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网球运动可持续性发展的分析研究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sw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苏州网球运动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市高校网球、群众网球、竞技网球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苏州网球 高校网球 群众网球 竞技网球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1(c)-0251-03
  1 研究背景
  网球运动本身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凭借自身魅力、文化内涵在诸多体育运动项目当中拔得头筹,含金量较高。全民健身发展热潮在国家政策引导与政府部门的推动作用下蓬勃发展。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群众,让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当中的群众加入到自己喜爱的运动中来成为摆在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网球运动在我国城市当中的发展,对于探索网球运动的推广模式以及持续发展模式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各个城市也逐渐开始探索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苏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寻求网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带动地方经济以及全民健身活动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苏州市(四市六区)网球运动开展划分为高校网球、群众网球开展、竞技网球三大板块。
  2.2 研究方法
  (1)实地调研法:对我市竞技网球队的运动员、教练员、训练场地、经费情况以及竞赛情况等进行收集与整理;对我市高校网球开展的网球场地、网球教师、网球人口、网球竞赛等情况进行收集与整理;对我市群众网球人口、网球活动场地、网球人群的特征等情况进行分析。
  (2)访谈法:访问了苏州市体育局有关领导以及苏州市网球协会相关负责人,了解当前苏州网球运动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划,初步掌握了苏州市各区市有关网球运动发展的资料。
  (3)问卷调查法:对苏州网球爱好者进行问卷调研,对各俱乐部进行调研;对苏州高校网球人口、网球教师进行调研;对苏州竞技网球专业运动员、教练及相关负责人进行调研。
  3 结果分析与结论
  3.1 苏州市网球运动现状分析
  本研究调查为全面获取苏州市网球运动的发展状况,需要从高校网球、群众网球以及竞技网球等方面入手,从而获得苏州市网球运动的整体发展状况,具体分析如下所述。
  3.1.1 苏州市高校网球开展现状与分析
  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状况调查,调研的侧重点放在网球场地情况、师资队伍情况以及高校学生的网球运动参与情况上。
  (1)网球运动场地情况调查。
  根据网球运动场地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市本专科高校网球运动场地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在8片以上网球运动场地的仅有一所高校,40%的高校集中于1~2片,还存在一所高校并没有建设网球运动场地。由此可见,苏州高校网球场地数量上存在严重的不足,无法满足网球运动的基本需要,网球场地数量无法满足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进程,直接制约高校网球运动的持续发展。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校对于网球运动投资的满意度较高,认为网球投资比例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但还存在一定比例的不满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苏州市高校网球運动的投资规模并不理想,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在学校领导对于网球运动的重视程度调查方面,其中49.7%的比例认为一般,27.8%的比例不满意。由此可见,当前苏州市各高校领导并未意识到网球运动所能够带来的价值与发挥出的作用,这使得高校网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师资队伍情况调查。
  高校网球运动的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雄厚的师资力量,对苏州市20所本专科高校30名网球运动教师进行调查发现,苏州市网球教师的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网球教师在高校当中的占比较低,每个学校平均配备两名网球教师,导致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网球运动的学习需求。同时初级职称的教师,占比53%,中级职称的教师占比40%,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仅为7%。教练员等级反应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无教练员等级教师占87%,中高水平教练水平教师仅占3%,可以看出苏州高校网球教师水平的严重欠缺。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无法适应网球运动的发展要求,对高校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影响。
  (3)学生参与高校网球运动的情况。
  苏州高校网球运动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网球运动具有较高的热情,这也为推广本地区网球运动的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但由于学校经费方面的制约导致网球场地建设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长此以往将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同样,师资力量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网球教学经验、网球教师数量的配置等方面,这些内容的存在势必对苏州高校网球的发展产生影响。
  3.1.2 苏州市群众网球开展现状与分析
  苏州市群众网球开展现状调查主要是从参与者情况、消费情况、场地情况等方面入手,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苏州市群众网球运动参与者情况调查。
  对苏州市网球运动参与者发放调查问卷,随机抽取200人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从而得出参与者具体情况。在参与网球运动的性别结构特征方面,结果见表1。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者中女性占比20.1%,男性占比79.9%。这种现象产生的基本特点是网球运动自身特征所决定的,并且群众参与网球运动多为室外,受到气候方面的影响导致女性很少参与这个项目。
