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无须鲶(Ageneiosus marmoratus)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lessc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NCBI已公布的花斑无须鲶全基因组序列,利用MISA软件对花斑无须鲶全基因组的6种完整型微卫星进行筛选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在花斑无须鲶全基因组(约1.03Gb)中符合条件的微卫星序列共336037个,丰度为326个/Mb.微卫星总长度为7720686 bp,占花斑无须鲶全基因组的0.75%.其中二碱基类型的微卫星数目最多,为145318个,占微卫星总数的43.24%,其次分别为单碱基(37.12%)、三碱基(11.00%)、四碱基(7.39%)、五碱基(1.04%)和六碱基(0.21%).花斑
其他文献
围田区是珠三角地区的农业景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众多传统聚落分布其中,从选址布局、场所构建、空间营造等各个方面都显现了人们营造聚落的生态智慧。以围田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对聚落的景观环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进行分析,揭示传统聚落的宏观环境体现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态智慧,表现为因地制宜的聚落择址和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体系;中观环境体现的是“安身立命”的生态智慧,包括满足使用功能的功能性场所和承载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性场所;微观环境则体现“心安理得”的生态智慧,表现为安心舒适的庭院空
目前,健康社区营造在已有的实践案例和理论研究中,较为注重物质空间的提升,对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引导有限,对运营维护体系探讨较浅.场景理论在城市研究、空间品质提升等方面有
骨龄预测时,手骨X光片经常存在标尺、伪影、噪声、曝光不当等缺陷.采用常规的滤波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模型进行预测往往正确率不高.提出一种X光片骨龄辅助预测的预处理方法,包括使用专门用于生物医学图像分割的U-Net网络将X光片中手骨分割出来,使用图像二值化对U-Net生成的掩模进行去除背景处理,使用灰度直方图均衡的办法解决图像过亮或过暗的问题.经上述精细预处理后,再进行深度学习神经网络预测,实验结果表
研究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档案盒标签检测技术,通过摄像头拍摄存放在档案柜窗口区的一排档案以采集图像,利用U-Net网络对档案盒标签图片进行分割,经仿射变换矫正图片裁剪得到单本档案盒标签图片,最后利用surf匹配算法对库中档案盒标签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得的档案盒图像匹配正确率可达99.60%.
首先以具有典型性“高低配”开发特征的广州GJ社区为例,分析了“高低配”住宅小区引发的具体问题;从规划技术角度分析了当前“高低配”住宅小区的指标特征,并通过对比高容积
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在钢结构住宅应用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解决跨度大,免支模和支撑的问题,也满足GB/T 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现场免支模的评分要求。但在施工过程中也存在板面开裂、板底浇筑后不平整的问题,对此杭萧钢构从桁架楼承板的制作、安装、混凝土浇筑等方面作深入研究,将混凝土板面开裂和变形问题基本解决,其施工工法已在万郡大都城、萧山钱江世纪城人才保障性住房等多个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项目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运用Bouc-Wen摩擦学理论建立了复合材料板簧的迟滞特性模型,根据台架试验测得的动态力-位移曲线,利用改进的乌鸦搜索算法(MCSA)进行了模型的参数辨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模型能准确预测复合材料板簧的迟滞特性。建立考虑复合材料板簧迟滞特性的整车7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在随机路面激励下,复合材料板簧迟滞特性对整车动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板簧的迟滞特性使簧载质量的质心加速度增加,板簧的回复力增大,而悬架的动挠度减小。该研究为复合材料板簧的整车匹配和精细化动力学建模提供参考。
针对鸣笛抓拍系统会产生误判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子带谱熵法和支持向量机的汽车鸣笛识别算法.首先,使用子带谱熵法对声音样本进行初判,将子带谱熵高于阈值的样本直接判定为非鸣笛样本.然后,对初判为鸣笛的样本中的疑似鸣笛部分进行分割,并提取Mel频率倒谱系数作为声音的特征.最后,使用支持向量机对分割结果进行进一步分类,并使用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的融合来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参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在对实际采集样本的鸣笛识别中,该算法也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
沥青路面施工时,前期的材料筛选、施工工艺流程、施工管理控制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诸多因素.文章从施工和管理两方面针对一些常见的并且容易忽略的影响因素提出
适应气候的建筑形态是降低建筑能耗以及营造舒适微气候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计算性设计方法,可以在方案设计阶段对建筑性能进行优化。将设计条件与决策过程向数据和算法进行转化,是实现这一优化过程的关键。以建筑体量为研究对象,基于既往气候驱动下计算性设计的相关研究,针对工作流程中气候驱动因子的多维度整合、环境性能的多元化评价以及影响因子的参数化建构三个核心环节,建立了由“特征认知-逻辑转化-方法择取”构成的决策框架,并对其中关键性技术方法进行解析。最终结合工程实践,验证计算性设计方法在气候适应性设计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