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深层阅读中的散文阅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a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个人经验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散文的有效阅读教学,就要授之以渔,讓学生按照“先品文心朗朗月,再赏文体粒粒珠”的原则来登堂入室。
  一、分清类别,甄别散聚,把握主旨。
  狭义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性散文。不管是哪一种散文,其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形散”主要表现在选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神聚”是指蕴含在外在的“形”中的思想主旨,它是高度集中的,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作品的灵魂。
  正是因为散文选材自由广泛,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各种人物及自然现象等等,无不是散文撷取的对象,所以,阅读散文时,首先要分清类别,看是属叙事类的,还是写景抒情类的,还是阐明哲理类的,再透过具体的材料把握其主旨,这样,我们就抓住了实质。如杨朔的《荔枝蜜》是叙事类散文,比较典型。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荔枝蜜》,文章里说那是一种极香的蜜,但更多的篇幅却是写这种蜜的酿造者——蜜蜂,并且表达了对它的赞美。课文开头写小时候被蜜蜂蜇的事,到第二段却笔锋一转,抛开了“蜜”“蜜蜂”去写荔枝树,吃荔枝果的事,后来又写到养蜂场去参观,又写了好像与主题无关的大黄蜂,最后又写到在水田里插秧的农民,又写自己做梦变成了蜜蜂。这些材料,一会儿回忆,一会儿现实,一会儿梦境,一会儿物,一会儿人,真可谓“散”极了。但这些“散珠碎玉”,却被一个“神”串了起来,那就是都为“赞美像蜜蜂一样的劳动人民”作铺垫,这正是该篇的主旨神韵。
  二、指出线索,找到文眼,映证主旨。
  一篇散文写了许多材料,怎样才能有机地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呢?这主要靠线索。有人把材料比作珍珠,把线索比作一条红线,散文就是用红线串起珍珠,这一比喻十分恰当。阅读一篇散文,在把握主旨之后,就要考虑它怎样井井有条地表现文章的主旨,由源而流,这就要找出文章的线索。例如《荔枝蜜》写了五件事,从内容上看,不尽是写蜜蜂,还写到农民;从感情上看,文章开头说不喜欢蜜蜂,后来又说喜欢,乍看起来,似乎文章的前后有矛盾,中间又相隔四、五十年,五件事难以缀合。可是,读完全文之后再细细体会,就觉得珠联璧合。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作者巧用了线索。这篇文章正是以感情为线索连贯了全文。
  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性语句,它是散文“形不散”的具体表现。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内容较多,阅读时难以把握,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有8段,但这部分中起总揽作用的第一句话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就是这篇的“文眼”。找到了文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为何运用那么多笔墨去描写许多植物和动物,又为什么详写夏夜听故事、冬天雪地捕鸟等细物琐事,目的在于说明那里是作者儿时的“乐园”。
  三、品味语言,赏析手法,领悟竟境。
  品味散文的语言,还要从情韵上去推敲。像《听潮》写落潮时:“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于风在水上。”作者调动各种感官知觉,用颇具感染力的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海睡图,真是妙不可言。散文中还运用了不少修饰手法和写作手法。常用的修饰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常用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联想、象征等等。品味语言时,如果仅满足于把一些修饰和写作手法对号入座的话,那势必流于形式,浅尝辄止。应深入一点,挖掘有关手法在具体语境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例如《白杨礼赞》中的四个反问句,可改为陈述句,以领会其一般的含义。然后,可进一步提问:这里为什么要用反问句?与陈述句相比,它有什么特殊效果?如此,就变消极为积极了,语言的品味就有了深度。该文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由表及里,不仅要知道白杨象征什么?更重要的还要懂得这大西北的白杨为什么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只有真正懂得象征与被象征物之间必须有相似、相近或相关点时,语言美的品味才能达到“知其美,又知其所以美”的境界。
  至于散文的意境,是指作者通过把具体事物描写和强烈思想感情相契合,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如《荔枝蜜》的结尾:“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一段话,读者读到这里时,也会像作者一样“一颤”,也会像作者一样对蜜蜂发出由衷的赞叹,也希望自己像作者一样做一个梦变成一只蜜蜂,这就是意境产生的作用,使读者跟随作者进入角色,产生了相似的感受,引起了心灵的共鸣。
  周日新,湖北黄梅县孔垅镇一中教师。
其他文献
高效课堂的建设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要改变教学方式,必须要从最为重要的知识点上进行分析,
《受戒》是作者汪曾祺四十三年前的梦。既是梦,便以桃花源式的生活,展现了少男少女纯美的爱情。明海和小英子生活在一幅幅明净、淳朴、自然的风俗画里,画里有作者家乡的幻影,河水清清,莲叶田田,秀色可餐;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热爱生活;这里的田埂上还有他俩的脚印,那是爱的痕迹。  一、水之美  作者的家乡高邮就是水乡。梦正是现实生活的幻影,小说《受戒》中,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
期刊
本文从借助题目留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借助标点留白,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借助插图留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借助结尾留白,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几方面重点探讨“留白”在小学语文文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内容主要描写了三次看戏经历。作者在该小说中用词丰富,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极为生动的场面,颇有韵味。本文将对《社戏》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探讨,加深读者对《社戏》的认识,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  一、情节扣人心弦  《社戏》的内容实际上很简单,主要是描写作者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农村看社戏。作者对少年时代的看戏的经历着墨详细。 
期刊
在语文课堂中存在着大量的阅读教学,而语文阅读是一个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浏览与吸收,转化为自己知识储备的一个过程;若是思虑的深沉,这也是个作者与学生或是读者进行交流的过程
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没有情感,诗歌就没有生命.情感是诗的命脉.也只有用饱和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欣赏诗歌从本质上讲是情感体验式的,阅读者要走进诗
期刊
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人类意识的符号有两种:一种是认知性的逻辑符号,一种是感知性的表现符号。前者属于科学,后者属于艺术。两者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一个是实用的,一个是审美的。而语言既可以作为认知性逻辑符号系统,也可以作为感知性表现符号系统。它有两种:一种是日常语言,一种是艺术语言。日常语言就是我们的普通会话语言,它是告知性、实用性的,艺术语言则是表现性和审美性的,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构成的更精练、更有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落实学科计划和进行课堂活动的纽带,也是向学生输入语言信息的一种途径,它兼有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双重功能.教师要使课堂提问设计得合理、
人物塑造技巧对学生作文质量水平提升具有一定促进效果,使人物素质更加靈活生动,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一文中,便运用了浓厚笔墨对闰土这个人物进行了塑造,给读者一种跃然纸上之感,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一文中,以“我”为第一视角,主要对少年时的闰土以及成年后的闰土的人物形象及个性进行了描写,从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本文通过对闰土形象塑造技巧进行研究,为作文教学提供更多有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