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阳(外一篇)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b398322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双全是阴差,在那边干着一份差事,村里人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害怕招惹上晦气。可舅舅不介意,每次见他都是兄弟长兄弟短,一脸热情。干活儿他俩搭帮子,上山砍柴他俩联手,哪家死人唱孝歌了,他俩一个敲锣一个打鼓。他们是老哥儿,好得像是穿着连裆裤。
  可是,他死时却把舅舅的眼镜带走了。
  舅舅的眼镜是水晶石做的,无框,黄铜眼镜腿。据说一般的水晶眼镜对着太阳照,只能照出两个三个太阳,而舅舅的眼镜能照出九个太阳。舅舅很是稀罕,走到哪里都戴着他的眼镜,没事就对着太阳数他的九个太阳,生怕谁盗走了他的太阳。到了盛夏,舅舅还会去养眼镜——把眼镜放在泉水井的泉眼上浸泡——去火败毒。所以,舅舅的眼镜有清凉明目的功效。村里人患眼疾,偶尔有人求舅舅的眼镜治病,舅舅从不答应。就是我这个亲亲的外甥患了眼疾,舅舅还是不答应。因为眼镜是舅妈当年送给舅舅的定情物,是舅舅的心肝宝贝,他不愿让任何人沾染它。
  传说那副眼镜舅妈本来要给李双全的,不知道为何落到了舅舅手里,舅舅娶了舅妈。无奈之余的李双全想要那副眼镜,舅舅怎么也不答应。他一直踅摸,多次央求舅舅,说,哪怕只是戴一天半天都可以。任凭他把自己厚厚的嘴唇磨出一层层的皮,舅舅还是不答应。
  李双全拧,他一直想办法要搞到舅舅的眼镜。
  他是阴差,常常帮助黑白无常把阳间人的魂魄捉拿到阴间。他不敢私自放走魂魄,但他偶尔可以在阴阳之间传递口讯。比如说大款张三死了,家人不知道他把那一大笔钱藏在哪里。李双全会去阴间找到张三传话,让他托梦给家人。他帮很多人经办了这样的事。那些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问他有啥要求好感谢他。他说他喜欢舅舅的眼镜。他央求那人去借舅舅的眼镜,自己用上一天两天。舅舅咋可能借呢,那是舅妈的爱情信物呢!平白无故害得舅舅得罪许多的人。
  那年夏天,舅舅把眼镜掉进了龙潭,村里有好多会水的人,谁都不愿意帮舅舅打捞。他们记恨舅舅吝啬,也想成全李双全。李双全也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立马赶到水潭边,怀抱一块大石头沉进水底。潭深三丈,他下去好长时间都不见动静,当大家觉得他快要被淹死时,水面又冒出一串气泡,他举着舅舅的眼镜出来了。
  捞出舅舅的眼镜,舅舅不知道要用什么感谢他好。他才低声下气地说,把你的眼镜借我用个十天半个月,行不?舅舅不答应。李双全又说,三天,咋样?舅舅还是不答应。李双全可怜巴巴地说,一天,半天,行不?舅舅仍不答应。忽然之间,舅舅看见人群中的我,一把拎起我摔到李双全的面前,说,把我外甥拜继给你,给你当儿子,将来好给你摔老盆儿。
  舅舅保住了眼镜,我却成了李双全的干儿子。
  李双全对我很好,常常给我买好吃的好喝的。偶爾为了让我高兴,他也说起干阴差的事。李双全的工作是和黑白无常抓生魂,说白了,就是按照阎王的旨意把活人的魂魄逮走,然后那人就死了。我不相信他的鬼话,他赌咒发誓说是真的。为了证明他的话是真的,他还告诉我三喜子明天要死。第二天,三喜子果然死了。我问,是你抓的?他说,是的。我问,你咋不在外村抓呢?他说,鬼迷的是熟人。我问,你咋不给人家说一声呢?他说,天机不能泄露。
