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canonical scalar implicatures, face/politeness considerations, and neo-Gricean pragmatics

来源 :外语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ne of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which has recently been observed,is the use of a semantically weak scalar expression to implicate the meaning of one or more of its stronger alternatives in a face-threatening context-a speech situation in which a loss of face can potentially be induced for the addressee,the speaker or both-out of politeness concerns.I call this type of marked scalar implicatures‘non-canonical scalar implicatures’.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nformed discussion of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a few languages and presents a new analysis of it within the neo-Gricean pragmatic framework.
其他文献
为加强中外英语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推动新时代中国英语教育迈上新台阶,2020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将于2020年7月23-2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本届大会分设12个议题,包括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及农村英语教育等,将邀请国内外英语教学专家、学者及优秀教师,通过主旨发言、专题研讨、工作坊等多种形式,交流分享英语教学研究及实践成果。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研究倾向于采用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现在开始注重开拓创新。这不仅有利于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还可以研促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在叙事作品研究中,关注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背景这三大要素一直是中外学界的共识,都沿着一个主题轨道来探讨作品的表面意义和挖掘情节的各种深层意义;解构主义力图解构的也是情节的意义。但笔者发现,在不少作品的情节背后,还存在一股叙事暗流。它既不是情节的一个分支,也不是其深处的一个暗层,而是自成一体,自始至终与情节发展并列运行。
动词复制是一种常见于多种语言的动词短语连用现象。本文从跨语言的角度出发,讨论英语、希伯来语和汉语中动词复制现象的异同,并由此分析其背后的句法推导过程。本文认为,英语里动词复制由话题提升驱动,涉及整个谓词部分vP的移位,并在之后插入助动词do表达时态;希伯来语里VP1同样是话题成分,但仅由vP的部分移位得到,同时动词前后两个拷贝都得以保留,最后延时合并NP2作为谓词部分的嫁接语;汉语中的动词复制结构与上述两种语言不同,并不真正基于动词的复制和移位,VP1是从语境中直接提取的信息,合并于谓词短语之上做次要话题
“反频加工”是屈折词形加工中的异化矢量效应。本研究通过两项基于不同认知负荷下的命名范式实验,验证“反频加工”在日语母语及二语屈折词形产出过程中的心理现实性及其具体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反频加工”作用机制存在母语-二语差异;2)母语屈折词形产出中“反频加工”效应稳定,作用机制不受规则变化程度、范式认知负荷等内外部因素影响;3)二语频度效应呈现形态随动性和范式依存性,且在矢量、分布、强度等方面异于“反频加工”。作用机制差异性可能源于母语-二语加工自动化水平的区别,其强度则与效应阈值激活区间的变化相关。
具有现代意义的西诗汉译至今有一百年了。其间,诗歌翻译经过多次演变,一次又一次突破旧的模式,尝试新的方法。本文聚焦中国诗歌翻译史上历次诗歌翻译方法的演变,探讨伴随这些变化所发生的理论建构与创新。
完全信息、经济人及资源稀缺性等假设并非是西方经济学的独立的基本前提,西方经济学真正的、更为基本的前提应该是“知识涌现速度不快”的假设。西方信息经济学由于不知道西方经济学真正的基本前提,也未弄清完全与不完全信息命题的性质,其全部努力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本质上是要在保留新古黄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下,推翻这一前提的逻辑推论,并强行嵌入与基本前提不相符的不守全信息命题。这也逻辑上是极其荒谬的。
Andrew Radford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的语言学教授,其著作深入浅出,几乎都是句法学习和研究的案头必备书。2018年,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Radford的又一力作——《口语英语:结构与变异》,作者从英语实际口语中发掘大量材料,并站在句法研究前沿,运用制图理论乃至微观参数的思想进行解释,可谓对形式句法研究的一次巨大推进。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世界格局的迅速转变,多语制逐渐成为近年来语言学领域的学术热点。多语教育作为多语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其中的重要概念“超语”(translanguaging)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超语”这一概念可追溯至1994年Cen Williams基于威尔士双语课堂中特意转换输入和输出的语言模式提出的trawsieithu(Lewis et al.2012),后被译为英文translanguaging(Baker 2001)。
本题分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文旭提出英语专业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的英语"全人",就应该坚持"基于通识、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的教育理念。唯有如此,英语类专业才能真正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不只是一个工具性的学科。第二部分,作者文卫平等以共生理论观照外语专业建设,提出了外语专业发展的协同共生模式,从协同发展、相融共生、全人育人三个层面探讨外语专业在新时代如何应对全球化的选择,突破专业建设的现实局限,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第三部分,作者陈新仁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
为助推应用语言学理论建设和应用研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各学术期刊编辑部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定于2020年9月18-20日在杭州共同举办“国际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高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