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nb200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4年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行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小儿患者76例,对输液外渗的原因回顾分析。结果:76例行头皮静脉输液患儿中,70例是药物外渗导致的穿刺部位肿痛,其余6例患儿中,3例是针头未固定牢固,针尖滑出血管导致,2例是拔针后按压时间过短导致的,1例是针尖穿破血管导致的。结论: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多种,分析原因,有效预防能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在穿刺血管或输液过程中针头或留置导管滑出血管外,液体进入穿刺血管外组织的一种情况[1]。在儿科治疗中,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常用的治疗手段,输液外渗也是输液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本文对2014年3月~2014年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行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小儿患者76例回顾分析,探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4年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行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小儿患者76例,其中男39例,女37例,年龄3个月~10岁,平均年龄(5.8±1.3)岁。76例患儿均行头皮静脉输液,患儿在输液5分钟内出现药物外渗情况,发生区域直径在2cm以内,并伴有肿痛。
  1.2观察指标
  对76例患儿进行头皮静脉输液存在的药液外渗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局部出现肿胀、刺痛、烧灼痛、回抽时无回血、出现水泡、局部皮肤发黑、形成溃疡等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出现药物外渗的原因。
  2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76例行头皮静脉输液患儿中,由于药物外渗导致的穿刺部位肿痛为70例,其余6例患儿中,针头未固定牢固,针尖滑出血管导致为3例,拔针后按压时间过短导致为2例,针尖穿破血管导致为1例。
  3讨论
  3.1药物因素
  根据患儿病例可知,在给药过程中,收缩血管类药物、刺激性达大的药物(如甘露醇、儿茶酚、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等)容易发生外渗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76例患儿行头皮静脉输液时注入收缩血管类药物、刺激性大药物及其他一般药物因药物原因导致外渗有70例,患儿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发生肿痛情况[2]。调查研究可知,由于药物PH值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机体细胞代谢功能产生的影响都能引发药物外渗。药物外渗对穿刺周围血管会造成较大的伤害,一旦发生外渗,患儿的穿刺部位会出现组织坏死情况或静脉炎。
  3.2操作因素
  护士缺乏专业知识,对高危药物特性和使用方法没有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操作不熟练,针头斜面没有完全刺入血管,输液时间过长,输液速度过快;缺乏与家长和患儿沟通的技巧,致使在对患儿行静脉注射过程中发生一次给药却多次穿刺的情况;没有选择合适的给药血管增加了血管内壁压力;患儿出汗、护理人员没有剃净患儿血管周围头发、固定方法不正确,使针头没有固定牢固,随着患儿的肢体活动导致针尖滑出血管;在患儿输液过程中,护士人员没有定时巡视,没有及时发现导致针头移动的因素;在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或按压时间过短,导致药液沿针眼外渗,特别是穿刺技术不佳,针头穿破血管是药物外渗的直接原因[3]。本研究中,3例患儿发生药物外渗情况是由于针头未固定牢固,针尖滑出血管导致的,2例患儿是拔针后按压时间过短导致的药物外渗,1例患儿是针尖穿破血管导致药物外渗,由此可知,护士人员的操作因素也是导致患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的重要原因。
  3.3患儿因素
  3.3.1新生儿 新生儿全身分布着胎脂,患儿接受静脉注射的皮肤或是苍白,或是青紫,从而增加了静脉注射的难度,因此,能够做穿刺注射的部位只有头皮,但新生儿头皮血管很少,并且很细,充盈程度及静脉压较低,这就很难找到血管,另外,新生儿皮肤松弛,管腔细嫩,血管短且弯曲,容易受到周围组织的牵拉,所以在头皮静脉穿刺时出现回血慢或不回血现象也增加了患儿头皮静脉穿刺的难度。而且固定在新生儿头皮上的脚步容易在变更体位时容易脱落,从而发生药液外渗的情况[4]。
  3.3.2婴幼儿 婴幼儿表现出的爱哭闹、扭动身体、不配合,也容易导致输液外渗的发生,而家长对患儿的紧张程度,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护士人员的压力,加上患儿血管短,不直都给静脉输液增加了难度。而且患儿的皮下脂肪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血管活动度减少,容易造成血液反流,若穿刺部位和血管没有选择正确,极为容易引发外渗现象。小儿天性好动,导致固定困难,而一但发生外渗,患儿又不会表达疼痛的感觉,因此,小儿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较多。此外,一些患儿长期进行输液治疗或发生脱水现象,就会因为血管受损或通透性增强而发横输液外渗的情况。
  3.4家长因素
  患儿在接受治疗时,家长为防止患儿乱动而过多搂抱,一些患儿由于对输液恐惧,哭闹不止,对治疗不合作,家长看护不当,患儿的手胡乱抓绕等行为都会造成针头移位现象的出现,从而使针头画出血管外,发生外渗情况。
  3.5预防措施
  针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在患儿输液前,护士要先告知家长患儿的病情,若需要使用高危药物,要向家长说明用药注意事项及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取得家长的配合;在患儿输液过程中,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观察患儿输液部位的情况;护士要提高操作水平,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前选择合适的血管,穿刺时要避开患儿的关节部位,穿刺成功后固定好枕头,避免在同一静脉多次穿刺。患儿输入刺激性药物前要先用盐水开路,保证输液通道的通畅,然后在输入药物,输完药物后用盐水冲管,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在为患儿行留置针穿刺时,若发现送管阻力,要立即停止操作,避免反復退针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引发药液外渗,留置针的使用时间为3~5天。若患儿静脉输液发生外渗,就不要在患儿受损静脉的远端部位留置导管。
