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沙皇曾邀李鸿章一起打日本人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0298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皇尼古拉表示:“俄国地广人稀,断不侵占人尺寸土地;中俄交情近加亲密,中国有事亦便帮助,非仅利俄。将来倭、英难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此等承诺,确令李氏心动。为争取“联俄制日”,李鸿章遂决心接受俄议。
  1896年10月3日,大清前北洋大佬、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欧游归来,曾任驻日使馆参赞的黄遵宪闻讯立即亲赴津门,向李中堂求教外交局势。李氏得意之情溢于言表,颇为自负地告诉黄:“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半月后,光绪召见李鸿章,据说“垂询甚殷”,超过二刻。既然蒙两宫如此“温谕慰勉”,李氏心气愈加高涨,在给老友两江总督刘坤一的信中透露:“越日遂有译署之命,未敢固辞。今日交涉,视前倍难,补救无从,唯有同分谤议而已。”不难看出,除了慨叹任重道远,其弦外之音乃因甲午一战跌入仕宦低谷的李鸿章,似再受重用,强势回归。
  让李氏心中满满的自得究系来自何处?
  这全倚仗一份止住了他职场下滑运势的外交协定:《中俄密约》。
  联俄制日,远东征服
  中俄之所以会签订此密约,实为酝酿甚久、各怀心事之结果。
  所谓“联俄制日”政策,滥觞于古代之“以夷制夷”思想。这本是春秋时代中原各国防御周边非华夏民族的一种策略,后为历朝君主所秉承,演化成对付国内少数民族之一贯手法,亦称作“以夷伐夷”或“以夷攻夷”。晚清以来,为应对各路西方列强之鲸吞蚕食,清政府将此策略常态化,即利用国际关系上各国间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其他国家,谋取实现本国外交安全。
  堪称黑色幽默的是,起初李鸿章曾将抵御西国的宝压在日本身上。李氏提出联日,“以东制西”,毕竟“日本距苏浙仅三日路程,精通中华文字,其兵甲较东岛各国差强,正可联为外援,勿使西人倚为外府。”正鉴于此,1871年,李力排众议,与日订立《中日修好条规》,其中规定“若他国偶有不公或轻蔑之事,一经知照,必须彼此相助,或从中善为调处,以敦友谊。”谁成想被清廷视为“同文同种”的友邦日本,居然玩的是外交讹诈之把戏。
  到了1874年,日本悍然出兵台湾,李鸿章大呼上当,指出“为今之计,似宜用以毒攻毒,以敌制敌之策,乘机次第与泰西各国立约,借以牵制日本”。1881年中俄伊犁交涉期间,李转而主张联俄制日。
  而此时的俄国,也正悄然制定一项“远东征服”计划。1885年,俄国单方违背了英、俄之前诺言,进攻阿富汗北部边境,俄英矛盾由此激化。
  最终俄方惨败,侵略计划顿挫。这一切皆促使俄把扩张目光再度投向远东。俄国欲征服远东,首先须做好防御,此乃立足之本。故解决远东防御问题遂成为这一计划的关键所在。
  经过长期勘察与反复讨论,俄国官员认为,修筑一条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能解决这一难题,且最切实可行。此方案得到沙皇的大力支持。同年,沙皇发布了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命令:“要按最短的路程修建一条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
  北极熊此时已虎视中国东北!
