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儒道两种文化的隐性对决

来源 :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H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渔父》的文本内核入手,抓住两个人物的精炼对话,解读对话背后的深层意蕴,以此折射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结合儒道两家文化的内涵精髓,分析出两种文化隐性对决的精神实质,从而挖掘出主客体问答文本的核心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目前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缺少阅读时间、缺位生命主体性等问题,逐一提出了激趣、时空保证等相应的对策探究.只有如此才能落实语文新课标对于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才能让提倡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成为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涵泳家国情怀与生命人性之光的重要抓手和发展路径.这一课题研究是培育生命主体性阅读行为,是个性化解构、建构与重构经典文本生命,关怀生命和觉解生命的动态生成实践.
任务导向的语文项目式学习是由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构成的统整性言语实践活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文言文句子翻译”课例,设置命题情境,整合六篇高考文言文材料作为群文阅读的学习资源,通过开展寻找规律、拟定量表、自主命题、集中展评等活动,按照“目标-任务-活动-展评”的项目式学习流程,“以出代练”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挖掘高考真题价值,促进学生理解、表达、思维、创新等能力的提升.
当下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盛行“观点+例证”的扁平模式,外在表现为形式结构的单一,内在表现为思维结构的浮浅,论证有效性不足.本课例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设计之一例.借用图尔敏论证模型,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不断调整思考的方向,补充完善依据、理由甚至支持,增加限定,帮助学生建构“主张、依据、正当理由、支持、例外、限定”的论证结构,使论证趋向深入、严密,论证层次更加丰富,从而有效解决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逻辑缺陷.
统编教材使用以来,不少一线教师不会用教材教,不会设计教学,不会整合资源,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谈如何以大概念作为橇动新课改教学设计的支点,根据大概念的特点与作用,建构起合乎学理、适合自己的的课程教学设计,促使统编教材能有效使用、高效使用.
与西风东渐时期形成的现代白话文不同,古汉语经典文学的样本更加纯粹地保留了汉民族古老而深邃的思维密码,这源自于语言与思维以及思维方式不可分割的天然关系.在封闭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达成目标早已沦落为对文句字义的“求实”翻译、对文本主旨的平面复写和对已有共识的静态义理的简单复述,教师不复探究如何让学生对作者的见识进行辩证认知、如何对论证逻辑进行剖析演绎、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对斐然文采进行赏析内化.笔者在“高中语文寻根式写作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三有”教学法——“有思考”的对话、“有逻辑”的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