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语法结构差异及其翻译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hm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英美民族与汉族在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彼此在文化发展、思维方式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与汉藏语系,各有其个性与特征,学习掌握汉英语之间的差异,分析研究两者在连词造句、词汇运用和语法翻译的不同,对于两民族学习借鉴彼此的优秀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双方优秀作品、期刊的翻译出版大有裨益,本文对英汉两个民族的词汇运用、思维方式和句法语法进行对比与分析,提出在英汉双语翻译创造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英汉语法 翻译 差异
  前言
  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印欧语系与汉藏语系,各有其特点。由于双方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均有不同,使其在语法运用,词句构成、句法结构、位置语序等方面产生较大差异。在英语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切记不能墨守原文语序,要善于理解双方语言结构的差异,巧妙地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双语学习、文化交流、出版传媒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我国英汉双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1.英语强调句式的逻辑理性,而汉语追求语句的从容优雅。在英语句式的表达中,较为注重的是语句结构的逻辑理性,而修辞文采次之。由于英语成句以单词短语作为组成基础,其首要功能在于精准无误表达出语句整体的含义,这就要求句子的每个部分都能起到逻辑解释的作用。所以,非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在阅读英语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分析总结,否则无法弄清句子中各个短语单词的逻辑关系,倍感吃力。而在汉语实际运用过程中,词语采用了“顺序”的结构,读者只需要将文词语句拼接起来“顺序”理解即可,对于逻辑分析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其次,汉语相比较而言更容易创作出辞藻华丽,意境优雅的文章。这是由其句式组成和单字构成方式决定的。试想,一句简单的“She is a pretty girl.”无论在英语中怎么改写,也不会大变其样,然而在汉语写作中,只需稍稍加工,便成为了“倾国倾城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足以为文章添色。
  2.英语中习惯将定状补语后置,而汉语中习惯前置。英语在表达过程中习惯将定状补语后置,而汉语恰恰相反,例如下面的一句话:“He killed his friend brutally last night.”在汉语中习惯译为“昨晚他残忍的杀害了他的朋友”,而在英语中如果严格的按照短语单词的顺序来翻译则是“他杀害了他的朋友残忍地昨晚”。可以看出,英语注重句式结构的整齐划一,所以习惯将修饰成分放在句子后端,“brutally”与“last night”都是这种情况,而在汉语中,我们习惯将形容词副词紧紧地靠在修饰的内容前,开门见山。这种差异是双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长期影响的产物,在双语翻译过程中应当重点注意。
  3.双语翻译过程中容易忽视文化背景与词句内涵,歪曲原意。英汉双语在应用过程中有许多词句表达的含义截然相反、南辕北辙,这是彼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演变所造成的,在双语翻译过程中应当重点注意彼此文化中的不同之处。例如在英美等西方文化中,“狗”因忠实于主人的品性成为了人们寄托感情的对象,其享有着较高的待遇,所以英语中的“dog”(狗)常常表示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old dog(经验丰富的人)。而在中国文化中,“狗”却具有贬义,如:走狗、狗腿子、狗奴才等。这种文化差异在两者之间数不胜数,如果忽视了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显然会酿成大错,贻笑大方。因此在双语翻译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化知识,努力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二、解决英汉双语翻译问题的方法
  1.注重双语翻译过程中词句的信达雅,吸收彼此的优点。英汉双语翻译中既要注意两种语言转化过程中的“本土化”,将对方的语言文化适当的转变为具有本土特色通俗易懂的形式,又要兼容并包,保留其民族语言所独有的特征。要加强翻译技巧的训练,平时注意对英汉双语差异的积累,学会两种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特定模式,同时,对于不同的翻译文本,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争取灵活而不失原意的表达出原著作者的思想与感情,表现原文的形式美与深刻内涵。同时,注重东西方民族性格在文中的体现,在翻译过程中对此应当有所考虑。在吸收英語简练理性特点的同时,适当加入汉语文法的艺术创作,博古通今,优势互补,真正做到翻译工作的信达雅。
  2.在翻译过程中摆脱固有思维,换位思考。在翻译过程中学会摆脱固有思维,换位思考是解决英汉双语差异的方法之一,在翻译过程中要时刻思考为何他要用这样的字眼?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何好处?首先要掌握双方思维背后的文化背景,深刻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例子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对方叙述描写的深刻寓意。其次,对于每句话学会对应汉语的描写语序,形成一种机制与习惯,能够模板化地对两种语言文字创作出来的作品进行对象翻译。多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从中吸取营养与经验,掌握英语作者的写作习惯,创作技巧,将其表现在之后的译本中。
  3.注重对双方词句背后的文化内涵、语言情境的积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有社会性,民族性的。想要熟练地掌握英汉双语的翻译技巧,了解英汉双语形成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对于翻译而言,不仅仅要苦练翻译技巧,而且要大量的了解熟知彼此的生活背景,掌握语言文字的寓意和内涵。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风俗习惯,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对事物认识角度的差异,都会无形中影响语言文字的发展进程。加强对彼此语言情境、价值观念理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他族文化是翻译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张唯.文化差异—制约翻译水平的因素[J].中外近现代文化研究,2012(04):295.
其他文献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 exist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many experts have had some research on i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However, f
期刊
本文首先采用液培的方法对15个甜菜品种分别进行有机磷(大豆卵磷脂)和无机磷的耐受能力筛选试验,将其分成耐受低磷能力强、中、弱的三类:再用沙培的方法以不同形态的无机磷为磷源(磷酸钙和磷矿粉),对比耐受无机磷能力不同的3个品种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并采用分级测定的方法对培养介质中的各形态磷进行测定;最后采用微型盆模拟培养法对耐受无机磷能力强和弱的两个品种进行根际吸收特点的研究。本文为磷高效甜菜品种的筛选培
The second edition of 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n ideal introductory text for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SLA and language teaching
期刊
【Abstract】Due to different culture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omatopoeia.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rhetoric functions, characteristics of absolute
本论文首次报道了水稻叶片中硅结合蛋白的分离提取方法、分子特征及其功能与分布,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水稻控制硅沉积的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硅结合蛋白与硅减轻水稻重金属镉毒害的关系。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通过低温捣碎分级分离法我们成功从水稻叶片中分离到天然硅体,进而分离到一种与硅紧密结合的分子量为117 kDa的蛋白,称之为硅结合蛋白(Silica-Binding Protein 117,SBP117
【摘要】当今世界,各地文化相互渗透,文化传播成为人类活动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各语言之间意思的对等,平行文本在翻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从平行文本的定义入手,结合翻译实践,探讨其在英汉词语和句子翻译中的应用及在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平行文本 翻译 对等  一、引言  对于译者而言,在翻译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文本类型,译者不可能对每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都了如指掌,但作为译者又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