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优秀的写景散文能给人启迪和力量,关键在于这类散文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做到通过情,理,人来营造一种意境,蕴蓄一种哲理,赋予一种灵性。
[关键词] 散文;情;理;人
“情”、“理”、“人”是写景散文创作中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研读众多的写景散文,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凡是优秀的写景散文,作者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往往做到了这样几点:1、在景物描写中努力创造一种意境。2、蕴蓄着一种哲理,3、赋予一种灵性,也就是说很好地把握住了写景散文中的情、理和人。这是我们在进行写景散文创作时应该借鉴的地方。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作品谈一下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写景散文中的情
我们知道,在写景散文创作中,必然要进行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最讲究诗情画意,也就是说它追求的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但是,景物本身谈不上什么情,只是作者在进行景物描写时,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容人到景物描写之中。这种主观感情包括作者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等等。这样才使景物描写顿生情意,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效果,并由此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即印证了古人所说的一句话:“登山则情满山,观海则情于海”。如朱自清的<春)。在这篇写景散文中,朱自清就是将自己浓烈的感情凝铸在文章中。朱自清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树:“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风:“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写雨:“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样一写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一曲多么迷人的春之歌,一副多么富有诗情的春之画,把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对未来的憧憬抒写的淋漓尽致,产生一种景中有情的效果。
二、写景散文中的理:
我们知道景物描写的最高境界是由自然而人生而社会,生发出一定的理来。写景的真正目的在于表明一种态度,阐发一种认识,宣扬一种道理。所以,写景要有明确的立意,不要为写景而写景,纯客观的写景是毫无意义的,这一点我们在刘增山的<秋魂)中同可以感悟到。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秋天不同的景物,感受它们哲理的内蕴,用精炼而形象的语言把他们表达出来,展示了秋的灵魂和神韵。散文共分七节,在每一节中我们都能感到“理”的存在,具体如下:
(1)秋实,这一节里作者写秋实把自己的收获归功于风、雨、光、热,突出秋实的虚怀若谷,引发出对果实如何成熟的思考,这一节最后靓个反问句“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告诉人们要想获得成功,早日成熟,就必须经过苦难的考验。
(2)秋色,这一节中作者让金黄的谷子,红色的高梁,雪白的棉花,黑色的墨菊申述自己的颜色,然后让秋天自己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而这缤纷的色彩正是不同景物的不同的色调汇集而成的,从而体现出秋色博大的胸怀,能容纳万物。
(3)秋味,这一节中作者同样让苹果、甘蔗、槐籽、青椒、红果来回答秋天的滋味,进而让秋天回答出:“我的收获是充满着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使人自然地想那些饱经忧患的庄稼人,
(4)秋风,这一节里,作者说,秋风送走了秋天,迎来了寒冬,看似冷酷,但作者透过这表面的冷酷,写出了秋风那慈母般的心肠,表达了自己对秋风的赞美之情,所以,作者最后说:“感谢秋风吧,别曲解了他那一片保护生命的慈母的心肠”。
(5)秋叶,这里作者写秋叶“飘悠悠”,“似乎忧心仲忡”,然后一问一答,在回答中安慰秋叶,在安慰中写出了秋叶不是留恋枝头,也不是忧虑命运,而是在努力寻找,寻找一个不寻常的结尾,抒写对秋叶的赞美:“生前苦累劳作,作尽贡献,飘落也要来找一个有意义的归宿”。
(6)秋土,作者这里写秋土丰腴的土壤,它孕育了成熟的果实,用自己诚实的心证明着劳动者勤懒、好坏,作者最后让秋土告诉人们:在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这难道不像哲人般的警告:一份播种,一份收获,种什么,收什么?
(7)秋景,秋天的景色是善良的、宽厚的,虽然黄莺哑了,蝴蝶躲了,花儿谢了,杨柳枯了,但它仍然热情地接受着,并不因此而拒绝,用秋景的话说:“如果那样,我不也变得一样薄情了吗?”展示出了秋景博大的胸襟,仁慈的情怀。
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秋,也就构成了秋的灵魂和神韵,使之存在着丰富的思想,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也使(秋魂)成为一篇上乘的写景散文。
三、写景散文中的人
人们常说要把景物写活,这个“活”即为一种灵性,而赋予景物以娄性的方法不止于以动写静的拟人的手法,最有效的是融人人的活动。人也是风景的构成者,人的活动可以给环境、丰富自然景色的内容,使自然景物充满光彩,这一点我们在一些上乘的写景文中就能看到。朱自清的《春》中,有几次写到人的活动: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人和春天一起流动,人和春天融在了一起。
“在乡下,小路上,在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人,活动于春天的所有空间,人的活动是春雨中最有诗情的流动画!
