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4-000-01
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在教改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困惑和挑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切身体验与感悟,简明而深入地探讨了高校教师能够更好适应教改变化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为高校教师在教学教改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适应岗位、胜任岗位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学教改 基本能力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办学宗旨日趋明确,办学理念、办学手段日趋国际化、科学化、人性化;教师竞岗日趋公开化、规范化、常规化;教学教研考核体系和考核指标日臻完善和明确,对高校教师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高校教师感受到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矛盾和困惑也越来越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棘手,越来越频繁。本文试从高校教师的能力入手,探讨了高校教师在教学教改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教改及教学岗位对教师的要求。
一、与时俱进,适应变化的能力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知,变化是世界存在的一种常态,也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进步的基本条件。而适应变化的能力是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它在人类进化和适应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改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具体化,微观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大学的各种办学层次中,教改的具体化和微观化体现在教学的理念、模式、方法和质量在不断更新变化,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考核已介入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变化中的教学常态。正因为如此,在大学中,是否有能力适应理念日趋先进、要求日趋规范、方法日趋科学、质量日趋提高的动态教学岗位;是否有能力适应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思维模式日趋多变,思想品德日趋成熟,眼界头脑日趋国际化的大学生的教育,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师能否胜任教学岗位的基本标准。由于教学教改早已处在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常态中,其衡量标准的不断提升,使得我们的一部分高校教师不太适应或很不适应自己的教学岗位;有时会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和教学工作,影响到自己的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影响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不适应岗位有以下表现:教学教研工作时常疲于应付,甚至会把自己弄到心力交瘁的地步;身体和心理上的毛病逐渐增多;人生观、价值观时常扭曲;对岗位要求的不断提高缺乏认识、理解和接纳,同时也缺乏敬业精神;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缺少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中偶尔或经常出现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厌烦心理,甚至是逆反心理;与学生、同事和领导的沟通缺少理解、宽容和尊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时好时坏;教学中出现的矛盾有时还会影响到与亲朋好友和家庭的关系,如此等等。
二、培养习惯、改变习惯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其中有些习惯不论好坏都将伴随我们度过一生。这些习惯贯穿分布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时刻在起着或大或小或好或坏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它左右着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所秉持的原则、所坚守的信念和所采取的行动;也左右着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更无所不在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观念、生活质量以及对成功和幸福的理解、追求和把握;影响着我们对生活中成败的认识程度、具体想法与感受调整程度。生活告诉我们,习惯的力量极其强大而且稳定持久,不易改变;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坏习惯却使人遗患无穷;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性格和品德,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态度,把控着人们的成功和命运。由于好习惯在我们的下意识中能自发形成强大的启动能力和推动能力。使得它能更好、更长久、更有效地帮助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适应各种变化、解决各种问题、走出各种困境、得到各种发展,获得各种成功。它既能十分有效地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德,也能帮助我们建立并唯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既能帮助我们有效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能帮助我们学会如何去体验生活的美好;还能更好更快的帮助我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坏习惯也是在我们的下意识中能自发形成强大的制动作用和阻碍作用。
三、理解和宽容的能力
理解是师生相互尊重的基石,也是师生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更是教与学成功的基本保障;宽容则是在师生相互理解基础上的接纳和尊重,是维系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灵纽带,也是师生内心成熟强大的外在体现。实践证明:老师和学生之间,多一些理解,就会减少很多误会;多一些宽容,就会减少很多冲突。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论正确与否,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不完美,有缺憾,言语行为难免过激和出错。但谁都想做真实的自己,都想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磨练自己;在社会的大舞台上,都想一显身手,扮演好各种角色,负起各种责任;都想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有些价值。老师如此,学生如此,人人如此。既然老师和学生在做人做事上出发点差不多,而老师和学生的主要差异只在于社会角色定位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社会经验不同,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和适应能力不同。正因为如此,老师才有资格指导引领学生去实现梦想,才有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才有经验帮助学生更快的实现角色转换,也才有力量帮助学生独立自强。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英彦.更新知识观念改革高校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3] 黄济.