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中国外贸的挑战与机遇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挑战上,第一,2021年中国外贸6万亿的规模基数大,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会有一些挑战,2022年外贸会呈现回归常态化的趋势.第二,随着2022年全球供应链逐渐修复,一些国外来的外贸转移订单或相对减少,疫情原因产生的国内外贸新需求也会因此下降.第三,2021年PPI高位运行,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贸的出口.机遇上,第一是RCEP对亚太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
其他文献
2021年中国经济年报1月17日正式发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rn“经济总量达到110万亿元,确实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人均GDP也相应提高了.”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均水平持续提高,意味着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也意味着我国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同时也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期刊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关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及未来制造业全球地位.智能制造发展重在把握时代特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趋势.当前,我国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交汇点,机遇与挑战并存,制造业市场需求加大但供给适配度不高,产业链供应链显著优化但稳定性面临挑战,绿色智造形成共识但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
期刊
国家发展改革委rn一是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做好煤炭、电力、天然气等供应保障.加强精细化用能管理,确保民生和公共用能需求,推动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重点行业企业有序实施改造升级,推动全社会加强节约用电用能.先立后破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的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二是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2021年GDP超114万亿元,同比增长8.1%,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在这样优秀的经济底色之上,2021年的资本市场股债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rn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沪深市场481家企业首发上市,同比增长22%;其中,科创板、创业板共361家企业首发上市,超过全市场总量的七成,要素资源加速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期刊
在中国,如果不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试图通过传统金融体系去维系国家经济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经济发展40多年来做了大量探索,有些探索是教科书里所没有的.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些改革,也是教科书中所没有的,因为它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以大陆法系为基本架构,同时融合普通法系的某些元素的“第三种模式”,这种模式广泛吸收了现代资本市场的精髓,比如透明度原则.透明度原则是资本市场的基石.
期刊
“碳中和”给了中国换道超车、建立领先世界的零碳金融体系的机遇.金融在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意义重大,第一是帮助中国从现在的绿色金融跨越到零碳金融;第二是为规模巨大、借款期很长、风险和不确定性较高的碳中和融资;第三是要支持零碳科技创新.这其中,需要构建中国模式的货币政策,从传统的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的“二支柱”走向碳中和目标的“三支柱”,整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必须随之变化.
期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蔓延全球的疫情冲击、风云激荡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中国经济怎么走?我突然想起了近期很热的一个科学家,20世纪80年代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他的名字叫倪光南,现年80多岁,目前还骑着自行车晃荡在北京的中关村.让部分作出重大科技创新贡献的倪光南们富起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第一动力作用,这是当前和“十四五”时期决定中国经济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期刊
2022年,货币政策的取向应该更为宽松.货币政策应积极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通过降低利息率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压低国债收益率,支持国债的发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离不开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例如,基础设施投资是要通过地方政府来推动的,如果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基础设施投资就难以进行,即便勉强推行,也难以保质、保量,并最终形成国民财富.
期刊
当我们讨论和“六稳、六保”相关的宏观政策时,也许需要了解“稳”的不同参照系及其不同政策含义.第一种稳,是维持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增长趋势.第二种稳,是参考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第三种稳,是为实现2035远景目标,应适配的经济增速,大约是4.5%-5%之间.第四种稳,是考虑中国赶超战略继续奏效的增速,至少应维持中美经济体量绝对差距不拉大的增速.
期刊
一是扩内需的政策要适当加大力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诸多指向比较明确的政策部署和对策思路,2022年的投资需求情况会比2021年有所改善.二是针对疫情冲击的救助扶持政策要突出重点.三是要高度重视跨周期的结构政策与逆周期的总量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