  (2)对网球运动参与者的年龄情况调查。
  从调查结果来看,参与者的年龄结构多集中于21~30岁,比例达到55.39%,其中31~40岁占比18.63%。网球运动年龄结构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态势,随着年龄的增长,网球参与者的人数也呈现出逐渐下降的态势(见图2)。
  苏州市群众网球参与者当中,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12.5%,大学(大专)网球运动者占比57.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比23%,其中初中与初中以下的比例相同,占比均为3.5%。   群众网球运动参与者职业特征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发现,苏州市群众网球运动的参与者职业特征方面,其中学生占比达到32%,学生是参与群众网球运动的主力军。个体或者业主占比17%,机关干部以及公务员占比6%,公司领导占比8.5%,工农占比20.5%,退休人员占比1%。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群众网球的参与人群特征与消费能力。
  苏州市群众网球运动参与者参与频率特征分析,其中偶尔参与网球运动占比为2.5%,每周参与一次占比25%,每周参与两次占比35.5%,每周参与3次及以上占比37%。从这一点上来看,苏州群众网球参与者的参与频率较高,多集中于每周2~3次以上,从这一内容的分析当中可以发现,网球运动在发展中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3.1.3 苏州市竞技网球运动现状与分析
  苏州市竞技网球运动现状及分析需要以苏州市网球运动协会为核心,对正式登记注册的团体会员进行调查,具体包括胜利网球俱乐部、非凡生活网球俱乐部、派绅网球俱乐部、君逸网球俱乐部、苏大教工网球协会、高新区网球协会、工业园区网球协会、吴中区网球协会、吴江市网球协会和张家港市网球协会。各个网球俱乐部之间每一年都会举办相应的网球赛事,网球竞赛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来自于政府的拨款,一小部分赞助商进行装备的赞助。整体来说,苏州市经济网球运动的发展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无论是经费来源还是专业化的训练条件状况不容乐观。
  3.2 苏州市网球运动发展策略分析
  3.2.1 苏州市高校网球运动持续发展策略
  首先,联合相关部门加大经费投入,建设网球场地。体育基础设置将直接决定着体育运动的成功与否,学校场地资源是保证体育教学得以完成的基础条件。网球师资是推动高校网球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教师的网球技术直接影响网球教学水平。因此,苏州市高校应该积极做好网球教师的培训工作,为其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以便于更好地接触新的网球知识与网球教学经验。最后,做好网球运动的宣传与课程开发。
  3.2.2 苏州市群众网球运动持续发展策略
  苏州市群众网球运动的持续发展策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强化政府的职能管理。为满足苏州市群众网球运动的发展要求,政府职能管理一是要充分发挥综合型体育管理体制,二是要加强政策法规的支持。其二,充分发挥经济因素的效用。苏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面对如此良好的经济因素,加快网球场地建设十分关键。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区域范围内的网球运动人口,从而建设网球运动场地。其三,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全民健身视角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承担着重要责任,对群众正确接受体育锻炼具有积极作用。在网球运动的快速发展中苏州市应该加强网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引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的网球运动指导工作,为网球运动的快速发展提供条件。其四,营造和推广网球文化。苏州市应该加强营造与推进网球文化建设,这对本地区网球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深厚的网球文化能够让人们更多的认识网球运动,接受网球运动,从而参与到网球运动当中来。网球文化的影响力具体表现在网球运动本身的特殊性上。由此可见,群众网球运动的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寻求群众网球运动的发展途径,为全面推动本地区网球运动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2.3 苏州市竞技网球运动持续发展策略
  苏州市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水平较低,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这样的问题及情况,苏州竞技网球运动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苏州市可以充分借鉴北上广等城市的竞技网球发展方向,充分依托本地区网球俱乐部的成功经验,整合本地区有利于网球运动发展的相应资源,尝试与大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形成职业网球俱乐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吸引广告商冠名权,打造培训市场,从传统的政府拨款的发展模式向着社会赞助、产业开发等方向转变,打造本地区的优质网球力量。其次,加强竞技网球教练队伍建设。苏州市网球运动的发展之所以与其他发达城市存在差距,主要是竞技网球缺乏专业的教练员引导。因此,苏州市应该加强竞技网球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在教练员队伍建设当中体能教练、科研人员以及医务人员都是其组成内容,只有建构集训练、科研、义务以及管理于一体的教练组队伍体系,才能够为教练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4 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本次研究无论是方法还是区域都是固定的,研究内容对于苏州地区网球运动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具备广泛性特征,并不适用于其他的城市照搬与运用。
  在今后的研究當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与理论去验证不同地区网球运动持续发展途径,从而为我国网球运动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课题的研究价值,为我国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性途径。这既是课题组今后的研究方向,也是我国网球运动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静.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对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4):84-87.
