000元;只有15%的同学期望工资最低能在3001~5000元之间。这可能是受当今研究生就业形势的影响。
3.对近几年考研形势变化的分析
在问及前些年“考研热”现象及近两年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时,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大量的本科毕业生之所以选择考研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提高福利待遇。而近两年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正是因为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就业优势的丧失。相对于考研总人数的下降趋势,女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却连年攀升,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是为了逃避当前的就业压力,为了以后找个更好的工作。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女生(尤其是理工科女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4.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满意程度调查
60%以上的同学对当前研究生的教师教学、教师整体素质表示基本满意。但有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当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有65%的学生认为当前研究生收费标准偏高。而且有55%以上的同学对当前研究生的待遇和学校后勤服务表示不满。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巨大变迁,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生人数的迅猛增长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在这种“高速”发展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下降
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大额上升与生源的供给总量不足影响了研究生教育对生源的有效选择:高分低能的应试型考生大量出现。由于受长期以来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创新意识缺乏,在大学扩招和产业结构、社会结构调整的夹击中遭受就业困难。为了暂时逃避就业压力,为了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很多同学选择了考研。考研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提高素质而仅仅是就业手段,把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录取为研究生,使研究生教育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培养经费缺乏保障,使教育质量大受影响。
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5年来在各层次和采用不同形式的同时大规模扩招,使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硬件资源供给及利用都处于十分紧張的状态。在许多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包括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和导师、授课、研究课题等软件都与本科教育的资源是共用的。即使是研究生教育的独用资源,也由于人满为患而导致资源趋于“耗散”,这都一定程度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3.培养机制失调
研究生教育仍然固守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机制仍侧重于学术型培养。社会急需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机制欠缺或扭曲,不能形成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应用能力层次的教育质量也不高。在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过分注重人学考试,对学习过程的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较少。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研究生教育能否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以及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 周本回.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 徐 淼、高 宇.研究生规模化培养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03)
3 赵 研.浅析现行体制下研究生招生模式存在的问题[J].理论界,2006(04)
4 赵 玮.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05)
【关键词】研究生考试 社会变迁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042-02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知识、智慧、人格高度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始于20世纪初,经过20多年的历程,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随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招生数量逐年递增。近几年报考人数又开始大规模下降。这一系列的变化与研究生教育状况有什么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研究生考试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广西几所高校的20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研究生考试与社会变迁的相关性,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考试的社会学问题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调查研究方法
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研究生家庭经济情况、考研目的、就业期望、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状况意见与建议等若干个层面。共25个问题,其中有21个单选题,2个多选题,2个开放题。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
2.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一般本科院校的200名在校研究生。其中男生80名,女生120名;现学专业80%为理工类、15%为人文社科类、5%为其他类型专业;被调查者父母亲的身份主要为农民、工人及无业失业下岗人员;调查对象的家庭居住地5%在大城市、20%在中等城市、25%在县级市或县城、50%在农村。
3.调查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用社会统计软件包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考研动机的分析
在被问到考研目的时,有65%的同学回答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以便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只有20%的同学考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而出于对科研的热爱,实现自我价值而考研的同学则只占到15%。这说明现在研究生考研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对科研事业的热爱,更不是为了以后能为社会多做贡献。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并未收到切实的成效。
2.研究生就业期待
(1)对就业地点的期望
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学生期望以后能在中等城市就业;有35%的学生期望毕业后能去大城市发展;只有5%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回到农村基层去工作。其可能的原因是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大城市的竞争压力也非常大。对于大部分来自农村,没有太多社会关系背景的学生,宁愿选择机会较多但压力相对较小的中等城市就业。
(2)对就业部门的选择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0%的学生期望毕业以后能进入科研院所或高校;有15%的学生期望毕业后能去党政机关发展;还有15%的学生选择去其他事业单位。这表明目前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就业定位依然主要是瞄准科研院所、高校、政府部门及其它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
究其原因,一是与受调查者所学专业有关。被调查者中有80%为理工类专业。我们国家在现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中,理工类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还是为培养基础研究及高校教学人才服务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能给毕业硕士研究生提供较好的科研工作平台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另外,可能与我国长期以来比较单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关。目前大部分研究生还不能直接进入高层次研究、应用、经济生产、管理系统并起决定性作用。
(3)对就业后工资的期待
调查结果表明,有55%的学生将工资水平定位在2001~3000元;有30%的同学将目标放得较低,定位在1001~2000元;只有15%的同学期望工资最低能在3001~5000元之间。这可能是受当今研究生就业形势的影响。
3.对近几年考研形势变化的分析
在问及前些年“考研热”现象及近两年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时,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大量的本科毕业生之所以选择考研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提高福利待遇。而近两年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正是因为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就业优势的丧失。相对于考研总人数的下降趋势,女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却连年攀升,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是为了逃避当前的就业压力,为了以后找个更好的工作。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女生(尤其是理工科女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4.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满意程度调查
60%以上的同学对当前研究生的教师教学、教师整体素质表示基本满意。但有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当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有65%的学生认为当前研究生收费标准偏高。而且有55%以上的同学对当前研究生的待遇和学校后勤服务表示不满。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巨大变迁,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生人数的迅猛增长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在这种“高速”发展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下降
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大额上升与生源的供给总量不足影响了研究生教育对生源的有效选择:高分低能的应试型考生大量出现。由于受长期以来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创新意识缺乏,在大学扩招和产业结构、社会结构调整的夹击中遭受就业困难。为了暂时逃避就业压力,为了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很多同学选择了考研。考研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提高素质而仅仅是就业手段,把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录取为研究生,使研究生教育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培养经费缺乏保障,使教育质量大受影响。
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5年来在各层次和采用不同形式的同时大规模扩招,使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硬件资源供给及利用都处于十分紧張的状态。在许多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包括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和导师、授课、研究课题等软件都与本科教育的资源是共用的。即使是研究生教育的独用资源,也由于人满为患而导致资源趋于“耗散”,这都一定程度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3.培养机制失调
研究生教育仍然固守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机制仍侧重于学术型培养。社会急需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机制欠缺或扭曲,不能形成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应用能力层次的教育质量也不高。在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过分注重人学考试,对学习过程的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较少。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研究生教育能否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以及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 周本回.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 徐 淼、高 宇.研究生规模化培养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03)
3 赵 研.浅析现行体制下研究生招生模式存在的问题[J].理论界,2006(04)
4 赵 玮.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