  我还是不相信那些鬼怪把戏,猜想他是想和我套近乎,为的是得到舅舅的眼镜。他对我很好,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仍然不给他盗取舅舅的眼镜。谁想到他临死之时,还是把舅舅的眼镜偷走了。
  舅舅的眼镜从不离手,他是怎么拿走的呢?我不知道,他去世时我不在家。我问病床上的舅舅,他叨叨不清,只说是李双全拿去了。李双全已经入了土,就算他拿去了,总不能挖开他的坟找眼镜吧。我思量许久,只能想法子买个同样的眼镜糊弄糊弄舅舅算了,反正他已经老眼昏花分不清几个太阳了。
  有了办法,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去李双全的坟前上柱香、烧张纸,终究是得到过人家许多的恩惠。点燃香,烧完纸,我像个亲儿子一样跪在他坟前,虔诚地磕了三个头。抬起头,我感觉头有点儿发蒙,迷迷糊糊中我看见李双全还阳——慈眉善眼看着我笑,似有千言万语,终究什么也没有说。然后,他把舅舅的眼镜轻轻放在我的手里,说,还是给你舅舅吧——你舅娘死了四十年了,没个信物,怕你舅娘认不得你舅舅了。
  说罢,他泪流满面地就走了……
  投生
  石头是父亲死后的第三天来到我们家的。
  那天,风光一辈子的父亲变成一堆黄土,我们跪在那堆黄土前擦干献给父亲的最后的泪水,就下山回家。
  刚进家门,母亲就让我去老宋家把那条黑狗崽逮来。我有点迟疑。母亲说,你赶紧去。我真不想去,父亲身后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我处理。母亲说,你赶紧去,小心让城里人买去杀了。母亲说罢,竟然满眼是泪。父亲去世,我看不出母亲有多少悲伤,她何以为一条狗流泪呢?见我迟疑,母亲又眼泪巴巴拿出五百块钱递给我,我只好去了。
  老宋的狗是我父亲去世那天出生的,毛白如雪。遗憾的是只有一只。猪怕双,狗怕单,狗下一只是不好的兆头。一般人家遇上这样的事,会把狗扔到荒郊野外放生。可老宋贪财,他想捡两个小钱。老宋向城里人要五十块钱,我去时他们正准备交接。见我去了,那狗忽地从老宋怀里跳进我怀里,我的心顿生一种别样的情愫。再看到它的眼睛,竟有亲切慈祥的光芒。我慷慨地给老宋一个大价钱,把它抱回了家。
  母亲本是内向的人,此刻高兴异常,她双手把它捧在怀里,一边抚摸,一边亲吻,一脸安详,十分亲热,让我非常妒忌。我儿子出生,弟弟的女儿出生,母亲都没有这么激动。我担心父亲的去世,让母亲精神不正常了。弟弟说,不会吧,失去老伴儿,母亲也需要心灵慰藉。
  母亲给它取名叫石头。
  料理好父亲的后事,我让母亲去我家住,弟弟也让她去弟弟家。母亲哪家都不去。我问她为啥?她顺口就说,石头不习惯。这是母亲的借口,就像父亲活着时,她说父亲不习惯一样,那是她不想进城的口头禅。一想,儿媳妇也不习惯母亲,我们也没强求。
  母亲对石头很好。石头还在哺乳期,母亲买了奶瓶奶粉,用开水冲好晾好,然后抱在怀里给石头喂,认真负责得像是照料她婴儿时的孙子。石头吃饱喝饱,她又领着石头去遛弯,一路上和石头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看到母亲神经兮兮的样子,我担心母亲病了,强行把母亲拉进城里,请医生、请心理医生给母亲做检查。医生说,母亲一切都正常。心理医生说,母亲就是有点孤独,别的没啥。   石头长大了,母亲给石头熬粥,粥里会加上皮蛋、肉末,很讲究营养搭配。母亲喂的有鸡,母亲还把鸡蛋变着花样给石头吃。母亲定期会给我们打电话,说梦里的父亲告诉她,想吃肉了。我们买了猪肉、牛肉、鸡肉回来,母亲把少量的肉做成菜,让我们祭奠父亲,剩下的都慢慢喂了石头。吃饭时,石头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她一边吃一边喂石头。我发现,石头的眼里也有一种别样的神情。
