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长征精神的别样视角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t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一支衣衫褴褛但意志坚定的军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们的壮举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新纪元,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为隆重纪念长征这一伟大的壮举,潇湘电影集团和贵州省电影家协会联合出品了故事影片《勃沙特的长征》。
  影片讲述了1934年10月萧克将军率领的红六军团转战到贵州黄平,一支红军购粮小分队与国民党地方军遭遇,躲进当地的一个小教堂,在这里他们抓住了外出归来的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出于安全考虑,红军扣留了勃沙特。此时由萧克带领的红军部队正与国民党顽强对峙,但从中学课本上找到的地图尺寸太小不便使用,小红军张大狗冒着生命危险智取到一幅挂在教堂里的法文版地图,这张地图对于刚刚进入贵州道路不熟又缺少向导的红军意义十分重大,红军希望勃沙特能帮助翻译这张地图。刚开始与红军接触,勃沙特还是有些抵触,在随后的随军行走过程中,与红军战士们朝夕相处的勃沙特渐渐从这些红军指战员身上看到了一种为实现崇高理想而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目睹了红军对信仰的坚持,也亲历了红军将士的流血和牺牲。之后,不同的国籍和信仰在命运息息相关的行程中产生了情感的交融。故事结尾,勃沙特主动提出翻译地图的请求。
  一、 真实的历史事件
  历史上勃沙特确有其人。勃沙特,中文名字叫薄复礼,1897年生于瑞士,后随父母移居英国。1922年,英国教会派他前往中国,在贵州镜内镇远、黄平、遵义一带传教。1934年10月初,时任贵州镇远教堂牧师的勃沙特与妻子露茜自安顺返回镇远,在经过城外一个小山坡时,正好与从江西西征入黔的红军第二、六军团相遇,由于勃沙特穿着中国人的服装,带着照相机并且会说流利的汉语,被红六军团怀疑是外国间谍,于是被红军扣压随军转战。就这样,一个外国人无意间闯进了红军长征的行列。1936年4月12日,在红二、六军团即将由云南北上川康时,红军释放了勃沙特。虽然在勃沙特是如何被红军扣留的细节上不同的文献和传说有一些表述上的差异,但是基本上都认同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勃沙特跟随红六军团,历时18个月,行程一万余里,这其中他帮助红军翻译法文地图协助红军摆脱困境。
  勃沙特离开红军之后,不久去了昆明,在他人的协助下,勃沙特整理出一本长达12章、共计288页的英文回忆录。1936年11月,当红二、六军团还在长征途中时,勃沙特的回忆录《神灵之手》便由伦敦哈德尔—斯托顿公司出版发行,从而成为西方最早介绍红军长征的专著。1939年,已返回欧洲的勃沙特作为国际教会组织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再次到贵州省盘县一带传教。勃沙特除了在当地传教,还为当地群众看病和办学。直到1951年,他与妻子被召回国。
  二、 独特的叙事视角
  电影以步入暮年的勃沙特的回忆开篇。在英国家中的老年勃沙特再次闻到了桂花的香味,这种味道使他想起了一段年轻时在中国贵州生活的经历,桂花的浓郁香味所带来的感观刺激已经和记忆中那段最难忘的岁月无法剥离。他起身去看一副嵌在玻璃镜框里的贵州地图。一阵炮声响起,画面回到了1934年10月,红六军团转战贵州黄平的历史背景下。在回忆与现实的交错中,画外音老年勃沙特自述:“如那个人所说的,人一辈子都走在路上,沿途有哪些风景,心总是比眼睛看得更多。”这是一句颇具哲理的话,“那个人”是谁?这句话又有什么样的深意?想必电影会以它自己的方式告诉观众。影片中镜头从老年勃沙特的视角向下俯拍,苍老的勃沙特看着自己的脚在家里的绿色地毯上艰难迈步,踉跄着越走越快,突然停下,下一幕便转场到红军战士张三斗穿着布鞋的脚在贵州的山道上急速狂奔。一个外国人亲历的长征故事就此展开。
  在廖之人的部队被红军一个十几人的购粮队吓跑之后,出现了第二段勃沙特的话外音。“上帝保佑,300多人的地方武装,跟红军一个十几人的购粮队,僵持了半个小时之后,的的确确被吓走了,这是一个很难解释的数学问题,我把它归结为上帝的本意。”此时的勃沙特作为一个笃信上帝的神职人员,将由红军的英勇无畏和国民党军队胆小自私而决定的以少胜多、不战而胜的战局归结为“上帝的本意”。此时的勃沙特对红军仍是一无所知的,他的信仰是“上帝”,他不知道在接下来18个月的時间里,他将要感受到的洗礼却来自一群不知道“上帝”是谁的红军战士。
  “这群人到底要走到哪里,我不清楚,前方的路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信仰的不同区别于不同的人群和国度,但相同的是人对信仰的追求同样执着和热烈。”“一边是死亡一边又是新的希望。”影片中不时穿插着勃沙特的自述。而每一次的述说勃沙特在情感上都向红军又靠近了一步。
