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在传媒领域的影响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eel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千年以来,有两大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一个是网络,另一个就是手机。起初作为个人通信工具走进人们视野的手机,随着其自身通信功能的相对弱化和媒体功能的逐步增强,开始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手机成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手机已不仅仅是一种媒体现象,而且更表现为一种经济现象、生活态度和文化行为。
  然而,正如波斯特形容网络时所指出:“正在发生的可能是‘一开始’人类创造了计算机‘网络’,然后计算机‘网络反过来’又创造出一种新的人种。”人们发明手机、使用手机、享受手机带来的各种便捷,同时也慢慢被手机影响,承受着手机所带来的种种改变。手机这个小巧、移动、随身的通信工具,对社会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本文从手机给人们带来的便捷、手机在传媒领域的影响、手机传播中的问题这三个角度出发考察手机,尝试着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手机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
  
  携带方便,沟通便捷。
  相对于此前的其他媒体来说,手机小巧灵活,携带方便,是唯一“带着体温的媒体”。同时,手机可使用性几乎是全天候的。只要是性能良好,话费和电量充足,你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和他人进行沟通。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高度评价了手机的这一特性: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开始分割,直到手机横空出世……从来没有一种媒介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整合起来;手机是开天辟地以来最完美、最强大、最潜力无穷的第一媒介。①
  实时和延时结合,现实与虚拟交错。
  实时和延时同步指的是手机的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即时通话和手机短信。即时通话功能继承了传统电话的功能,而手机独特的短信传播模式则体现了延时传播的功能,“视觉符号的延时性‘在场’,绕开了电话占线时的拥塞,保证了信息的更高到达率和更持久存在”②;现实与虚拟交错:一方面,手机可以用于沟通熟人亲友同事等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另一方面,手机虚拟社区网络的逐步完善和强大,使得人们能够像享受网络交友一样享受手机虚拟社交所提供的种种乐趣。
  互动性强,集人际群体大众传播于一身。
  与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相比,手机传播是高度互动的。手机的使用操作简单,每个手机用户都可以方便地利用它进行信息的接收和传递。从传播模式上看,手机短信单发的“点对点”模式、群发的“点对面”模式,再加上移动运营商基于网络针对大面积手机用户信息发布的“面对面”模式,可以说手机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身,多角度深层次地满足了人们的传播需要。
  高度多媒体化。
  手机的高度多媒体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借鉴融合了众多其他媒介的功能,集MP3、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机、游戏机等多项功能于一身,声画兼具,图文并茂,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通信使用、视听娱乐的多重需求;其次,手机结合众多传统的大众媒体,形成了各种新型的手机媒体形式,如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上网。真所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虽然目前手机信息处理的能力不及电脑,但技术的进步使得手机的电脑化趋势成为一个必然,手机将成为“移动的个人信息终端”的代名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
  
