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探究能力 提高语文水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_0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探究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使課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以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要求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观念。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对学生包办代替,学生只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在这样的课堂里怎能得到提高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的不应该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引导学生怎样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老师的形象,笑容,要有足够的亲和力,给学生亲近的感觉,让学生敢于说话,敢于发表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当学生的发言违背文本的价值观时,我们老师要学会温柔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训斥。
  二、创建学习情景
  创设情景,是指在教学时教师围绕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创设学习情景,调动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例如:在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我播放星空的画面,引出这首诗歌。并让学生尝试用“我仿佛看到了 的画面”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这样通过创设具体情景,唤醒学生们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遐想和探究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提问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往往是教师依照“常态曲线”建立起对教学的期待,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评价矫正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定型化的教学模式被布卢姆称之为目前教育制度中最浪费和最有危害的一种。而学生学会提问无疑是摆脱这种传统教育的一种良药,也是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一把“金钥匙”。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教师应诱导学生解题从而产生疑惑: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怎么样拳打镇关西?打死镇关西后怎么办?“学生通过解题,产生这三个疑惑问题,此问题不仅勾画出小说的情节,而且明白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从而有效的直奔教学目标,达成教学任务。
  四、倡导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教学《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时设问:根据文章的结尾,祥子第二天还会不会出来拉车?这一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子挑起了学生思维冲突,有的学生认为祥子第二天肯定还会出来拉车。因为在那个黑暗的社会祥子不拉车,就解决不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为了活下去,第二天不得不还去“拼命”拉车。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祥子第二天不可能出来拉车了,因为在烈日下他差点被热死,暴雨下又差点被冻死,从“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看,祥子肯定生病了,也许从此一病不起,第二天怎么还能拉车呢?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争不透。”通过讨论,学生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五、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将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起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如:我在教学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时,我把同学们分成五个活动小组,分别对“历史传说中的马”“汉语汉字中的马”“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音乐作品中的马”这几个课题有侧重地进行研究和开展活动。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查找资料,收集素材,集体讨论探究,调查参观,演讲展示,认识了马和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了关爱动物的情感,通过探讨,还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而且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引导,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自主探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品质,使学生通过课堂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伏德喜,甘肃秦安县第三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一、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创设情境是关键,而创设理想的情境则是成功教学的关键。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理想的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想学、爱学、乐学的良好境界,我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草原》时,我运用课件创设情境,引生入境。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高亢、深情的歌声,一下子打动了学生的心弦,歌声
期刊
新课程理念提出:语文课堂要以生成为价值追求——生成是师生在课堂互动中形成知识的过程,超越了预设的目标和价值。因此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巧用各种小抓手,去促进课堂中的精彩生成,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用课堂评语  生活中总有一些话语,让我们心中漾起情感的涟漪,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做人,产生了前进的动力。课堂互动中也是如此,不管哪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的课堂评语会影
期刊
阅读指导似乎该精益求精。这一类读物对少年儿童的好处既然在潜移默化,就得让他们在认真阅读之中自己有所领会,而不宜把他们能够领会的先给指出来。自己领会出于主动,印象深,经人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把一种教学方法比作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活’”(吕叔湘语)。活是变革的前提,活是创新的基础。迎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广大教师正在不断地学习新理念,尝试新方法,力求新突破,努力构建一个活生生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法很值一试:  一、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在信息处于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仅仅依靠几本
期刊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出来后往往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抨击。高考作文命题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我想倘若把它放在纵横比较的框架中,我们的认识会全面和清晰一些。  整理相关文章,很多人把视线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考作文题,有感叹今不如昔的,也有觉得不过如此的。我把民国高考作文题目搜罗了一些,可以分成几类,一是日常生活类型,如:衣服的功用——女衣和男衣的比较;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帽类;我最喜欢穿的鞋子;我最喜欢吃的食品等。
在日常学习与考试中,对比与映衬是学生们较易混淆的两种表现技巧。江苏省高考2010年与2011年的现代文阅读题又都涉及到了这两种表现技巧。  请看2010年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此答案(2)中分别
期刊
精炼、新颖、奇特的导语,可以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课堂情境,主动充当学习角色。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所以,奇妙的导语是一堂好课成功的基石,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奇妙的导语是课堂精彩的开始  如果把整个教学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那么导语就是连接每个阶段,每堂课的中间环节,它起
期刊
对于求形如函数y=x+p/x(p>0)型的最值问题,如果我们能形似联想到三角公式tanα+1/tamα=2/sin2α,便会考虑实施三角代换x=√p tanα,使其转化成三角函数问题.该代换架设了这类
2012年9月24日下午,在临沂市十一中学召开的全市七年级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听了郯城县三中刘金兰老师执教的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和平邑县兴蒙学校闫丽老师执教的散文《春》两节课,印象颇深。两节课虽然课型有异、环节不同,但是同样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习惯的养成。下面结合这两节课的几个课堂镜头,谈谈对于七年级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配乐助读  镜头一:闫丽老师在学生初读《春》以后,询问学生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