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孔乙己》中的丁举人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ai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堪称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站在时代的峰峦之巅,以其犀利的目光俯视人生百态,洞察世间痼陋,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了深刻的开掘,由此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社会,从而挖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
  《孔乙己》就是鲁迅作品中反映这一主题的典型。孔乙已是封建科举文化的追求者,同时也是它的殉葬者;丁举人是这种文化的自觉捍卫者,同时也是其罪恶本质的不自觉的暴露者。两者在社會关系中构成了对立的两个阶级,但作为封建贵族文化的追求者,却在相同的精神内部关系上,用各自的行为方式作出了不同角度的否定,从这一点来说两者又是统一的。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是一个并未出场的人物,是虚写的形象。作者对其用墨很少,只是借助掌柜和酒客的对话对其作了侧面的交代,但是给人的印象却极为深刻。“这一个”丁举人在小说中的作用颇不寻常,可是在教学时对这一形象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似乎还不够全面和深刻。在此,谈谈我的浅见。
  
  一、加大了鞭挞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力度
   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力量。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总是千方百计笼络收买知识分子,期望他们能俯首听命,或死心踏地充当爪牙,为统治阶级出力卖命,或服服贴贴地甘当奴隶顺民。封建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便是引诱知识分子接受统治阶级政治意愿的有效工具。少数的读书人顺着学而优则仕的阶梯,爬上了统治阶级的宝座,一下子就成了统治阶级的爪牙和帮凶。而绝大多数的读书人则无法通过封建科举这座独木桥,滑落到社会的最底层。封建教育、科举制度就是这样造就了命运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丁举人和孔乙己就是这两类人中的典型代表。爬上去的丁举人,任意毒打没有爬上去的孔乙己,使孔乙己致残致伤。这一鲜明的对比,就使得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反动本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果没有丁举人这一个人物,便无法和孔乙己形成对照,因而小说对封建教育、科举制度反动本质的鞭挞及其罪恶的揭露的力度就会大大地减弱。
  
  二、开掘了孔乙己的悲剧根源
  
  孔乙己悲剧的重要根源之一,自然是由封建制度所派生出来的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尽管“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乐”而成为被人取笑的材料,“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足以说明孔乙己是一个活在世上的可有可无的社会多余的人。尽管“愈过愈穷,弄得将要讨饭了”,但孔乙己还仍然能够乞丐似地苟活着,可后来却遭到丁举人的毒打而悲惨地死去了。可见,丁举人的残暴是造成孔乙己致死的直接原因,丁举人就是孔乙己致死的罪魁祸首。丁举人的这一所作所为,既不受法律的限制,又不对造成的后果承担什么。这完全是一种封建特权的体现,这种特权实质就是阶级的压迫。所以孔乙己的悲剧,其实就是阶级压迫造成的。那么要消除孔乙己似的悲剧,就必须铲除丁举人似的封建特权者、吃人者,推翻丁举人们的封建统治,实行社会的彻底革命,才能实现“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因此丁举人的意义就在于从阶级分析的深层之处挖掘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阶级根源。而将小说的锋芒从思想批判引向政治批判,使小说所倡扬的思想革命同社会政治革命因素结合起来。
  
  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病态程度
  
  丁举人与孔乙己本都是一起沿着科举制度的阶梯向上爬的读书人,然而,丁举人爬上去之后。不仅没有对自己的同类孔乙己丁点的同情和关照,反而利用封建专制制度所赋予的权力,对孔乙己严刑拷打,横加摧残,造成身体残废,最后默默地离开人世。人们对丁举人制造的这起“毒打孔乙己致残”的事件有何反映呢?态度又是如何呢?如果说在这以前,人们取笑、挖苦孔乙己,那是由于孔乙己身上有许多的“酸”气:以读书人自居、自视清高、迂腐可笑、好喝懒做等。那么这次遭受丁举人的毒打而惨不忍睹,理应得到人们的同情和怜悯,可是不幸得很,孔乙己没有得到人们丝毫的同情。人们全然不顾孔乙己的自尊和双重的伤痛,仍旧继续以取笑他为开心。弥漫在孔乙己周围的仍然是冷漠无情的空气。孔乙己悲惨地死去了,人们也不知道他是死还是活,只能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作为孔乙己的结局。对于弱者、不幸者,毫无怜悯之情,对于权势者却偏怀敬畏之心理。可见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封建意识的侵害将人们的良知摧毁殆尽,一个个变得精神麻木,意识落后,犹如木偶一般。丁举人对孔乙己的残暴,就将封建社会病态揭露到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当然,面对如此之社会,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如何去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如何去改变人们如此麻木的心灵?进而唤起人们去推翻这个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
其他文献
以阿魏酸、原儿茶酸和没食子酸为底物,以酪氨酸酶为催化剂催化低聚壳聚糖与3种酚酸接枝反应.通过线性电位滴定、热重分析、红外光谱检测3种方式对接枝产物进行检测分析,从而得到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学习思路的引导;针对学生求知过程的疑点,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求知欲和信心;帮助学生
针对医改这个复杂的社会工程,记者走访了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周良辅教授。他的一席话道破了医改的关键所在:“在
网上的教学资源日渐丰富,为我们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方便.本文提供了笔者自己制作的几个Flash课件,美观、实用、简洁,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嵌入到您的课件中.尤为值得一
一、问题呈现"复制与粘贴"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将我校8个班近500名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归纳总结为如下4种情况:
目的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发病流行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强度、三间分布,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2004年全市
写作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开启创造力的钥匙。写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启迪灵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文修改则是对其作品进行打磨雕琢美容的过
目的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状况和各种资源配置情况的研究,分析得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因素。方法选择山西省三市七个市辖区的33个社区卫生机构,使用统一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