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回声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nest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先青先生于《人民文学》《诗刊》等全国报刊发表诗歌两千余首,已出版诗集五部,荣获“齐鲁文学奖”等多项奖励。他以执着的创作精神、开阔的视野为读者奉献了一个诗意葱茏的艺术世界。品读任先青的诗歌,令读者深深感受到了求真向善寻美的精神力量,聆听到了他坚强、执着、高洁灵魂的有力回声。
  关键词:诗歌 真善美 灵魂
  任先青先生是一位多年执着耕耘、硕果累累的诗人,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绿风》《诗选刊》等全国报刊发表诗歌两千余首,已出版诗集五部,荣获“齐鲁文学奖”等多项奖励。诗歌是源自心灵的至真情感、感悟生活的至善哲思、抒写情怀的至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一个人灵魂的真实写照。品读任先青的诗歌,令读者深深感受到了这种求真向善寻美的精神力量,聆听到了他坚强、执着、高洁灵魂的有力回声。
  真诚是文学的定尺,诚挚的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关键因素。真实性原则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因为“具有真实性的品格,其作品才能使读者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读者才能为之所吸引所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与精神上的享受。简言之,真实性是文学的认识与审美两大价值功能产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①。所以,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是作家创作的根本原则。我国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就曾说过:“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缋实死灰耳。”②《庄子》释“真”谓之“精诚之至”,指的就是情感必须发自内心,真诚不伪;公安派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则认为优秀的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古今中外的诸多文学家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能够以一颗真诚的心灵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诚挚的情感。任先青的诗歌最打动读者的首先是作品中真诚情感的抒发和自身的生命体验在字里行间的渗透。对苦难的坚强承受和超越、对故乡的眷恋和歌咏,构成了任先青诗歌内容的两个重要维度。由于身患“运动神经元”疾病,任先青多年饱受病痛的折磨,但他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在诗歌创作中汲取到了向命运抗争的力量:“突然一声天外之音炸响/容器开裂闪电/养好的梦想和泪水得以释放/从此/日子活了/笔尖有了重量!”(《邂逅诗歌》)在诗歌中,他迸发出生命的力量与激情:“悬在笔尖上的几滴墨/一旦在诗人的血管里游走/黄河/就多了几排/骇人的浪头!”(《悬在笔尖上的几滴墨》)在创作中,他驱走了生命的严冬,“用想象分析出一群飞鸟/用笨重的诗句/把一列春天的火车装满”(《日子》);他全身心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用整个生命倾诉艺术/点燃内心灯盏/照亮世界”(《观舞蹈〈牵手观音〉》)。在诗歌所建构的丰盈的精神世界中,任先青超越了人生的苦难,当“痛苦如刀枪打入身体内部/号子/血一般溅出”,他懂得以坚强来承受:“人生,有时必须匍匐/努力的姿态/惊世骇俗”(《纤夫》);他渐渐感悟到“苦/是一种博大的境界/让你可以轻易地/包容/或掰开世界”(《喝一杯苦丁茶》);“我知道/鲜花/是以我的全部苦难/开放的/是为我的不幸/含泪而笑的”(《一束鲜花》)。周国平在《面对苦难》中说苦难撼动了生命的根基,能够把灵魂震醒,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任先青对苦难的超越使他的灵魂更加高洁纯真,他执着于对真理的追求:“假若你坚贞真理一如石头/你的诗/也便有了骨头”(《纯粹的石头》);他“握紧诗歌与生命/灵魂里点一盏灯/不忘掸尽内心的灰尘”(《远远近近都是开花的身影》)。在这些真诚情感凝成的诗篇中,我们顿悟了郭沫若的诗歌主张:“最高的艺术便是美的灵魂的纯真的表现。”
