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议人口老化与老年人口问题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erx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70年代以来生育率下降的直接后果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目前的人口老化只是处在初期,未来人口老化速度高峰期将发生在2002-2035年,而水平高峰期将在2035-2070年。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速老化将进一步加重老年人口问题。我们必须客观地认清中国人口老化的形势,研究新问题,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道路。
其他文献
60年代以来,广西妇女生育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入和完善,广西妇女生育模式逐步向有计划的控制型转变。然而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从而使广西妇女生育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90年台湾省常住人口达20397388人,较上次(1980年)普查增加2367590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2.41‰。与历次普查结果比较,1956~1965年间平均每年增长率37.26‰为最高。其后历经三次普查,人口年均增长率均维持在20‰左右。只是自1980年至本次普查10年间人口年均增长率已大幅下降,
计划生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要及时地给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经济而又简便易行的避孕节育措施和方法。在中国广大城市和农村,对于已生育孩子的育龄夫妇来说,绝育手术已成为调节生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证明,男性绝育方法比女性绝育方法更为经济、简便、安全可靠。
受联合国人口基金和中国人口学会资助,P04项目“中国现阶段不同区域城镇化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0月26~29日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共有60案名来自高校和有关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人口学会和联合国人口司也派代表出席会议。这次研讨会收到论文约30篇。
本文较为详细地讨论了由1982年人口普查和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确定的死亡水平,指出,确定80年代中国实际的死亡水平,在注意婴儿死亡率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并依据两次普查的年龄别人口数,计算出入口的平均寿命,对用普查的死亡资料计算的年龄别死亡率的误差,做出重新估量。
本文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990年婴儿死亡的构成和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死亡婴儿中男性多于女性,新生儿及早期新生儿死亡占较高比例,主要死因为肺炎、窒息等。与婴儿死亡相关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婴儿本身的情况有关,如体重过低,多胎妊娠等;另一类为父母的社会因素,如文化水平、职业等。
<正> 知府制度作为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中间环节,是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数十年来,由于诸种原因,学术界对知府制度的研究,却极为冷漠。为此,笔者不揣翦陋,试对清代知府制度作初步的探讨。一、知府制度的渊源知府是地方府级政权的长官,但知府与府的发展并非同步。后者早于前者,前者来源于后者。中国地方行政区划以府命名,始于唐代,“隋以前,未有府之名。其以京都称府者,自唐始。”唐代的府分三种:都督府、京都府与都护府。都督府为军区性质,都护府为少数民族区最高行政机构,此二者与后世的府无因缘关系
本文以家庭生育决策为理性行为作为分析前提,阐述了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认为中国现行的一些政策和制度对生育有刺激作用,如定期根据家庭人口变化重新分配土地、对城乡提供不同的养老保障制度、限制城乡间人口迁移等。本文提出一组替代政策和制度,以克服现行政策的缺陷,并可最终导致生育率水平下降。本文还认为人口规模对人均粮食供应、人均收入,从而对人均福利水平基本上无不利影响。
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杨魁孚为团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沧萍和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张纯元为副团长的中国人口学家代表团一行12人,按照联合国P04追加项目的协议规定,于1995年11月1日~10日赴印度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术考察和交流研讨。
本文认为,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明显升高,与生育妇女的文化程度、居住地、民族、原有子女性别等因素相关;出生统计中瞒、漏、错报是引起报告数据中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要原因;非法运用B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而引起的性别选择性流产亦有一定影响,溺弃女婴并非重要因素,但在偏辟地区时有发生,应引起重视,加以杜绝。本文建议加强计划生育部门与研究人员的合作,扩大研宽范围,对此问题继续深入研究,寻求彻底解决途径。