  母亲走在哪都喜欢带着石头。出村,赶集,走亲戚,都带着。遇上好吃的,母亲总是先喂石头。记得年夜饭在我家吃,母亲也是石头优先。像龙虾这样很珍贵的东西,母亲自己舍不得吃,必定要给石头吃。我觉得很可惜。母亲却说,它吃的是我的那份。睡觉时,母亲会把石头装进一个布袋,让石头睡在她的身边。我有点不高兴,母亲说,就当我住在你们家。母亲又说,石头要是不愿意陪我进城,你们还不得回乡下过年?一向温和善良的母亲话说得很重。
  母亲对石头的喜爱超过对孙子小林的喜欢。小林是母亲一把尿一把屎一手带大的,心疼得心肝宝贝一样。小林遇上了难事——小林的准岳父看上母亲的石头,提出只要小林把石头给他,就让女儿嫁给小林。母亲一直巴望小林结婚,也巴望早得曾孙。小林要石头,母亲却怎么也不答应。小林趁母亲午休时,把石头塞进汽车后备箱,准备偷偷带走。母亲醒来后,竟然用刀威逼小林把石头留下来。
  留下石头,却失去孙子——孙子再也不叫奶奶了。母亲也无所谓,她就和石头亲。石头也和母亲亲,母亲走到哪它跟到哪,母亲说啥它就应个啥,他们亲得形影不离。
  母亲得了重病,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就说在梦里见到父亲了。母亲说,你父亲让我过去住呢。我知道母亲的大限将至,问母亲有啥放心不下?母亲说,石头。我看了一眼石头,石头老了,毛色发黄步态蹒跚。我说,有我呢。母亲还说,石头是你父亲投生的……
  母亲说罢,闭上眼睛走了。我腦子灵光一现,明白了它的眼光何以亲切慈祥。我想,不管它是不是父亲投生的,就凭它陪伴母亲的份上,我都要好好地善待它。我急忙去寻找石头,它不见了。无论我怎么寻找,它再也不见踪影,好像它不曾来过……
  【作者简介】刘立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转载,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和日文,曾获小小说金麻雀奖、中国优秀小小说奖等,出版有《永远的隔壁》《最美的教师》等多部小说集。
其他文献
一  每年端午,母亲早起轰着我们姐弟几个去北山洼,割回几抱艾蒿,放外屋地上阴干。等皮蔫了,父亲甩个小凳,稳当当岔腿一坐,茧手一搓一捻,抖开数丈长的一条绿绳。抱几根一庹长的木头棍子,捋一头往上缠,缠几圈,用脚踢,骨碌着踢。棍子裹着草绳圆成个大馒头粗细,分抬到仓房靠墙根儿堆垛,留下一捆放到外屋北墙备下的横木上架着,冬日里慢慢儿燃。母亲说,火绳一天烧多少是有数的,拇指粗的火绳,一天一宿一庹。十丈长的火绳
期刊
一  田野里的稻子渐渐地成熟,镰刀即将闪亮登场。  鸟雀觊觎已久的时节终于来临,它们比任何时候都欢喜雀跃。无论乡民们摆上什么样的阵势,譬如到处迎风飘扬的红红绿绿的塑料袋,譬如从不间断的夹板声和吆喝声,甚至偶尔响起土铳……这些都已然无济于事。它们习惯了这种阵势,避实就虚,或声东击西,甚至进化成某种生存技能,在“敌退我进”的战略中获得应有的食物。  皖南丘陵少有一望无际的平畴,而老家河谷里却安置了好几
期刊
一  猎狼是绍保打猎生涯的一大快事。  狼被称为邪恶之兽,人们纷纷避之不及;狼牙值钱,却被尊崇为避邪之物,狼皮也不错,关键狼是坏蛋的代名词,你打狼,几乎所有人都叫好,所以,绍保的猎枪几乎是猎狼专用的。  打猎对于绍保来说成了家常便饭,狼一嗅到他的气息就遍山嗥叫,两者相见,自是分外眼红。绍保猎狼无数,生平却头一次遇到了敌手。他追击的是一只灰白毛的老公狼,翻山越岭,吃尽了苦头,它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他疲
期刊
