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时代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f10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对素质教育皆有重要作用。在中学德育教学中,教育者要关注教学与实践细节,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明确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方向。本文围绕德育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进行了实质性研究,希望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 中学生 个性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4.059
  什么是个性化?一般而言,个性化是指个人所独有的,与他人有所区别的性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性化是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区别于他人的所显现出相对稳定、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个性化是指个人性、个别性,是个人因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差异,在思想、性格、情感、态度等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质,这种特质不同于其他人,存在着差异性。
  一、中学生个性化的特征
  中学生个性化具有稳定性、差异性、可塑性和整体性四大特征。
  (一)个性化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个性化是个人较固定、独有的性格特征。在一定时期和环境里,中学生性格、能力、气质类型及兴趣爱好相对稳定,所以说个性化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并不是绝对的,它会根据环境、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二)个性化具有差异性的特征
  在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有的个体容易消极倦怠,有的个体则是积极向上的。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个性,个體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三)个性化具有可塑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从德育角度出发,个人如果想要更快地融入社会环境,就要积极适应和调整,这种调整的灵活性就是个性化的可塑性。正是因为有了个性的可塑性,所以中学生要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不断地调整自己,遵循和适应社会规律。个性化包含着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与能力等特征,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这就是个性化的整体性。
  二、中学德育在个性化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对于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使得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在我国的德育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弊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正确理解个性化的内涵
  目前我国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一问题重视不久。因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各因素的影响,多数中学生对于“个性化”一词认知模糊。在笔者的调研过程中,对于“怎样理解‘个性化’一词”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有些同学的理解就显得较为肤浅,他们认为个性就是在语言、服装打扮、处事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这种错误的观点会误导中学生,使他们偏离学习、修养的正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完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所以,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个性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只有学生透彻了解个性化发展的内涵,学校才能更好地发展个性化教育,使德育工作走向成功。
  (二)德育方式单一,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学校一贯的德育方式是注重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一些道德规范知识,但这种空洞式说教已很难让他们把知识内化并且真正地理解和应用。这种模式下的教育方式单调,内容枯燥乏味,个性化发展就很难实现。个人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集体教育,但如果过于关注集体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引导和培养,就很难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德育要掌握一定的度,在遵循国家大政方针、价值信仰、道德准则等大前提下,培养共性,发展个性,实现学生共性与个性化的协调发展。
  三、实现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策略
  (一)坚持个性化发展的德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改进、完善中学生的个性化德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人生活背景、遗传因素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认真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考虑学生的强项及弱点,激发强项,转弱为强,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德育内容和方法。
  2.坚持发展个性化的德育理念
  学生个性化发展不仅停留在表面上,教师更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行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德育工作的重心切实转移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上来。思想和行动正确,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地。
  3.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中学德育中,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在保持共性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二)创新个性化发展的德育内容
  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学校及教育者必须加强德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思路,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状态、生活背景及个性化发展的现状来创新个性化发展的德育内容。
  1.建立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扬长避短
  当前德育课程十分有限且内容匮乏,能够针对每位学生设置的德育课程更是少之又少。
  那么,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其教学环境及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开设一些关于社会道德规范、社会现象评价、人生观价值观取向等兴趣小组,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德育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召开班会等具体形式将学校的校风、校纪校规讲给学生听;也可以利用业余或课外活动时间,邀请一些受学生欢迎的学者、公安人员来学校,为学生讲解心理及个性发展、社会行为规范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讲解要透彻、深入,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对自己德育中个性化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继承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
  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德育知识,有很多都是重复性的。学生在学习这些毫无新鲜感的知识时就会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学校和教师在强调重点内容的同时,还应把握好中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原则,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增加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使得德育教学体系更加丰富和完整,也更加系统化、人性化、可操作。
  德育内容的创新应该给学生更宽松自由的学习、实践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自主地学习和成长。在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时代在发展,社会环境在变化,学生的价值观还并未完全形成,也在不断地跟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改变。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也应与时俱进地对德育内容进行改革创新,特别是针对目前学校和社会上发生的热门话题,如畸形的金钱观、自私自利自我等。教师应在课程中重点讲解、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基础上,向他们传输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德育知识。
  最后一点,是教育者要建立公平公正的个性化发展的德育评价机制。在确立评价机制时要以学生为本,看评价机制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发展。好的评价机制能够激励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同时,也应创新评价方法,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本人、班级同学、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拥有发言权。还可以创设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家庭评价和教师打分等。各种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德育评价的优势,让家庭教育也融入教学中,弥补不足,完善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并取得德育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章晖、徐象勇、郑上厚《学科德育促全员育人的校本实践—以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为例》,《中小学德育》2020年第6期。
  [2] 刘明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中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甘肃教育》2020年第11期。
  [3] 梁彩欢《“育生命自觉”理念下的中学德育工作探赜》,《成才之路》2020年第14期。
  (武永泉,1969年生,男,汉族,甘肃会宁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长跑,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将长跑与写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从事写作之前经营酒吧,每天查账、清理库存、调制鸡尾酒,完全与文学不沾边。  成名之后,村上春树依然经营酒吧,生意很红火,酒吧收入远远超过写小说的收入。但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放弃生意,专心写作。那是1982年,村上春树33岁,感觉因写作而体力下降、体重上升,便选择了长跑作为锻炼方式。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本文基于相关的教学研究发现,通过围绕更新教学观念
摘 要: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育资源,优化了教学流程,同时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初中语文有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意义,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4.056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若能高效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就能更加顺利地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高效把握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良好的课堂导入,进而引导学生展开更加高效的学习。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设计课堂导入,从而激活高中历史教学呢?  一、利用故事导
期刊
专家建言: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尹中立:挤压房地产泡沫有六点建议一是对房地产转让征收高比例所得税。此举是为了抑制部分人在房地产市场投机炒作。二是严格控制拆迁规模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在当前使用的时间不长,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将发挥良好的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能够使教育领域得到创新,促使教学符合新时期的教育要求。对此,本文将结合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对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 教学应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4.053 
  对低压配电系统电涌保护器SPD的选用、多级保护的能量配合,以及安装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找出达到保护电子设备的更好效果方法。
摘 要: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应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兴趣特点,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从根本上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思维品质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再就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展开探究,希望能对语文教学带来  益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出台和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以确保学生的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情感教育无疑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让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情感培养,才能将课本中的语文知识透彻地掌握在脑海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与人格品质。基于此,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出情感教育的作用,确保教师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学习发展。  关键词:新课
摘 要:隐性课程是指在课程教学方案或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同时也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也包括了许多的因素,如:学校中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或是学校组织开展的实践学习活动。对于小学思想政治教师来说,也要合理运用隐性课程,推进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隐性课程 小学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