  [2] 袁克奇.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3(5):36-38.
  [3] 高超.苏州市青少年业余网球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运动,2014(14):151-152.
  [4] 公为刚.网球运动的发展对提升中小城市社会层次的影响分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3):38-40.
  [5] 龙西哲,张海利.影响长沙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195-196.
  [6] 甘婷,国伟.贵州医科大学网球运动AHP-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2):129-130.
  [7] 田小健.高校竞技网球运动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契合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35(3):87-91.
  [8] 路伟尚,李实.欧洲职业网球的崛起因素分析——对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启示[J].中国学校体育,2017,4(5):26-29.
  [9] 何杰明.网球运动发展软实力及提升路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6):87-89,125.
  [10]汪健.基于SWOT分析的合肥市东海网球俱乐部经营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5,17(6):116-118.
其他文献
【摘要】核心力量训练对于以击剑和棒球运动为代表的快速力量和准确性项目的体育运动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提高运动员身体核心部位肌肉的力量、协调、柔韧、平衡感,保持运动员体能,具有传统体能训练所不具有的优势。本文总结归纳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积极意义,表明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提高稳定性、改善身体平衡性、提高身体协调性、降低身体能耗和防止损伤发生的优势。本文站在核心力量的角度以击剑和棒球运动为例对相关运动体能训练的
目前世界上4大主力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兼容技术日益提高和完善,在这种客观需求下使多系统联合定位成为可能。为达到两种系统组合定位的目的,将中国北斗二号(BD-2)与GPS技术相融合,在BD-2单系统定位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BD-2/GPS构成的组合接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BD-2/GPS组合导航定位系统的数学解算方法。在定位算法上采用了加权最小二乘法对组合导航定位系统进行解算,并通过MATLAB软件对数据结
摘 要:现代科技手段在体育锻炼中的引入,丰富了学生体育参与的手段。校园长跑APP在此背景下在高校中被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围绕强制性与参与自主性的理论思考、学生认知的提升、管理与监督的科学化以及校园长跑APP内涵建设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思考。指出强制与自主并不矛盾,强制措施要当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发挥自主性离不开强制措施的制约;学生认知的缺失需要强制措施,体育知识与健康教育可以借助APP进行;管理与
急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毒是院前急救领域最常见的疾病谱之一,而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又位居各类中毒前茅,因此,总结、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院前救治非常必要。柳州市120急救指
  在CAN总线技术的基础上,对CAN总线汽车仪表进行研究与设计。该仪表采用Luminary公司的LM3S2948处理器,由信号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显示模块组成仪表硬件平台,并通过编程
1临床资料先证者,女,63岁。因腋窝、腹股沟等处反复出现水疱、糜烂30余年,腹股沟水疱、糜烂复发半个月,于2006年8月入住我科。患者40余年前于夏季双侧腋窝起红斑、水疱、糜烂,曾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拓展训练课项目在具体设置中存在众多问题,本文就是基于这一出发点,提出了我国高校拓展训练课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今后的设置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丰富教师队伍,加大建设设施场地,加强学生的认知与安全教育,以提高我国拓展训练课程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高校;拓展训练课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4(a)-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