  三、 鲜活的人物形象
  张三斗是电影中性格非常鲜明的一个主要人物。他勇敢、打起仗来不要命,每次遇到紧急情况、艰巨任务,他总是冲在最前面,而且总能够出色地完成领导交给的战斗任务。他对革命事业忠诚,非常地乐观,总是开玩笑说:子弹会躲着自己飞。作为张大狗的二爸,他性格粗犷、有些急躁,但却真心疼爱这个义子。编剧和导演对张三斗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说是煞费苦心的,专门为他设计了一些能彰显人物性格特点的情节。
  购粮队在教堂中与廖之人的部队对峙的那一场。张大狗说,两边要是一打起来可惜了那匹白马。考虑到马匹是部队正需要的军需物资,张三斗装作若无其事地走出教堂,故作镇定地拉马,返回隐蔽处后因紧张而大汗淋漓地喘息。导演和编剧设计了一个非常戏剧化的方式让张三斗把处于双方交火范围内的马拉进了教堂。而张三斗成功救下的白马成为了后面塑造张大狗人物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
  有一段情节应该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司令萧克让张三斗指认遇到廖之人部队的位置。桌上放着一小张地图,张三斗双手扒在地图上,低下头仔细去找,又拿起来看,怎么也看不清楚,他着急地说:“这图也太小了嘛!”旁边一个红军战士回答:“这是中学生课本上的地图,当然小咯,我们一直都是按着这个地图走到这里来的。”张三斗和萧克对视了一眼,再次拿起地图离得更近去看,这时他的头慢慢抬起来,像触了电一样突然楞在那里。在后景模糊的画面正中间,张三斗的面部表情变化被放大得非常细致。他突然之间想到了自己在教堂里看到的一张大地图,用力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说:“呀!我有张大地图!”演员台词故意在“大”字的发音上加强了处理,表现出这个大老粗后悔莫急的复杂心情。   作为张大狗的“二爸”,这个还没结过婚的男人却非常疼爱他的这个义子。这种爱在影片中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比如:當张大狗不听他话时,张三斗会揪他耳朵,但是却舍不得狗子冒险去偷地图,也舍不得让狗子去经历真实的枪林弹雨。张大狗是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红军少年,这是一个相当鲜活的人物,观众从他身上看到的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成熟与机智和仍然“童心未泯”的天真。
  当他听说地图很重要时,他就自告奋勇去偷地图,当张三斗不让他去时他说:“反正我的命也是你给的,为你做了啥子事也值,死了也值!”“一个人的命要是能换几百人的命,那就值!”这是他对亲情、对革命最朴素的理解。张大狗非常喜欢勃沙特的白马,细心喂养、精心打理,还给他取名为张二狗。当红军因为缺粮要杀马充饥时,张大狗歇斯底里的呼喊:“你们吃我吧!”“它叫张二狗,它有名字。”挣扎着要去阻止。一个孩子单纯的爱心在这里打动了所有的观众。
  然而,战争的残酷并不是单纯的爱能够消弭的。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生死较量。随着情节的推进,张大狗心爱的马死了,唯一的亲人——“二爸”张三斗也牺牲了,最后连他自己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青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从张三斗与张大狗对望的眼神中,观众可以解读出太多太复杂的情感。
  四、 恰当的情感演绎
  作为饰演张三斗的青年演员刘畅,在影片中对爆发性情感的演绎可以说拿捏得张驰有度、非常到位的。红军在经历了三天三夜的行军之后,所有人都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沉沉睡去,就在这时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偷袭,一场恶战随之打响。战斗结束之后,张三斗四处寻找张大狗,他歇斯底里的呼唤着“狗子”,在死人堆里一个一个的翻找,他对勃沙特失控地吼叫。面对张三斗的质问,勃沙特不知所措、无言以对,他内心中立的天平已经开始向红军倾斜了。
  戏剧性的转折出现在这之后,一位红军战士呼喊张三斗过去看看,他踉跄着走过去,从他跌跌撞撞的脚步中观众可以感受到此时他内心的挣扎。在一片矮树丛里张三斗发现了躺在地上熟睡的张大狗,张三斗气急败坏抬脚要跺,却在半空中收住了姿势,他强忍着泪水发出了一个男人的呜咽。张三斗弯下身去慈爱地抚摸张大狗的身体,从头到脚仔细地检查“狗子”身上是否受伤,那种关心丝毫不亚于一个亲生父亲对儿子的爱。此时,在电影舒缓的配乐中观众甚至可以听到一个少年熟睡的鼻息声,那种宁静再次提醒观众战争和杀戮真的不是张大狗这样年纪的少年应该经历和承受的。当发现张大狗毫发无损只是睡着了没有醒来时,张三斗伏在孩子身上喜极而泣。
  演员刘畅将张三斗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之后寻找张大狗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真实而感人。画面中出现父子二人的背影,勃沙特的话外音响起:“生命是如此精彩,人们在劫后余生之后,满是团圆的欢喜。”他为此感谢上帝。
