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淡远神游天真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588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中焘1939年生,浙江鄞县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擅长山水画。作品有《井冈山》《南湖图》《山水清华》等。出版《童中焘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童中焘》。编著有《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合编)、《山水画技法析览》(合编)。
  山水画到了晚清,甜熟柔靡,空虚无具。及20世纪,画学复兴,名家辈出,黄宾虹卓然大家,骎骎人于大家者数人,鲜为人知的顾坤伯先生是决不能逃焉者的。
  坤伯先生的行实,师兄小坤编有年表,程十发先生曾于1988年为出版的《顾坤伯画集》作序,介绍艺术实践。值先生百年诞辰,以我对先生的山水画的认识及有关问题撰此小文,以志纪念与敬仰。
  一、画无大师
  南齐谢赫论画之优劣,裁成六品,唐朱景玄定为四格。后人论画家的成就,或称“大家”,或称“名家”,未有“大师”,书也没有见称为“大师”的。明项穆《书法雅言·品格》因人的“质分高下”、“功有深浅”,就其所造,略分五等:“正宗尚矣,大家其博,名家其专,正源其谨,傍流其肆。”又在《神化》篇中称:“宣尼、逸少,道统书源,匪不相通。”他心目中的“正宗”唯王羲之一人,如朱履贞所谓:“前举钟张二王,为书法之冠;至此则历代孤绍,专宗右军。”(《书学捷要》)“正宗”,后人又谓“宗师”。宗者,宗派,“宗师”,一宗之尊为师者。“正”者,于众宗中视为“正”的,如定儒家为“正统”。总之,“正宗”“宗师”,实际指向一宗。书有南北,“局于宗王,而不知王不足以该南北”;但王羲之的情况似乎不同,篆分真草,“众体皆能”,并且“天然逸出”,“奕矣奇解”。项穆说:“宰我称仲尼贤于尧、舜,余则谓逸少兼乎钟、张,大统斯垂,万世不易。”钟张是“专擅”,王则“大成已集”“妙入时中”。“囊括无外,谓之大也”,既广且深,视同“大师”,后人没有大意见,且誉为“书圣”。但不管怎么说,“大师”总不如“宗师”确切,所以项穆终未径称王羲之为大师。
  画更复杂得多。画与书,源同而“体”异。书之为道,“性情存乎八法,义理则原乎六书”,“无他术也”(明朱同《覆瓿集》),画除了用笔用墨,须有写形结体的技法,更有无法之法:“外师造化,未尝定为何法何法也;内得心源,不言得之某氏某氏。”(明王绂《书画传习录》)出乎象形之表者即用笔用墨之法有标准。“取乎象形”的方法,虽有法,而无定法。古人画分十三科,“未有独任一见而得万物之兼,情备诸体而擅众作之美”(宋刘学箕《方是闲居士小稿》),且时势推移,质以代兴,工用多变,不可能以一宗统天下。因此,传统画论画史,有文人、士夫、作家、工匠之别,或谓“立宗”“开派”,称“租”称“开山”,或品为大家、名家、大名家、小名家,而未有“大师”的称谓,因实不能有大师也。如唐王维,“工画山水,体涉古今”,一种“傅色古艳,界画纤细,布置精奇”,“类李将军一派画法”,一种水墨山水“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历代名画记》评日:“……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拙,复务细巧,翻更失真。”《旧唐书》说他“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后来董其昌仅以水墨山水定他为南宗之祖,精工富丽的“北宗”仍以李思训父子为模范。南唐董源,“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更有米芾推为“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的“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一格,精而多能,与荆、关、李、范,以及米家父子、李、刘、马、夏以至元季赵孟頫、黄、王、倪、吴,明季戴进、沈、文、唐、仇等,一皆称之“大家”,未有见称“大师”的。
  为了清楚“画无大师”的理由,不妨参考项穆对正宗、大家、名家的区分:
  会古通今,不激不厉,规矩谙练,骨态清和,众体兼能,天然选出,巍然端雅,弈矣奇鲜。此谓大成已集,妙入时中,继往开来,永垂模轨,一之正宗也。
  篆隶章草,种种皆知,执使转用,优优合度,数点众画,形质顿殊,各字终篇,势态迥别,脱胎易骨,变相改观。犹之世禄巨室,方室盈藏,时出具陈,焕惊神目,二之大家也。
  真行诸体,彼劣此优,速劲迟工,清秀丰丽,或鼓骨格,或炫标姿,意气不同,性真悉露,譬之医卜相术,声誉广驰,本色偏工,艺成独步,三之名家也。
  现时动即称大师大师。然欤否欤?“大师”可以是对一个人的尊称,却不能滥用于艺术评价。如以项穆的界限,量山水画的实际,负现时之“名”者,“实”须降下一等甚至二等,即称大师而实为大家的,不过数人,而大都属名家;称大家的大都属名家,称名家的只能是人流,甚至不入流。
  画无大师。以知名度最大的张大干先生为例。大干先生画兼山水、人物、花鸟,工笔青绿、水墨写意皆能。其中品格最高者工笔花鸟,技法不能越出宋、明画院画工;写意荷花近俗;山水摹仿石涛者佳,至有造假以乱人眼目,自运者多在能、妙之间,尚乏新趣。最有个人面目的泼墨,唐王洽已经有过。泼墨画法,因最有权威的史家、鉴赏家张彦远的一言:“……不见笔纵,故不谓之画。如山水家之有泼墨,亦不谓之画,不堪仿效”而匿迹,自有深理。盖表现形式为绘画的实体。一种绘画,以文化价值为核心形成特殊风格而独立,而臻高度。中国画“以骨为质”,“墨从笔出”的形式特质,一经彦远点出,泼墨于是不行。现今“水墨”时兴,但不论“解构”“重组”抑或“洗牌”,如不具此特质,即为“边缘”“另类”。宾虹先生有言:“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中国有人,决不让步。”(《弈通》)这是自知、自尊,而非自大、自居。大干先生的泼墨泼彩山水,大都用笔平扁少意趣,笔自为笔,墨色自为墨色的毛病也颇明显。综观大干先生之作,气格、造诣,称为大师,实难令人首肯。明何良俊说,能辩真赝者,“盖干百中或四五人而已”(《四友斋画论》)。今日书画愈见普及,鉴赏则每况愈下,“品位”讲空,耳以代目,“干百”或更当以百千倍之,良可叹息。