  如果说从任先青的诸多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向命运抗争的坚毅身影,那么他大量的思乡诗又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从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中寻到诗人的精神栖息地:“假若此时你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尽可从容地返青自己/把手提在手上/把心放在心上/最好再有点耐嚼的心事想想/想着想着/很远的路/一抬眼就是家乡”(《雪落北方》);他怀恋着故乡的菊,由故乡的菊引发了对故乡温暖的记忆和深深的相思:“我淡泊的笔/失传多年/又遭/厚厚的沧桑凉凉的病痛/挫伤/而今有幸/被你的名字与光芒/扶住/菊,你蘸着一点点秋阳/孤立无援地坚持/竟然开出/新鲜的掌声/深刻的思想/替我/温暖着故乡”(《故乡的菊》)。在诗人的笔下,故乡的麦场、棉田、果园、山岗,都是那么亲切,引动浓浓的思乡的心绪;故乡的秋雨、冬雪,都是那么柔情,引起缠绵的思乡的想象。而最令诗人魂牵梦绕的,则是故乡的父老乡亲,故乡的老母亲。母亲般的故乡、故乡的母亲,组成了诗歌情感的双向流动,眷恋故乡和怀恋母亲的情感相互渗透叠合,渲染出浓得化不开的缱绻深情:“但愿乡思的那把小刀/能将我的骨骼/削为今夜最亮的音节/照亮母亲门前/那段泥泞”(《逆旅听雨》);在思乡之情最为深切的除夕之夜,诗人对母亲的想念更是刻骨铭心:“母亲的除夕/是最经不得碰的杯子/斟满思念与亲情/够我小心翼翼/跪饮一生”(《母亲的除夕》)。故乡是诗人永远的心灵向往,永远的灵魂依归。
  任先青不但是一位情感真挚的诗人,还是一位富有哲思的智者,他的诸多歌咏革命家、文学家的诗作,蕴含着对人生的理解,充盈着丰富的人生思考,闪动着智慧的光彩。他歌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这些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赞美雷锋、焦裕禄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特别是对他所敬仰的文人的歌咏,更是展现了他的精神向度和深度:他赞叹闻一多“写诗就用脊骨写诗/大手笔狂飙风摈弃雕虫小技/抗争就以头颅抗争/拍案而起拍响凛然正气”(《闻一多》);他慨叹萧红“把心铺成一张张书页/灵感出鞘之时/愁肠上斩断偌多雨和风”(《呼兰河畔等待萧红》);他赞赏艾青“终身苦工/只干一件事情/剔除黑暗搬运光明”(《艾青》);对于老舍,他更是充满敬仰之情,赞美老舍“昂贵的人格/化作一个巨大的惊叹号”(《老舍》)。这些由衷的赞叹是对高尚灵魂的礼赞和歌唱,也是诗人建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的心灵支撑。耐人寻味的还有任先青对他所欣赏的德州诗人同行的一组评价诗,其中既有对这些诗人各自不同风格的赏析和肯定,也有他对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朱竹的诗“激情如铜液沸于炉中/喷溅而出/都是铮铮音符/太阳风吹亮凌乱的白发/想歌就歌了/想哭就哭了/我是我自己的自由”(《朱竹》);格式的诗是“一匹骑在灵感上的风/张开汉字的翅膀/为你/带走旷世的忧伤”(《格式》);李庄“舍得汗水/血水/拓一条爆着奇崛火花的路/放诗歌之马/腾空而去”(《李庄》);张庆岭的诗是“小事物/写出大境界/平民情怀/悲悯的力量/诉尽人世间的爱与痛”(《张庆岭》);英伦的诗则是以“赤子的胸襟/灼热的情感/以诗的形式/裸露出/纯粹而伟大的人文精神”(《英伦》);李广彬“让诗歌的美酒提升日子的醇度/让心灵的建筑/高过世上所有的建筑”(《李广彬》);兰雪“虔诚到替上苍流泪/真实到与日月辉映/写诗/就是心在舞蹈”(《兰雪》);冯新华“心灵花园/敞开/接受阳光痛快淋漓的洗礼/水晶河畔/让自己/流淌成一首柔美和谐的乐曲/人啊/就得为一口气活着/坚持开花/不叹息”(《冯新华》)。胡风说过,“诗人的力量最后要归结到他和他所要歌唱的对象的完全融合”,任先青对这些诗人的歌咏实则展现了他对诗歌创作心血为墨、激情为笔、书写人文精神的感悟,也是他在多年诗歌写作中积累的创作经验的智慧结晶。
其他文献
摘 要:《论语·侍坐》章是《论语》中最富于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但多处训读颇有歧义,尤其是“夫子哂之”中“哂”的解读更是霄壤之别。本文首先分析了诸家训读的大致情况,再从语境学角度并结合孔子和弟子的人际关系来解读这个疑难之点。本文认为“哂”在其语境中当训读为揶揄的嘲讽,由此恰可以说明孔子首先是一个有着常人情感的普通人,孔子和诸弟子间是一种坦诚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后人对《论语》的误读、争论,多与神圣化孔子
摘 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为一篇极具深度的散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历来已久,学者们从苦难、命运、母爱、宗教意识、文本特征、哲学精神等方面均对其进行了大量解读。本文则由自然、理想、超越等浪漫主义的几个基本要素入手,从精神层面来探究《我与地坛》中洋溢的浪漫主义精神。  关键词:史铁生 浪漫主义精神 生命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自此,作家改变以往的创作风格,逐渐从外部生