  二、手机在传媒领域的影响
  
  信息流动与传播控制。
  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控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媒既是社会信息服务系统,也是重要的社会管理和控制系统。大众媒介传播是由点到面的,传播的主动权掌握在传媒手中。
  传媒凭借其技术优势,控制削弱了受众多样性的选择权力。因特网实现了由点对面的传播向点对点传播的跨越。但因特网是基于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虚空间”,虚拟环境下的传播是匿名的,人们的责任感和伦理观念因此变得淡薄,这使得信息发布和传递过程中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手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传播控制与传播层级的划分。手机的信息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其私人化和隐秘性的本质使得信任度高,传播效果明显;即发即收的信息接收模式,远远胜于传统媒介的延迟信息传输,因而极易扩散,这些优势使手机在行使大众传播的模式时必然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媒介共享与社会权力。
  手机打破了大众传媒的信息垄断,严格的消息源控制或是媒介对传播内容的控制逐渐转化成不断增长的用户控制。依托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互补,手机将形成新的传播格局。
  多元化媒介环境和信息监督。
  在大众传播时代,人们通常是在信息中获取必要的意义,形成经验和看法,这就对信息内容的真实与否提出了要求。媒介的呈现使得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事件变得就像身边的事件一样为人所熟悉。媒介事件和人们亲历事件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差异,媒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仅吞噬意义,而且在拼贴意义、制造意义,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把非真实的事件呈现在人们面前。
  手机的普及创造了打破信息垄断格局的可能性,信息工具向个人手中转移,手机用户个体的交流空间日益延伸为社会信息交流的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播格局。2003年年初,非典流言在中国大陆的扩散表明,手机短信虽然“同样不具有大众传媒的权威性,但其传播途径沿着扩展了的人际传播网络进行,具有较强的说服性,而且由于发送效率增加,一个信息接受者可能收到多人发出的相同信息,更增加了信息的感染性”。③
  公民新闻学。
  手机促进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它不仅意味着利用人际传播来补充和强化大众媒介的传播,也有通过大众传媒来辅助、扩展个人传播的,以检验个人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共同效果。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播业,其运作都是由专业编辑和记者采集和制作内容(包括部分因特网编辑),然后向社会大众单向传播。因特网的诞生,开启了“双向传播”的新格局。而伴随多媒体的演进与通信网络的完善,手机大大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促进了大众传播格局的进一步变革。手机拍照携手博客网站在英国伦敦地铁爆炸中的表现,呈现了通信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信息采集与信息发布模式的变化。随此应运而生的“公民新闻学”(即社会大众参与制作新闻报道),更改善了公众参与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这些不可避免地涉及传播格局的变革以及对社会话语权利的争夺。
  
  三、手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剑都是双刃的。当人们顺着手机所掀起的这股新媒体浪潮开心地去享受媒介新的生活的同时,有多少人能够感觉到这股浪潮下面的逆流?又有多少人估计得出这股逆流对传统社会和生活方式会造成怎样的冲击呢?
  手机的单一化苍白化了人际传播。
  手机的强大信息传递功能,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和熟人亲友进行沟通,有道是“一部手机在,天涯若比邻”。人们慢慢开始喜欢、习惯甚至是依赖于手机带来的这种便捷——你只要拨一串号码或者是发一条短信,就可以联络到你的亲朋好友,而无须费时耗力地登门拜访。
  但是,正是这种便捷使得传统的人际传播单一化、片面化、苍白化。传播理论告诉我们:人际传播之所以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是因为它的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手机方便快捷,使得人们依赖和满足于空中的电子传播,冷落了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然而,那种包含语言、语气、表情、神态、姿势、姿态等多种元素全方位近距离的面对面传播方式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却是迄今为止的所有其他媒介所不能企及的,当然也包括手机。
  对于手机沟通的过度依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单一化、僵化、程序化。本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情联络变成了不花心力的机械的简单操作,这样造成的后果将会是人际传播中自发的情感传递慢慢地变成被动地完成任务,同时感情传递的能力也会慢慢丧失。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虽然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却疏远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手机挤压个人空间。
  2003年年底,冯小刚的贺岁影片《手机》由于细致地刻画了手机所引发的种种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影片中,人物费墨有这么一段台词感慨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还是农业社会好啊,那时候交通通信都不发达,你进京赶考几年不回,回来后说啥子都是成立的,现在近,太近了,近得人都喘不过气来了。”
  人物是虚构的,心绪却是真实的。手机在拉近了人们之间时空距离的同时,也拉紧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网络。随时随地和外界联系的反面就是随时随地被外界联系,这种沟通有时候紧凑得让人无法接受。
  手机引发社会病理现象。
  一种新型的社会病正在手机使用人群中迅速蔓延,这就是“手机依赖综合征”。它的一些明显特征是:如果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感到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时常会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这种错觉,不停地去看自己的手机;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总是怕漏过信息,或者漏过电话;有事没事都想和人联系,一段时间没收到短消息或者电话就周身不自在;时常会手脚发麻、头昏、出汗……
  “手机依赖综合征”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媒介依存症”的基础之上的。“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加之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④“手机依赖综合征”的种种表现很大程度上符合了上述特点,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足够造成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障碍,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手机的负面传播内容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由于传播主体呈现泛中心化,传播内容缺少把关,传播外部环境存在着管理真空,在手机的传播过程中涌现出了五花八门的负面内容,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负面的传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谣言类短信。
  由于沟通渠道多是熟人,用户对信息的质疑度低,缺乏警惕和甄别,同时用户人群巨大,每一单个用户都享有传播自主权,手机变成了谣言所青睐的发布平台。一些别有用心的谣言通过手机传播开去,影响广泛,造成很大的社会破坏性效果。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非典期间的谣言短信以及2003年年初广州出现的“农药船只沉没”的谣言事件等。
  (2)违法犯罪类短信。
  这些以欺诈、勒索钱财为主要目的的短信由违法犯罪分子借助网络大面积发送。具体形式主要有:将一些恭贺用户在某某活动中获奖之类的信息随机发送到用户那里,让用户按其要求将钱财寄送后领奖,乘机骗取钱财;或者用来制假售假,如向用户兜售各种假文凭、假证件等。
  (3)色情信息。
  色情信息主要以色情文字短信和色情图片为主,主要来源是互联网,并在手机用户之间流传,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破坏,尤其是它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手机用户的健康成长。
  (4)垃圾短信。
  目前主要表现为强制输入性广告。这些商业性广告以短信和彩信的形式侵入手机,强迫用户阅读,变相侵犯用户的权益。
  