  前门拒狼,后门引虎
  对于俄国之野心,清廷中枢似浑然不觉。
  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辽东半岛”问题,严重挑战到俄之“远东征服”计划,自然引来其强烈反响。早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俄国政府就已有所行动。维特认为,日本占领辽东,其意图“主要是针对我们的,假如日本占领南满,对我们将是威胁”,况且“假如我们现在让日本人进入满洲,为要保护我们的领土及西伯利亚铁道,就需要数十万军队,并大大增强我们的海军”。总之,倘若当下置之不理,今后对于俄国远东利益,肯定遗患无穷,决不能坐视日本在中国为所欲为。
  维特还指出,如果俄国干涉辽东问题,阻止日本的侵占计划,“这样,我们就会成为中国的救星,中国就会尊重我们的效劳,从而会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中俄的边界”。于是俄国联合法国、德国,于《马关条约》签订当天,便命令三国军舰在日本海面游弋。不久,三国正式向日本提出外交照会,“劝”日本放弃辽东。
  眼瞅着三国军事警告步步逼来,已在甲午战争中耗尽国力、人力的日本,不得不对俄、法、德三国让步。在俄调停下,日本准许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
  毋庸置疑,“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是由俄国策划与导演的一出“狼口夺食”的大戏,其用意是阻止日本人破坏它的“远东征服”计划,绝非向中国“献爱心”。
  但在清廷看来,此举恰印证了李鸿章“联俄制日”的策略。在崇尚霸道与权谋的近代世界格局中,不管強国还是弱邦,若无几个像样的国际盟友,焉能立足?
  俄国此番替中国出头,颇让四顾无援、苦苦寻求友军的清廷,大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盟友即在不远处之慨。故三国干涉还辽的成功,使“联俄制日”的思想最终定型。
  谁人之手,铸此大错
  李鸿章的联俄策略,从理论上而言,具有积极意义,但从现实操作层面考量,该策略是把双刃剑,倘运用不当,就会陷入自伤筋脉、“制夷不成反被夷制”的窘境。
  俄国自然参透了清廷的心事,于是快马加鞭,促成两国结盟。1896年5月3日,中俄举行秘密会谈。
  在谈判过程中,俄方代表维特将李鸿章套牢。他一方面以“中国的救星”自居,声称“我们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中国依靠我们才得以保持领土完整”,另一方面,他又恐吓道,如果中国不同意“借地筑路”,那么“俄从此焉能再助中国矣”?
  这显然超出了之前清廷“联络西洋,牵制东洋”的预期。李鸿章自然不敢答应。
  维特未使李鸿章折服,于是沙皇尼古拉亲自出马。他单独召见李鸿章,表示:“俄国地广人稀,断不侵占人尺寸土地;中俄交情近加亲密,东省接路实为调兵捷速,中国有事亦便帮助,非仅利俄。华自办恐力不足。或令在沪华俄银行承办,妥立章程,由华节制,定无流弊。各国多有此事例,劝请酌办。将来倭、英难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此等承诺,确令李氏心动。为争取“联俄制日”,李鸿章遂决心接受俄议。
  1896年6月3日,李鸿章与俄国代表穆拉维约夫、维特分别在《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上签字。
  该条约虽名为中俄两国“互相援助”,但实际两国权责并不对等。从长远看,如果中国真正履行条约,俄国在战时、平时都可以利用中国的土地、物资、港口等资源为己所用;而中国只有在战时且俄国履行条约的情况下,方有资格享受某些利益。俄国达到了西伯利亚铁路支线穿过中国东北的目的,将侵略矛头名正言顺地伸展到中国东北;而清廷从中得到的不过是俄国一句空头承诺。
  清政府本欲关上前门驱走豺狼,孰知后门洞开,引来了虎豹。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携手参战,俄国此时已完全抛开“盟友”的身份和责任,趁火打劫,瓜分中国,令清廷彻底绝望。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撒手人寰。俄国政府憾曰“此后中国再无助俄者”。
  3年后,“日俄战争”爆发,清廷名曰“中立”,实则助日。随着战事的失利,俄国企图永久占据东北的美梦就此破灭,而清廷的“联俄制日”计划也早已化为幻影。
  (《中国经营报》2014.5.31)
其他文献
数据显示,在中国所有死亡人群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五大死因,每年的世界自杀总人口中,中国占三分之一。鲜为人知的是,在一条24小时响应的救助热线上,关于拯救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至少这次,她被拉了回来”  2012年,林昆辉开通了希望热线。他记得,热线开通的第一周,300多个电话涌进来,40%由外省市打来,超过四成是在大半夜。  每周二早上,66岁的于宝华都要在8点前赶到40公里外的接线室。在希
期刊
吵架的时候,女人更在乎的是情绪和内心的感受、男人说话的语气以及男人对自己的态度。而男人更在乎争出一个对错,两个人在乎的根本不在一个点上,所以每次吵架都不能解决问题。  别以为你的爱情与众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在1988年提出理论,认为爱情不过是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边(不等长)分别是:激情、亲密和忠诚,所有爱情不同的面目不过是这三个边的长度来回变化而已。  早在斯滕伯格之前,加拿