“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人,闲适,欢愉,无忧无虑,使沙滩像平静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涌起波浪。”
试想,如果山区这些写景散文中投有关人的活动,景物夜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光彩。可见,景中有人,则赋予景物以人的灵性,景也就成为活动的景,立体的景了!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篇写景散文中如果少了情、理和人,便不能算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便也不能给人启迪和力量。故我们在创作写景散文和欣赏写景散文时应牢牢把握住以上这三点。
[关键词] 散文;情;理;人
“情”、“理”、“人”是写景散文创作中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研读众多的写景散文,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凡是优秀的写景散文,作者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往往做到了这样几点:1、在景物描写中努力创造一种意境。2、蕴蓄着一种哲理,3、赋予一种灵性,也就是说很好地把握住了写景散文中的情、理和人。这是我们在进行写景散文创作时应该借鉴的地方。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作品谈一下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写景散文中的情
我们知道,在写景散文创作中,必然要进行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最讲究诗情画意,也就是说它追求的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但是,景物本身谈不上什么情,只是作者在进行景物描写时,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容人到景物描写之中。这种主观感情包括作者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等等。这样才使景物描写顿生情意,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效果,并由此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即印证了古人所说的一句话:“登山则情满山,观海则情于海”。如朱自清的<春)。在这篇写景散文中,朱自清就是将自己浓烈的感情凝铸在文章中。朱自清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树:“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风:“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写雨:“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样一写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一曲多么迷人的春之歌,一副多么富有诗情的春之画,把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对未来的憧憬抒写的淋漓尽致,产生一种景中有情的效果。
二、写景散文中的理:
我们知道景物描写的最高境界是由自然而人生而社会,生发出一定的理来。写景的真正目的在于表明一种态度,阐发一种认识,宣扬一种道理。所以,写景要有明确的立意,不要为写景而写景,纯客观的写景是毫无意义的,这一点我们在刘增山的<秋魂)中同可以感悟到。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秋天不同的景物,感受它们哲理的内蕴,用精炼而形象的语言把他们表达出来,展示了秋的灵魂和神韵。散文共分七节,在每一节中我们都能感到“理”的存在,具体如下:
(1)秋实,这一节里作者写秋实把自己的收获归功于风、雨、光、热,突出秋实的虚怀若谷,引发出对果实如何成熟的思考,这一节最后靓个反问句“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告诉人们要想获得成功,早日成熟,就必须经过苦难的考验。
(2)秋色,这一节中作者让金黄的谷子,红色的高梁,雪白的棉花,黑色的墨菊申述自己的颜色,然后让秋天自己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而这缤纷的色彩正是不同景物的不同的色调汇集而成的,从而体现出秋色博大的胸怀,能容纳万物。
(3)秋味,这一节中作者同样让苹果、甘蔗、槐籽、青椒、红果来回答秋天的滋味,进而让秋天回答出:“我的收获是充满着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使人自然地想那些饱经忧患的庄稼人,
(4)秋风,这一节里,作者说,秋风送走了秋天,迎来了寒冬,看似冷酷,但作者透过这表面的冷酷,写出了秋风那慈母般的心肠,表达了自己对秋风的赞美之情,所以,作者最后说:“感谢秋风吧,别曲解了他那一片保护生命的慈母的心肠”。
(5)秋叶,这里作者写秋叶“飘悠悠”,“似乎忧心仲忡”,然后一问一答,在回答中安慰秋叶,在安慰中写出了秋叶不是留恋枝头,也不是忧虑命运,而是在努力寻找,寻找一个不寻常的结尾,抒写对秋叶的赞美:“生前苦累劳作,作尽贡献,飘落也要来找一个有意义的归宿”。
(6)秋土,作者这里写秋土丰腴的土壤,它孕育了成熟的果实,用自己诚实的心证明着劳动者勤懒、好坏,作者最后让秋土告诉人们:在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这难道不像哲人般的警告:一份播种,一份收获,种什么,收什么?
(7)秋景,秋天的景色是善良的、宽厚的,虽然黄莺哑了,蝴蝶躲了,花儿谢了,杨柳枯了,但它仍然热情地接受着,并不因此而拒绝,用秋景的话说:“如果那样,我不也变得一样薄情了吗?”展示出了秋景博大的胸襟,仁慈的情怀。
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秋,也就构成了秋的灵魂和神韵,使之存在着丰富的思想,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也使(秋魂)成为一篇上乘的写景散文。
三、写景散文中的人
人们常说要把景物写活,这个“活”即为一种灵性,而赋予景物以娄性的方法不止于以动写静的拟人的手法,最有效的是融人人的活动。人也是风景的构成者,人的活动可以给环境、丰富自然景色的内容,使自然景物充满光彩,这一点我们在一些上乘的写景文中就能看到。朱自清的《春》中,有几次写到人的活动: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人和春天一起流动,人和春天融在了一起。
“在乡下,小路上,在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人,活动于春天的所有空间,人的活动是春雨中最有诗情的流动画!
“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人,闲适,欢愉,无忧无虑,使沙滩像平静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涌起波浪。”
试想,如果山区这些写景散文中投有关人的活动,景物夜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光彩。可见,景中有人,则赋予景物以人的灵性,景也就成为活动的景,立体的景了!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篇写景散文中如果少了情、理和人,便不能算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便也不能给人启迪和力量。故我们在创作写景散文和欣赏写景散文时应牢牢把握住以上这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