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在教改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困惑和挑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切身体验与感悟,简明而深入地探讨了高校教师能够更好适应教改变化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为高校教师在教学教改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适应岗位、胜任岗位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学教改 基本能力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办学宗旨日趋明确,办学理念、办学手段日趋国际化、科学化、人性化;教师竞岗日趋公开化、规范化、常规化;教学教研考核体系和考核指标日臻完善和明确,对高校教师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高校教师感受到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矛盾和困惑也越来越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棘手,越来越频繁。本文试从高校教师的能力入手,探讨了高校教师在教学教改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教改及教学岗位对教师的要求。
一、与时俱进,适应变化的能力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知,变化是世界存在的一种常态,也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进步的基本条件。而适应变化的能力是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它在人类进化和适应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改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具体化,微观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大学的各种办学层次中,教改的具体化和微观化体现在教学的理念、模式、方法和质量在不断更新变化,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考核已介入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变化中的教学常态。正因为如此,在大学中,是否有能力适应理念日趋先进、要求日趋规范、方法日趋科学、质量日趋提高的动态教学岗位;是否有能力适应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思维模式日趋多变,思想品德日趋成熟,眼界头脑日趋国际化的大学生的教育,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师能否胜任教学岗位的基本标准。由于教学教改早已处在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常态中,其衡量标准的不断提升,使得我们的一部分高校教师不太适应或很不适应自己的教学岗位;有时会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和教学工作,影响到自己的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影响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不适应岗位有以下表现:教学教研工作时常疲于应付,甚至会把自己弄到心力交瘁的地步;身体和心理上的毛病逐渐增多;人生观、价值观时常扭曲;对岗位要求的不断提高缺乏认识、理解和接纳,同时也缺乏敬业精神;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缺少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中偶尔或经常出现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厌烦心理,甚至是逆反心理;与学生、同事和领导的沟通缺少理解、宽容和尊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时好时坏;教学中出现的矛盾有时还会影响到与亲朋好友和家庭的关系,如此等等。
二、培养习惯、改变习惯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其中有些习惯不论好坏都将伴随我们度过一生。这些习惯贯穿分布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时刻在起着或大或小或好或坏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它左右着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所秉持的原则、所坚守的信念和所采取的行动;也左右着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更无所不在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观念、生活质量以及对成功和幸福的理解、追求和把握;影响着我们对生活中成败的认识程度、具体想法与感受调整程度。生活告诉我们,习惯的力量极其强大而且稳定持久,不易改变;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坏习惯却使人遗患无穷;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性格和品德,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态度,把控着人们的成功和命运。由于好习惯在我们的下意识中能自发形成强大的启动能力和推动能力。使得它能更好、更长久、更有效地帮助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适应各种变化、解决各种问题、走出各种困境、得到各种发展,获得各种成功。它既能十分有效地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德,也能帮助我们建立并唯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既能帮助我们有效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能帮助我们学会如何去体验生活的美好;还能更好更快的帮助我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坏习惯也是在我们的下意识中能自发形成强大的制动作用和阻碍作用。
三、理解和宽容的能力
理解是师生相互尊重的基石,也是师生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更是教与学成功的基本保障;宽容则是在师生相互理解基础上的接纳和尊重,是维系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灵纽带,也是师生内心成熟强大的外在体现。实践证明:老师和学生之间,多一些理解,就会减少很多误会;多一些宽容,就会减少很多冲突。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论正确与否,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不完美,有缺憾,言语行为难免过激和出错。但谁都想做真实的自己,都想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磨练自己;在社会的大舞台上,都想一显身手,扮演好各种角色,负起各种责任;都想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有些价值。老师如此,学生如此,人人如此。既然老师和学生在做人做事上出发点差不多,而老师和学生的主要差异只在于社会角色定位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社会经验不同,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和适应能力不同。正因为如此,老师才有资格指导引领学生去实现梦想,才有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才有经验帮助学生更快的实现角色转换,也才有力量帮助学生独立自强。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英彦.更新知识观念改革高校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3] 黄济.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