期刊
旅居养老成新养老方式  如今,旅游业已逐渐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养老”的新消费模式逐渐兴起,旅居养老正在成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那么,我们怎样走出去?请扫描下面二维码继续阅读:  会喝粥的人更健康长寿  中国人喝粥的历史至少有2000年以上,喝粥助人长寿的例子历史上很常见。但粥的种类多种多样,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来说,喝粥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怎样喝才能达到长寿的效果呢?  吸
期刊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多与高人来往 《荀子》中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意思是说,学习没有比亲近高人、良师更便捷的了。  与高人往来,能让我们的修行之路更加顺畅。有时候,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作者的意思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可能就会走样。这时候就需要高人指点。所以,人生要多与高人来
期刊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不要这么想” 对于这两种模式,说者以为自己在安慰对方,然而,听者的感觉可能非常糟糕!想要解决问题的你说,“你不要这么想”,但对被安慰的人而言,这其中暗含的意思是,“这是你自己太敏感,你不对”。此时,他心中的万千苦水,他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感受,被你的话生生地堵回去了。  跟处于痛苦中的人说“一切会好起来的,你不要这么想”,相当于是在贬低和轻视他所受到的折磨。你在第一时间,否认了
期刊
有一种说法,左宗棠在宿松大营期间,面对江南大营溃败、东南各省陷于太平军之手的混乱局面,曾劝曾国藩自立为王。历史真相是否真的如此呢?“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当时亲笔的这十四字或许就是最好的回答。  曾国藩写信欢迎左宗棠来宿松大营  史料记载,樊燮(xiè)案的爆发最先是晚清将领骆秉章告状的,理由是:大家平叛太平军的紧张时期,正是急用兵的关键时刻,樊燮带上三十多兵浩浩荡荡去京,违反朝
期刊
谈及邓小平的印象,卡特称,“邓小平是勇敢又有幽默感的人,他十分清楚他要的是什么”。卡特2014年曾出席北京人民大学举办的20国智库论坛,期间提到他凌晨3点接到邓小平的电话,“问我是否能派遣5000名中国学生赴美国大学留学”。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第一次到中国,还是在1949年春,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建立。作为一名军人,卡特当时随美军潜艇来到上海与青岛。离开中国口岸后,当年的10月1日,中华人民
期刊
从目前可见的史料来看,26岁即主政一省的岳濬,应该创造了清代一方大员年轻化的纪录。至于他这样的典型官二代,其升迁之路与为官之道,能给后人带来些什么启示,那就真的是见仁见智了。  2008年,学者陈德鹏先生发表《晚清新授督抚的年龄结构》一文,考察了清道光朝(1821-1850年)以后绝大多数新授总督、巡抚的年龄。他发现,总督首次获委任时最小年龄段为35-39周岁的有3人,初任巡抚最小年龄段在30-3
期刊
郑和下西洋,一直是我们所留恋的一段辉煌。可惜自郑和以后,中国的海洋开拓精神消失了。郑和这一壮举,也被执政当局视为弊政,连有关档案资料也被视为废物,遭到销毁。以至于有关郑和航海的许多基本问题至今仍是一团迷雾。  郑和远洋航行的档案资料被销毁一空  郑和下西洋,一直是我们所留恋的一段辉煌。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统率威武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横跨印度洋,遍访亚非三十余国。这一航海壮举,想起来就
期刊
诸葛亮被后人称为“中国历代贤相中第一奇人”。一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遐想到他的足智多谋,他的鞠躬尽瘁,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聪明绝顶的人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通过对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巧摆八卦、智取成都、骂死王朗、木偶退兵等一系列“典型事迹”的浓墨重彩的描写,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具有传奇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