  二、顾先生晚年之作,骎骎入于大家
  但画有大家。我于“大家”的标准,用宾虹先生两句话,一日:“绘事惟创意为难,如其成熟,古今相师,所不讳也。”一日:“艺成勉强,道合自然。”有功力,见性情,能创意,达到了“自然”的高度,是为大家。   画的“功力”,表现在艺术创造活动(或日“发现”)的结果,而不仅仅是画家必须具备的条件。此所以王国维论王石谷“但以用力甚深之故,故摹古则优而自运则劣”,断为“第三流”。中国画的艺术道路,师古人,师造化,又“须以自己之心性体貌,融会贯通于手中”(潘天寿《黄宾虹先生简介》)。大家者,技进于道,得造化之自然,合于画之自然,出画家之自然。顾坤伯先生晚年之作,不愧为大家矣。
  大概先生45岁前的作品,已由能品进于妙品,如宾虹先生所谓:“明乎用笔、用墨,兼考源流派别,谙练各家,以求章法,曲传神趣。”(《画法要旨》)先生13岁投江南老画师吴观岱学画,以后又得陈迦盒指授,初学王石谷、恽南田,继学沈石田、文徵明、唐六如。又涉猎宋元诸大家,融会贯通,结体整严,而以“水上飘”的笔法,成一家气味。用笔如水上飘者,空中落笔,着纸运动如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力实气空,平而生变,盖得之于石田的苍劲而去其枯老,与南田、新罗的流动秀发,相参无碍,成清沉雅健的风格,虽由人力,实本天机。故先生中年之作,规模古制,而意气不同,性真毕露,的然名家。解放以后,值提倡“现实主义”的机遇,多次外出写生,或带学生深入生活,北至幽燕、内蒙、大兴安岭,江南则雁荡、天台、新安、富春、黄山、太湖,既师古人,又得江山之助;晚年简朴生活之外,唯心仪弘一的高标静净,室内张挂法师所书“宁静致远”小横幅及一对联,终日为伴,游心象外,艺境臻于自然。略举四端:
  (一)仿作。《惠山夜泛》《古城河口号》《黄山汤池》《山水团扇》,系仿石涛、梅清、文徵明作品,后3件是在教室为学生示范而作,章法同而笔情墨趣迥然出于自家。《惠山》端重浑厚,坡陁承接深远,烟岚远山一气充沛,落笔落墨,沉着痛快,真大手笔;《古城河》笔致墨法磊磊落落,沉凝中寓爽朗;《汤池》则圆劲秀穆,冼尽纵横习气,笔墨精神,都不让原作,或有过之。
  (二)写生。近代山水写生,我得三家。李可染先生写境,沁人心脾,开时代之新风。傅抱石先生大笔点染,粗中有细,小中见大,豪气慑人。顾先生则变化多端,《金山采石矿工地》繁复周密,清润高华,如良玉生烟;《芦茨写生》含滋蕴彩,风神凝远;至简笔如《芦茨头》《钓台小景》《江边》,独得简贵,南田所谓“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烟环翠黛,敛容而退”,骨格精练,纵横人于幽淡
  (三)近代写黄山,卓然者二家:宾虹先生浑厚华滋,离形得神,不待多言矣;坤伯先生游心鸿蒙,“回到创作手段的根源上去”(法国罗朗·巴特《写作的零度》),意到笔随,不在似不在不似,只觉黄山理当如是。历落尽致的迎客松,峰峦层叠的北海,清润华秀的耕云峰,以及云海之浩荡、屯聚,不过先生之所乘所驱,岂复与论法式及巧拙哉!老子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刘熙载日:“书当造乎自然。蔡中朗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艺概》)悟此二语,可以观先生笔下之黄山。
  (四)坤伯先生晚年患中风,极少言谈,论画只许一“厚”字。喜龚半干之积墨与吕半隐(潜)之善画空处,画不择笔,各极其趣,骨力充盈,至于潜伏不露,不见烂漫之迹。《富春暮霭》破锋使转,风度洒落,如太白所云:“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雁荡天柱峰》从容落墨,运笔翻旋回带,紧严通脱,丘壑无多,浑灏幽深,清淳圆融,可与石田《雨意山水》并驾。先生擅擦法。擦笔盛于元季,清王原祁为极致,所谓活脱松秀,元气浑沦。先生以取清空,令林峦氤氲之气、苍翠之风,千岩万壑不能过,如《回望天都》《黄山玉柱峰》之沉厚而疏宕高渺,恐半干起而见之,翻觉已作层层积染,用力太过。
  顾坤伯先生1961年得病,1970年去世,享年仅六十又六,作品遂少,但艺术的高度不因量少而损减,即上述所举之十余幅,戛戛独造,亦可以傲视画坛矣。脱尘境而与天游,无意为佳,“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清静淡远,纯穆自然的品格,必将随画册的再次出版而被愈来愈多的具眼者所赏识。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较低、企业用人周期与教学计划相矛盾、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不适应等。本文提出了如下改革实践教学的措施: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的热情、制订有一定弹性的实践教学计划、按照不同模块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制订可操作性强的实习规章制度、管理利用好实习资料和深化实习拓宽实习等。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 实践