摘 要:修辞格是广告语篇常利用的谋篇手段之一。修辞格的恰当使用可以使语篇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从而达到广告语篇的宣传效果。本文以食品广告为例,借助语篇的数据分析了解广告语篇修辞格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使用特点和语篇功能。  关键词:广告 修辞格 功能  广告无处不在,出色的广告创意,必须善于调动各种因素,淡化商业气息,刺激消费者。修辞格作为广告语篇常利用的谋篇手段,能使语篇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本篇以食
摘 要:《陆犯焉识》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内模式:人们因为“迷失”而“寻找”,而“寻找”的终点依旧是“迷失”。如果说“寻找”是一种自我强化的努力,那么“迷失”则是一种被迫的自我弱化,二者共同指向的是人的存在悲剧:一方面是宿命的不可逃离,另一方面是人的强力挣扎。这种悲剧性意味一方面展现了新世纪文学中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复归,指向了人性这一永恒的文学母题;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前作家创作的整体倾向,揭示了
【开栏语】   作文中让描写的人物“看得见”,要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把人、事、景、物刻画的有声有色,具体可感,跃然纸上。让人物神情变化与环境渲染相映衬,提高人物的辨识度,使得情节有起伏波折,有画面立体感。这样笔下的人、事、景、物便可以从纸上走出来,在读者面前“立”起来了。      【真题示例】   (2020年安徽卷中考作文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摘 要:帕乌斯托夫斯基以抒情散文巨匠和俄罗斯“大自然的歌手”著称,他的作品犹如一股股清澈明净的泉水,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以独特的抒情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们深深体味出生活的诗意。这是因为他一直怀有一颗真诚、纯洁、简单、自由的童心,并用它去观察、映照这个世界。而本文正是借用童心思维来探讨帕乌斯托夫斯基那充满诗意美的文学世界。  关键词:帕乌斯托夫斯基 童心 文学创作  康士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所谓“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最突出、最精彩的片断提到文前叙述,然后再按事情原来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既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曲折文章情节、引入入胜,增强情节的生动性,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是初中生要掌握的叙述方式之一。  如何运用倒叙手法来构思作文呢?  1.可以把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提到文章开头叙述描写,比如写作《微笑的味道》、《让路》、《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
摘 要:龚柴(?—1914),号古愚、虚白主人,因法文名为Simon Kiong,故有“龚西满”之称,其又为上海董家渡天主堂司铎,人称“龚司铎”。龚柴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为打开国人视野、发展地理学科贡献良多,曾有人将他列为中国地理学家与外国地理家之首。考证龚柴的生平及其地理学著述,积极评价其对近代中国地理学所做的贡献,意义颇丰。  关键词:龚柴 地理家 地理学  王锡祺(1855—1913
摘 要:《红楼梦》以写实的笔触再现了没落的封建贵族阶层中阴盛阳衰的气象。作者在勾勒刻画众多人物时,不乏对妒妇形象缜密的建构与透析。本文试图对王夫人、王熙凤以及夏金桂三位妒妇形象进行解构,以探寻其“妒”的本性背后暗含的时代感伤。  关键词:《红楼梦》 妒妇形象 命运哀曲 时代感伤  可以说,《红楼梦》这部凝结了浓厚的没落封建主义色彩及个人生活经历感伤的血泪史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它本身塑造出一系
大多数猫咪饲主,除了让猫咪吃饱睡足外,对它们的行为和生理,又了解多少呢?且进入“喵星人”世界,揭开它们行为和生理的神秘面纱吧!   猫给人的印象,一般是性情孤僻、神秘,且喜欢独来独往……由于不是群居动物,它不像狗那样有“群主”或“领袖”的观念,也不会将饲主当成主人,当家中有人喊它时,它绝不会像狗那样随喊随到,如果偶尔它回应了,那只是当下心情高兴,顺便配合一下而已。   面对饲主猫狗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