  五、 乐观的艺术风格
  长征路上有的是超越人类身体极限的疲惫、威胁人类生命的饥饿和伤病以及和敌人之间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流血牺牲。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但我们知道,不管在任何时候,生活都并不总是只有一张面孔,这才是生活的真实。影片通过对情节的设计、细节的刻画和独特拍摄手法的运用,从使至终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昂扬乐观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主观镜头的使用一直在影片的各个位置适时的出现,以勃沙特为主体拍摄的主观镜头表现的是他的经历和他眼中的红军战士,非常符合电影的叙事角度。特写镜头的表现力对营造整体氛围、塑造人物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特写镜头与主观镜头的结合无疑又放大了勃沙特的感受,使这些镜头语言具有了强大的张力,同时又带有一些喜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看体验。
  红军在勃沙特进入教堂时,趁其不备将其扑倒在地,主观的特写镜头表现了被压在地上的勃沙特与红军采购的鸭子之间成90°角的对视。此时红军购粮队和廖之人的部队正在紧张对峙,双方都严阵以待,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引起一片枪林弹雨、血流成河。而骑马归来的勃沙特并不知道自己身处于这样千钧一发的紧张局势之中,他慢悠悠地走进教堂,呼唤他的教徒,却突然被扑倒。倒地之后,勃沙特与鸭子之间90°的对视在紧张的气氛中所产生的突兀感油然而生。而在影片开始不久出现的这种观影感受也意味着这将是一部不同寻常的长征题材电影。
  影片中还有很多充满喜感的细节设计,如张大狗解释“驴打滚”的方式、睁着眼睛睡觉的红军、偷跑被抓后穿着不合体衣服的勃沙特以及张三斗迎接他的方式,还有张三斗在行走中慢慢滋生的含蓄爱情。这些都让人感受到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背景下,红军队伍中始终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
  电影《勃沙特的长征》是由一张法文地图引发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理想和信念的故事。英国传教士勃沙特亲身经历了长征的过程,从一名局外人成为一个人类壮举的亲历者,他体验了长征中的疲惫、饥饿和死亡,同时也亲眼见证了红军将士对信仰的坚持,对同志的情谊。在与红军将士一起行走的18个月时间里,勃沙特接触到的是具有钢铁般意志的红军战士,也是有血有肉的红军战士。从最初的抵触到最后主动为红军提供帮助,勃沙特被红军的精神所感召,在情感上似乎理解了共产党领导的这支队伍和他们正在进行的事业。萧克将军对他说的“人一辈子都走在路上,沿途有哪些风景,心总是比眼睛看得更多。”这句话让他铭记于心并影响了他其后的人生道路。
其他文献
摘 要: 手风琴音色独特,给人一种愉悦、飘洒的感觉,是一种充满活力的乐器。随着器乐制造的改进和演奏技巧的提高,手风琴的演奏形式越来越丰富。手风琴室内乐的出现赋予了手风琴新的艺术生命力,从而也改变了手风琴长期以来“单打独斗”的演奏形式。  关键词: 手风琴 手风琴室内乐 表现力    手风琴是在世界范围内最为广泛普及的乐器之一。从诞生到现在已有约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尽管它属于西洋乐器,但作为簧片乐器
本刊讯 2008年12月26至27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浦口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书协浦口创作培训基地、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承办的“2008中国书法金陵论坛”在南京隆重召开。出席开幕式的领导有陈焕友、顾浩、赵长青、朱关田、陈洪武、王能宪、章剑华、王慧芬、尉天池、叶皓、张俊、陈光亚、张煜宝、祁凤英、董伟、陆一、
近一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中,以“前任情结”为卖点的作品在坊间引起了许多人的情感共鸣,制造了一波波的话题,最新的一部是刘若英的转型之作——《后来的我们》,其改编自刘若英的短篇小说《后来,过年》。该片聚集了国内众多实力大咖,由具有众多青春恋爱片经验的张一白监制,曾获得多部摄影奖项的李屏宾担任摄影师。得益于这两位影圈老前辈的有力支持,以处女作而言,刘若英的这部影片完成度较高,故事虽有细小的瑕疵但整体清晰明了
