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创新激励机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e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蔓延全球的疫情冲击、风云激荡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中国经济怎么走?我突然想起了近期很热的一个科学家,20世纪80年代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他的名字叫倪光南,现年80多岁,目前还骑着自行车晃荡在北京的中关村.让部分作出重大科技创新贡献的倪光南们富起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第一动力作用,这是当前和“十四五”时期决定中国经济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其他文献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共同期盼.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练好“三农”工作“真功夫”,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开拓乡村振兴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奇迹,开启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期刊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入研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山东省统计局党组始终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工作
期刊
2021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今年的农村工作作了最新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日前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2022年农村的重点工作,概括而言就是: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全力搞好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全面深化改革五方面的重点工作.
期刊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共同富裕作为核心议题,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两次重要会议连续强调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牢记政治使命、兑现庄严承诺的历史主动、政治自觉与坚定信念,意味着推进共同富裕已经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真正进入了实践阶段.
期刊
2021年中国经济年报1月17日正式发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rn“经济总量达到110万亿元,确实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人均GDP也相应提高了.”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均水平持续提高,意味着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也意味着我国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同时也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期刊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关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及未来制造业全球地位.智能制造发展重在把握时代特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趋势.当前,我国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交汇点,机遇与挑战并存,制造业市场需求加大但供给适配度不高,产业链供应链显著优化但稳定性面临挑战,绿色智造形成共识但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
期刊
国家发展改革委rn一是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做好煤炭、电力、天然气等供应保障.加强精细化用能管理,确保民生和公共用能需求,推动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重点行业企业有序实施改造升级,推动全社会加强节约用电用能.先立后破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的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二是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2021年GDP超114万亿元,同比增长8.1%,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在这样优秀的经济底色之上,2021年的资本市场股债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rn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沪深市场481家企业首发上市,同比增长22%;其中,科创板、创业板共361家企业首发上市,超过全市场总量的七成,要素资源加速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期刊
在中国,如果不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试图通过传统金融体系去维系国家经济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经济发展40多年来做了大量探索,有些探索是教科书里所没有的.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些改革,也是教科书中所没有的,因为它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以大陆法系为基本架构,同时融合普通法系的某些元素的“第三种模式”,这种模式广泛吸收了现代资本市场的精髓,比如透明度原则.透明度原则是资本市场的基石.
期刊
“碳中和”给了中国换道超车、建立领先世界的零碳金融体系的机遇.金融在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意义重大,第一是帮助中国从现在的绿色金融跨越到零碳金融;第二是为规模巨大、借款期很长、风险和不确定性较高的碳中和融资;第三是要支持零碳科技创新.这其中,需要构建中国模式的货币政策,从传统的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的“二支柱”走向碳中和目标的“三支柱”,整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必须随之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