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大悟习素言悟妙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教版教材中,有两位大家的书信都谈及了“奉献”的道理。《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高尔基在给儿子的信中也谈到了“奉献”的道理。
  两封大家的书信是学生学习的宝贵教材。其朴素又不乏生动的语言,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其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亟待补充的思想之钙;其就地取材、现身说法的大智慧,则给学生学习说理以很好的启示。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价值,引导学生了其大悟,习其素言,悟其妙法。
  一、走近大家,了其大悟—— 大道至简,大理至明
  现在的孩子,多在爱中泡大。他们习惯于“被爱”,而不懂得“去爱”。“奉献”的道理恰是亟待补充的思想之钙。后天的教育,也许让他们具有了相关的道德认知,但依然缺乏元认知。他们知道要奉献,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奉献,更不知怎样去奉献。在他们看来,“奉献”往往跟“伟大”相连,与“平凡”难沾边。
  两位大师所讲的“奉献”道理,简单明了,接地气。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品读,让学生在与两位“高尚的人”对话的过程中真正吸纳奉献的人生道理。
  且看如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奉献”在你的感觉中是怎样的?
  生:是无私的,高尚的。
  生:还是很伟大的。
  师:你想起了谁?
  生:雷锋。
  生:焦裕禄、叶欣。
  生:谭千秋。
  师:是啊,“奉献”是个很高大上的词,它往往跟“伟大”相联系。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不是也能“奉献”一番呢?
  (很多学生有点尴尬)
  师:读这两位文学大师的书信,就是在聆听他们的教诲。用心读读,你对“奉献”一定有新的认识。
  生:高尔基说:“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原来,奉献就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一句问候、一个鼓励、一次捐助……都可以。
  师:是啊,这有何难?
  生:在温暖别人的时候,还能收获快乐,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师:对,这又何乐而不为?
  生:巴金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原来,奉献只是为别人花费多余的爱、同情、精力和时间。
  师:是啊,这似乎只是為了不浪费而已,信手拈来,何难之有?何乐不为?
  师:有道是“大道至简”,两位大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奉献的道理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我们轻声读读,用心记记。
  以上片段,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在品读两位大师的谆谆告诫中,明白了为什么奉献、怎样奉献。于是乎,“奉献”就悄然走下神坛,来到了学生身边,直至潜入他们的心间。
  诚然,大道至简,大理至明。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大家,了其大悟。
  二、走近大家,习其素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综观两位大家的书信,没有修辞,没有成语,明白如话,似乎毫无文采可言。这样的素言,往往被很多老师所忽略,更不会引起学生的关注。
  其实,仔细品读,不难发现,两位大家的语言简洁明快, 朴实而不乏生动,看似不施粉黛,实则内蕴大美。高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稍具审美意识,他们喜欢华丽的辞藻,追求修辞的丰富,往往忽视语言表达的朴素之美。这样的审美观,显然不利于审美情趣的培养,也不利于表达能力的发展。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看似不事雕饰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大美。且看如下教学:
  师:同学们,读了巴金和高尔基两位大文豪的书信,你是否感觉他们的语言特别高大上呢?
  生:没有。我感觉这些话好像很朴实,似乎没什么特别高级的。
  师:辞藻华丽是浓妆艳抹的
  美。其实,朴实无华,不事雕饰是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请你再用心读读,是否能欣赏其中之美呢?
  生:对于生命的意义、奉献的道理,作者用一小段话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感觉这些话干干净净的。
  师:这就是简洁明快的语言。
  它带给我们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
  生:高尔基把奉献说成“给”,把索取说成“拿”,好像特别接地气。
  师:对,作者把书面化的语言用口头化的语言来表达,让人感觉很亲近,又觉得很形象。
  生:巴金爷爷把“实现生命的价值”说成“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把“碌碌无为”或者“一味索取”说成“白吃干饭”,把“为社会做贡献”说成“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让我觉得很形象。
  师:对,这些形象化的语言,点缀在简明朴实的语言中,让字里行间多了些趣味。这便是大作家那朴素语言中蕴藏着的大美。这样的语言是我们学习表达的好范式。让我们在朗读中好好欣赏吧!