摘 要: 威廉·布莱克,叛逆诗人,却总是心系普通人民的生活起伏,呼吁社会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作为诗人,他以戏剧讽刺为利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残酷性。他的诗涉猎题材众多,但儿童诗始终是其作品的一大特点。且通过戏剧讽刺反映儿童生活的水深火热,使读者更易于感受普通人民的苦难。  关键词: 威廉·布莱克 儿童诗歌 戏剧讽刺 残酷    威廉·布莱克,生活在英国社会急剧改变的时代,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一支衣衫褴褛但意志坚定的军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们的壮举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新纪元,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为隆重纪念长征这一伟大的壮举,潇湘电影集团和贵州省电影家协会联合出品了故事影片《勃沙特的长征》。  影片讲述了1934年10月萧克将军率领的红六军团转战到贵州黄平,一支红军购粮小分队与国民党地方
【作者简介】贾佳,女,河北石家庄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政策、文化贸易、文化与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促进我国文化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政策措施研究”(项目批准号13BGL1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卷轴片段一、艺术项目策划的含义与要素  策划(planning)是人们谋划和计划的预谋活动,是在整合各种要素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创
许和州宏泉兄,世之真文人也。真在何处,其由有三:  其一,本性好文,历苦辛而弥坚。宏泉世居安徽和州(今和县),即以地名为号。和州兄幼喜诗文,长而益甚,奈何世事纷繁,所遇多舛,未列科班。其少年离乡,多方流离闯荡,尝尽人间百味,然文心未泯,其志未改,在为生计颠沛奔波之际,一枝笔、数卷书犹伴他天涯萍飘。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其二,意趣广博,纵文心以驰骋。宏泉兄善文擅画,喜收藏,好京剧。性至之处,挥毫纨
摘 要: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校本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能意识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却常常忽略自身的群体合作。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探讨同伴互助的操作形式和意义,以期促进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成功,实现多种“双赢”。  关键词: 同伴互助 双赢 专业化发展    前言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市级公开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前
从清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多重“能指”的城市母体。由于西方帝国列强与清政府所缔结的各个不平等条约,导致租借林立,使得上海成为列强在中国势力冲突的集中交汇地。在这个场域,中国成为西方视域中的“东方”,变成了“权利与欲望”的客体。中国政府的管控力,在上海处于“在场的缺席”。清政府拥有主权但是无法行使权力,上海成为中国国境之内的一块“无主之地”。“租界”的暧昧身份使得“国体”无法与上海这座城
纵观张先生近十年的作品,令人刮目相看,它们虽然源自传统,但又与历史图式拉开距离,也有别于其他当代著名花鸟画家,具有鲜明的个性。诚如杨仁恺先生八年前为张浩题写的评述所云:“中外古今之文艺贵在继承中创新,创新基础上求发展,最后能独树一帜也。张浩先生大写意花鸟创作即沿此途径已逐步形成自己之风貌,个性突出,中西融合,既不同于古人又有别于今人却终未脱离传统,然则可否认为20世纪后期我国写意花鸟之滥觞欤?”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成人、成才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从家庭教育的优势、家庭教育的误区,以及如何正确进行对孩子的教育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学生 教育方法 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观念的快速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面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除了学校要予以关注外,家庭和
王颖导演1949年出生于中国香港,1967年迁居美国加州,在奥克兰加州艺术学院学习电影制作。1974年他学成归来,为香港无线电视台执导了都市生活剧《狮子山下》,很快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传统的创作体制,于1975年再次赴美,活跃于旧金山湾区的亚裔社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和不同地域辗转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前期的创作都在探讨“多元文化的碰撞”以及“文化碰撞下人的境遇”两大主题,围绕这两大主题,王颖在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