  综上所述,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药物外渗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分析外渗原因,有效预防是能够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雷桃英.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7(10):237,195.
  [2]肖启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22):282.
  [3]张录云.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探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3):266-267.
  [4]江华,侯静.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优育,2013,19(6):504-506.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脑积水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效果。方法:本次选取60例脑积水患儿,均为我院儿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结果:本次选取的60例脑积水患儿,分流术后感染、分流管填塞各1例,未发生过度分流等其他不良情况。平均行1年随访,分流管均通畅58例,2例堵塞。相较术前,智能异常率、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儿脑积水采用脑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50例和对照组(常规换药治疗) 50例,观察组在初步清创基础上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湿敷,再予以敷料包扎;对照组采用5%呋喃西林或1%碘伏纱块湿敷后方纱敷料包扎,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明显缩短压疮创面愈合时间;不同时间创面平均愈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
期刊
摘要:目的:对中医针灸治疗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48)与观察组(48),对对照组患者患者实施常规西医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针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08%,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对偏头风患者采用牵正散加减治疗的方法和成效。方法:以2014.1.1~2015.1.1.之间在我院治疗的偏头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采用牵正散加减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 46偏头风患者采用牵正散加减治疗后,治愈7例,显效3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95%。结论: 提示中药活血通络,化瘀止痛治顽疾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牵正散 偏头风  1、临床资料  46例病
期刊
摘要:目的: 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和生活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进行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 ESCA)和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SQL)问卷调查,分析自我护理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80例有效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为(108.03±20.94)分,且低、中、高三个水平分别占2.54%,64.41%,3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对长期血糖控制不良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104例长期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4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随访护理指导,研究组在常规随访基础上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随访管理。分别于随访前及随访6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糖代谢指标,并用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评估随访前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随访6个月后,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接受冠心病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为68.00%,治療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给予常规治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硝酸异山梨酯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6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控制呼吸道感染、控制心力衰竭或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于5%的葡萄糖液和(或)生理盐水 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共15天。硝酸异山梨酯与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骨折采取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68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实施联合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34例实施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两组患者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无差异,经治疗后出现变化,但是观察组在术后3个月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重型肝炎60例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09年10月1日至2014年10月1日我院诊治的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谷胱甘肽、甘利欣、甘草酸二胺等护肝治疗,研究组采取异甘草酸镁+恩替卡韦治疗。分别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HBV DNA和谷丙转氨酶。结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