摘 要: 要使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范式”的教学理念与“范式”教学理念的负面表现,提出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范式”旧理念的新对策,用人文化教学理念启迪大学生成长成才,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向成功的彼岸。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范式” 教学理念 人文化    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
摘 要: 学生会作为一个学生组织,在运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和各种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解决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将会给学生会的建设和发展中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本文分析了学生会工作中的沟通障碍问题现状,找出了其中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学生会工作 沟通障碍 完善自我    学生会是一个有组织和有管理理念的组织,秉着“从同学中来,又回到学生中
作为古代文学的研究热点。从古至今对杜诗的研究从未间断。作为杜甫晚年创作重要时期的夔州阶段一直广受关注。甚至早在宋代就引发过争论。推崇杜甫的黄庭坚称:“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与王观复书》)对此,朱熹却表示异议:“人多说子美夔州诗好,此不可晓,夔州却说得郑重烦絮,不如前此有一节诗好。今人只见鲁直说好,便都说好,矮人观场耳。”(《清邃阁论诗》)对夔州诗的评价意见
摘要:文学评论是高校文科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文体之一,也是写作教学的难点。本文作者通过多角度定题立意、多角度示范剖析两个步骤进行,引导学生进入文学评论之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学评论 定题立意 剖析示范    文学评论是高校文科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文体之一,也是写作教学的难点。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对评论对象作出公正评价,又要抓住规律性的问题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升华。学
摘 要: 动画剧本创作是动画片最终能够获得成功的前提,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制约目前动画专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动画剧本创作的一些方法,分别从新颖的视角、独特的人物、夸张的细节三个角度来分析动画剧本的写作规律,以为高校动画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高校 动画剧本创作 动画教育 写作基本规律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动画产业,在动画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应以理性的态度
摘 要: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较低、企业用人周期与教学计划相矛盾、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不适应等。本文提出了如下改革实践教学的措施: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的热情、制订有一定弹性的实践教学计划、按照不同模块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制订可操作性强的实习规章制度、管理利用好实习资料和深化实习拓宽实习等。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 实践
摘 要: 威廉·布莱克,叛逆诗人,却总是心系普通人民的生活起伏,呼吁社会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作为诗人,他以戏剧讽刺为利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残酷性。他的诗涉猎题材众多,但儿童诗始终是其作品的一大特点。且通过戏剧讽刺反映儿童生活的水深火热,使读者更易于感受普通人民的苦难。  关键词: 威廉·布莱克 儿童诗歌 戏剧讽刺 残酷    威廉·布莱克,生活在英国社会急剧改变的时代,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