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存在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的一种教学形式,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能力和经验等方面普遍提高,尤为关键的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悦的情绪,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师生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本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二十余年,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始终存在较大的差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习动机迥然不同,要切实贯彻素质教育,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压力山大。为此我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问题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分层
将学生每5人为一组,由具有一定的管理与协调能力的数学优秀生担任组长,然后再由组长挑选成员。组长挑选成员时,需要考虑四个因素:数学成绩;同学关系;座位远近;进步空间。这样分组,突出了组长的主观能动性,保证了每组之间的学生素质大致相当,兼顾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互帮互助
通过分组,每个学习小组自然而成三个等级:A(优秀生)、B(良好生)、C(学困生),老师建议:A级同学在小组学习时起主导作用,B级同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C级同学甘当B级同学的弟子,能有效地避免了“优生旁边一大群人门庭若市”“学困生无人可问”的现状,同时无形之中增强B层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然后列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教材:
1.求以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
2.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具有怎样的关系?
3.你能从中发现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提问,由小组推荐同学完成上述回答。然后再出示问题串:
C级:1.∠C=90°,a=6,b=8,则c=___________.
2.∠B=90°,a=5,b=13,则c=___________.
3.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和长为7 cm,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之和等于___________cm2。
4.∠C=90°,a∶b=3∶4,c=15,则a=___________.
B级:1.一直角三角形两边分别是3和4,则第三边的平方等于_____;
2.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10 cm,底边12 cm,则它的面积为_____;
A级:在Rt△ABC中,∠C=90°,a b=17,c=13,求S△ABC.
由于每一级中都有过关题,所有同学都从C级习题开始,为了节省时间,事先规定:做低一级的习题可以省略详细求解步骤,但在完成本级习题時才必须按规定的步骤书写,这样既规范学生答题的格式,又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拓展自己才华的空间,课堂上学习气氛非常活跃,作为引导者,巡查重点为A级同学,偶尔解答点问题,提示个别学生。完成本级习题者,可向高一级习题挑战,最后分级展示每组作品,并发起“欢迎你找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同学回答,并根据回答问题学生的等级及情况,分别记上1、2、3分(回答本级题目,加1分/次,越级回答加2~3分)。
三、评价与奖励
以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为期限,得分前五名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老师主要给予精神方面的奖励,并以信息的形式告知每位家长,家长给予小孩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得分最低的三个小组成员必须向全班同学做出承诺,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与办法。 分层次教学中使用问题串,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避免了优秀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学困生无事可干,能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针对各层次学生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串,使得大家都有“桃子摘”,优化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另外,由于教师在事先估计了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问题串,能极大地锻炼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等能力。 不过,分层教学如果组数较多,习题太多或太少,将造成课堂练习时间太长学生讨论时间缺乏或大批学生无所事事。合理的设计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从学习中找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的快乐,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我期待着更多的同行不吝赐教,共同努力。
分层教学法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能力和经验等方面普遍提高,尤为关键的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悦的情绪,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师生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本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二十余年,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始终存在较大的差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习动机迥然不同,要切实贯彻素质教育,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压力山大。为此我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问题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分层
将学生每5人为一组,由具有一定的管理与协调能力的数学优秀生担任组长,然后再由组长挑选成员。组长挑选成员时,需要考虑四个因素:数学成绩;同学关系;座位远近;进步空间。这样分组,突出了组长的主观能动性,保证了每组之间的学生素质大致相当,兼顾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互帮互助
通过分组,每个学习小组自然而成三个等级:A(优秀生)、B(良好生)、C(学困生),老师建议:A级同学在小组学习时起主导作用,B级同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C级同学甘当B级同学的弟子,能有效地避免了“优生旁边一大群人门庭若市”“学困生无人可问”的现状,同时无形之中增强B层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然后列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教材:
1.求以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
2.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具有怎样的关系?
3.你能从中发现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提问,由小组推荐同学完成上述回答。然后再出示问题串:
C级:1.∠C=90°,a=6,b=8,则c=___________.
2.∠B=90°,a=5,b=13,则c=___________.
3.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和长为7 cm,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之和等于___________cm2。
4.∠C=90°,a∶b=3∶4,c=15,则a=___________.
B级:1.一直角三角形两边分别是3和4,则第三边的平方等于_____;
2.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10 cm,底边12 cm,则它的面积为_____;
A级:在Rt△ABC中,∠C=90°,a b=17,c=13,求S△ABC.
由于每一级中都有过关题,所有同学都从C级习题开始,为了节省时间,事先规定:做低一级的习题可以省略详细求解步骤,但在完成本级习题時才必须按规定的步骤书写,这样既规范学生答题的格式,又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拓展自己才华的空间,课堂上学习气氛非常活跃,作为引导者,巡查重点为A级同学,偶尔解答点问题,提示个别学生。完成本级习题者,可向高一级习题挑战,最后分级展示每组作品,并发起“欢迎你找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同学回答,并根据回答问题学生的等级及情况,分别记上1、2、3分(回答本级题目,加1分/次,越级回答加2~3分)。
三、评价与奖励
以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为期限,得分前五名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老师主要给予精神方面的奖励,并以信息的形式告知每位家长,家长给予小孩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得分最低的三个小组成员必须向全班同学做出承诺,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与办法。 分层次教学中使用问题串,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避免了优秀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学困生无事可干,能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针对各层次学生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串,使得大家都有“桃子摘”,优化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另外,由于教师在事先估计了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问题串,能极大地锻炼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等能力。 不过,分层教学如果组数较多,习题太多或太少,将造成课堂练习时间太长学生讨论时间缺乏或大批学生无所事事。合理的设计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从学习中找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的快乐,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我期待着更多的同行不吝赐教,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