  以上教学,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看似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的大美所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夯实了他们语言学习的根基。
  确实,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师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语言内蕴的大美,再引导学生去欣赏,去内化。
  三、走近大家,悟其妙法——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两位大家讲述的人生意义、奉献道理,为什么让孩子和读者这么容易接受?析理透彻是原因之一,而就地取材、现身说法则是更重要的原因。其间没有旁征博引,没有引经据典,而是信手拈来,“现炒现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高尔基种花的辛劳,更欣赏繁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景,体会父亲睹物思儿的欣慰。学生充分领略“美好的东西”带给人的无限美好的过程,也是尽情体验“给”带来的愉悦心情的过程。再读“写信教子”部分,对奉献这一道理也就感同身受了。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其说理方法的巧妙——巧借对方深有感触的经历来说明道理,更易让对方接受。
  巴金关于奉献的人生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品读:
  师:巴金爷爷对于生命意义的感悟,是他认真思索、苦苦追求之后“终于”得出的。请你读读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联系你对巴金爷爷的了解,来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出示)
  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
  生:巴金爷爷一生笔耕不辍,
  他写下了《家》《春》《秋》《雾》《雨》《电》……为我们留下了上千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带给读者很多精神财富。他没有白吃干饭,而是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让自己的生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结出了硕大的果实。
  生:巴金爷爷不是富翁,他是一位几十年不要工资的作家,全靠自己的稿费生活。他还资助一些困难的人。巴金爷爷曾向希望工程捐款59万多元。他确实把更多的爱和同情给了需要的人。
  师:是啊,巴金爷爷用自己奋斗而充满爱的一生,阐释了生命的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让生命开花结果。这是巴金爷爷自己悟出的生命真谛,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道理。让我们用心读读,把巴金爷爷的谆谆教导记在心间。
  (生齐声朗读)
  师:巴金爷爷身体力行,现身说法,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说理方法。
  以上教学,教师循着两位大家的说理思路,带着学生“顺藤摸瓜”,最后小结说理方法。这一过程,既让学生领悟了奉献之道,还学习了两位大家巧妙的说理方法。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就地取材,现身说法,确是一种大智慧。教师要在循法导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其方法之巧妙。
  了其大悟,习其素言,悟其妙法。这样,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了大家。而这,需要教师先行一步,更近地走近大家。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大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带领团队研究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起于对基础教育落实核心价值观方式的反思,成于对于学科教学乃至学校教育落实核心价值途径的实践探索。其近30年的研究历程,以学科教学为切入点,伴随着不断的自我超越,试图探索一条基础教育有效渗透核心价值观的道路。  一、主题教学的提出针对基础教育落实核心价值观的误区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
推荐语  作为语文教师,课文读不好,何以教学生?读课文是钻研教材的基本内容,是语文备课的重要环节,课文读明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王伟福老师回忆过去又书写现在,写下了他读课文的经历、体验、想法,从中看到了他真实的阅读故事和阅读体验。他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通过一丝不苟读课文,就能走进文本,把握课文脉络,掌握课文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做到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近几年,我关注“整本书阅读”教学,听过很多老师上这样的课,或者是读之前的推介课,或者是读之后的分享课,我发现课堂呈现出来的面貌真是迥然不同。有的课上,学生兴致盎然、思维活跃、乐于表达、善于思辨;有的课上,学生则沉闷不语、表情呆滞、胆小怯懦,只会迎合教师。常有老师抱怨这是学生阅读基础和学习习惯的问题,我觉得是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我问过很多老师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带着学生开展整本书
初识校长深感幸运  “雪莹,快来!你师父到了!”当我赶到会议室时,另一位应邀来评课的专家已经开始评课了,悄悄看了看坐在那边的曾校长,她正朝我眨眼微笑呢!“嗯,是曾校长,一如既往,干练漂亮!”只见曾校长梳着一头整齐的半扎发,黑色绒质西装外套上别着镶嵌着珍珠的银色三角胸针。  “如果我来上这堂课,我会这样设计……”曾校长开始点评了,她字字珠玑,紧扣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给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我和其他青年教
小练笔看起来简单,但涵盖的内容却非常丰富,除了可以培养学生写话能力外,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运用刚学过的字词,养成自我修改的好习惯。小练笔指向不同,落实的目标也不同。  一、指向词语,在运用中理解巩固  随着年级的升高,字词教学所占的时间明显减少,教学的重心向阅读和写作倾斜。此时课文篇幅却明显变长,生字词也大量增加,于是,很多学生在书写中错别字增多了,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也不够透彻。面对这一现状设计指
【教学设计】  板块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初次见面,老师带来一盆月季花作为见面礼。  (2)师出示写花的词组,指名读。  (3)揭题。(提示:“瓣”的中间是“瓜”,写得瘦瘦长长紧凑才好看。)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生字的写法,准备默写。  2.预习检测,理解词语。  (1)默写。将字写正确、写美观。(指名一生上黑板写)  
在我想来,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都应该会住着那样一个人:无论独处或喧嚣,无论失意或自足,无论是人生的巅峰或低谷,无论是勃发的青春岁月或温婉的夕阳时光,她,总会浸润在你的沉思里,渗透在你的气息里,沉淀进你的人生里……她,就在那里,不言不语,不远不近,却微笑盈盈,一天一天地督促你向前,再向前,向前遇见那个更美好的自己。  记忆溯流而上,回到了五年前的秋天。那个黄昏的夕照特别的美,把金秋十月的通源小学渲染得
提到“起跑线”,可能热度最高的当属“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了。关于“起跑线”,中国的家长有很多话题和经验,更有很多教训。“赢在起跑线”是太多家长的梦想,因为梦想驱动,家长对孩子的各种开发、各种抢跑都投入了极大热情,“零岁方案”“提前占坑”一片火热,让人目不暇接。不少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抢先起步,就可以抢先成功,因此大家乐此不疲、甘之如饴,有人亦步亦趋,也有人叫苦连天。那“赢在起跑线”究竟靠
文本解读  《金木水火土》是统编本一上识字部分的第一篇学习写字的课文。本课是一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向我们揭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儿歌首行以“一二三四五”起句,五个数字是先人认识世界的开始。第二句,介绍自然界最基本的五种物质。第三、四句,介绍天在上,覆盖万物;地在下,衍生万物。太阳、月亮一直贯穿古今。  本课是第
有一次,我把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瀚的《凉州词》两首边塞诗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习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对战争场面、宴飲场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会,对诗词内涵和情感的把握都还算到位,朗读也呈现出看得见的变化,教与学的效果都达到了我的心理预期。高兴之余,我问了一个问题:“两首诗学到现在还有什么问题不懂吗?”  一个男孩子缓缓举起了手,我把话筒递给他。  “我不懂‘醉卧沙场君莫笑’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