  四、结语
  
  每一次科技的进步和媒介的发展,除了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便捷和进步外,总会附带这样或那样的负面影响。有些影响是暂时的,比如手机辐射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绿色无污染手机的出现得到解决;而另一些影响却是长久的,甚至是永久的,比如手机对人们传统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某些影响,这些影响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将远远超出本文的论述。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一种媒介技术或工具的出现及普及,对社会以及人的行为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其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特性,人们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受制于它,但是如果把社会变革的全部原因都归结于它,也是不切合实际的”。⑥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习惯于满怀欣喜地憧憬科技和媒介所展现出的缤纷奇妙的未来,但是人们也该时常回过头去看看那条曾经熟悉却又渐渐远去的来时路。可能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多少带着点惆怅告诉自己:“我们,是再也回不去了。”
  
  注释:
  ①保罗·莱文森美著,何道宽译:《手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5页。
  ②刘津、张金玺:《手机短信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中国传媒科技》,2005(2)。
  ③刘海龙:《从广州肺炎事件看流言的传播与控制》,《国际新闻界》,2003(3)。
  ④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153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渐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在这样一个“基于信息资源”的社会形态中,信息资源的战略作用日益凸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针对ifix基本报警功能不醒目、排列杂乱无章等问题,充分发挥ifix的特色分组功能,设计并实现声光报警系统.当出现报警时,可以根据各工艺段分组分别在不同PC设备上通过小型音箱
大多数记者可能都有过采访对象以“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而中断采访的经历,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采访,很有可能惹急采访对象,遭到暴力威胁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其实,记者只是
结合公路工程路线设计实践工作,对其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同时对设计要点进行总结,理出公路工程路线设计思路,旨在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一定助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2014年夏季,在多位老师的帮助下,作者救助并饲养了一只小蝙蝠。在饲养过程中,作者与小蝙蝠日夜相处,记录下许多温馨的点点滴滴,也积累了很多救助野生动物的经验。在与自然接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品牌不仅承载着品牌拥有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更能为其拥有者带来溢价和增值,形成一种无形资产。面对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竞争,如何利用有效的营销传
文章以实践工作经验作为基础,首先简要叙述公路路基排水的主要设计原则,然后以此为依据,对路基排水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施工情况,解析公路路基排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理念来自于市场营销中的关系营销。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把客户关系管理作为竞争制胜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