盘古至今。  后路是黑的。  这是母亲的口头禅。像是一篇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中间可以虚构出任何一种可能。开头是确定的,盘古至今,都是如此,这涉及到时间的恒定性,不容置疑。后路是黑的,则带着告诫的口气,开放性的语意,充满悬念和未知。  说这些话的母亲,是智慧的。  每个人把自己的命运填充进去,这样的开头和结尾都不会突兀,都能接续得上。  母亲出生在一个叫南沙滩的地方,那是一个半农半牧地区。三岁的时候,
期刊
陈老伯衣袋里多了一盒火柴。  陈老伯吸烟。吸烟的人衣袋里多一盒少一盒火柴,是经常的事儿,不足为怪,但放在陈老伯身上不行,他认真,这多出来的一盒火柴就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退休前陈老伯是一个单位的主管会计,多年的职业习惯让他养成了一种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有一年下账,账面上少了二分钱,这下不得了了,立时他身上就急出一身汗。哪儿出了差错呢?他苦思冥想,想不出个头绪,就把账从头往下捋,那时没有电脑,也没
期刊
陈年的雪,像一支流浪  鲸鱼吞下过量海水,失眠者吞下一盏失约的灯火  月光的指纹,识别不了一座丛林细微之处的全部幽暗  豹子在掌纹里奔跑,遥远的地平线  落日总比朝阳更容易煮沸窗子里的积雪  春天落于纸上,仰望或缅怀落于一块墓碑切下的阴影  于是我们看见了新雪  看见涌动的沙,重新穿过针孔  看见蓝色的鱼群,穿过早已湮灭的河道  這周而复始的撤退与占领  新年的钟声,让每一寸被重新渲染的白  在覆
期刊
幼年,她很少见过母亲  她说那是个陌生的女人  很多次,被她同样陌生的拥抱吓哭  很多次,她冲着镜子里的自己问  “你是谁?”  就会看见女人在镜子里出现  十岁,她在女人宿的城寄居  母亲需要自己的空间和朋友  她们一样安静又独立  她的聲音清脆动听,却不会唱歌  女人出去应酬的间歇  她捏着嗓子给自己唱——  “世上只有妈妈好……”  十三岁,她从容应对第一次例假  发誓,以后自己不结婚,不生
期刊
黄昏的时候,炊烟让秋寒的村庄多了些许热活。村口陡坡上,陆陆续续跑下来列着队的牛群、羊群,还有沉重的驮着农具驮着收成的牛车,背着柴禾背着青草的人们,在成群结队的牛群羊群中间,不紧不慢地摇回村庄。一家人下地的,念书的,都在这时辰挤在院子里,父亲擦拭着锈在农具上的泥土,让锄头犁铧保持锃亮,母亲进灶房做饭,灶头传出来的火光,让夜幕来临后的厨房,不至于黑得看不见。娃娃们写完作业,给家里的小狗喂食,拾起一根树
期刊
在春天,用风来对抗虚无,被吹散的沙漠  犹如走丢的鸿雁,独自听命于天。或许  游走在北方草原的灵魂,用曼妙的舞姿,描绘  不可言说的信仰。苍茫的大地上,有一种声音  在颤抖,那是对抗时间的呓语。遇见你  是多么可贵啊!憋闷在心中的苦惱,总要倾诉  人非草木,那被隐藏的沉默,是对命运的最大  敬畏。我开始不停地诉说寂寞,一座山堆起  一条河流动,一片荒芜返绿,压抑得太久了  我想以虚无的名义,重新站
期刊
静静的池塘  静静的池塘,就是  静静的,只有藏在梦里  藏在画里,谁也拿不走  深深浅浅的,是思念  秀水浸泡过,染色七分  仿佛一场宿醉,异乡的风  如何又吹得醒?  千里万里,梦到便是到了  若你找我,那浮萍是  那雾岚是,那一片  绿得密不透风的云也是  石桥  石桥已经不在了  回忆变得残破不堪  你让我拿什么为青春作证  当洪水泛滥,石桥  在故乡悲壮地消失  我终于明白,没有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